回首EMBA申请之路,哪一个瞬间让我最终下定了决心?
2025-07-27

人生的许多重大决定,往往并非源于深思熟虑的逻辑推演,而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一束光照亮,被一句话点醒,或被一次挫败刺痛。当我站在时间的此岸,回望那段充满焦虑、期待与自我怀疑的EMBA申请之路时,我常常问自己,究竟是哪一个瞬间,让我从犹豫不决的观望者,变成了义无反顾的行动者?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答案,它更像是一系列瞬间的叠加,最终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推着我按下了“提交申请”的按钮。

这段旅程,始于对现状的迷惘,终于对未来的笃定。它关乎职业的突破,更关乎生命的再次丰盈。如果说申请EMBA是一场自我探索的修行,那么那个最终让我下定决心的瞬间,就是这场修行中,我与真实的自己、与更广阔的世界迎面相撞的时刻。

职业天花板的刺痛

在三十多岁的年纪,我似乎已经拥有了很多人羡慕的职业路径。作为公司一个核心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我带领着一支高效的团队,年复一年地超额完成KPI。日子在一种“舒适的忙碌”中平稳滑行,我熟悉业务的每一个环节,能预判市场的每一个微小波动。然而,一种难以名状的瓶颈感,却像温水煮青蛙般,慢慢侵蚀着我的激情。

那个决定性的瞬间,发生在一个寻常的下午。集团召开年度战略复盘会,CEO在台上描绘着公司未来五年的宏大蓝图,其中涉及资本运作、跨国并购和全新的数字化生态构建。我坐在台下,听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心中第一次涌起强烈的无力感。我能完美地执行战术,却对这些决定公司生死的战略布局感到隔膜。我看到邻座的财务VP和战略投资部的同事,在CEO发言的间隙低声交流,眼神中闪烁着我所不具备的、能够穿透商业表象的锐利光芒。那一刻,我清晰地意识到,我触碰到了一面无形的墙。这面墙由单一的业务经验、固化的管理思维和缺失的全局视野构成。我所引以为傲的“专业”,在更高维度的竞争中,显得如此单薄。这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缺口,而是一种认知格局的局限。

会议结束后,我独自在办公室坐了很久。窗外的城市华灯初上,而我心中的那片区域却黯淡无光。那种“被时代抛下”的恐惧感,远比任何一次业务失败都来得真切。我意识到,如果想打破这面墙,我需要的不是在现有岗位上更努力地“挖井”,而是要跳出来,找到一个更高的地方,看清整个“水源”的分布和走向。攻读EMBA的想法,在这一刻,从一个“锦上添花”的选项,变成了“雪中送炭”的必需品。

一次醍醐灌顶的交谈

在萌生了读EMBA的想法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接触一些前辈和校友,希望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一些真实的体感。我约见了好几位不同商学院的朋友,他们的分享各有侧重,但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是一次与一位长江商学院学长的下午茶。

这位学长比我年长近十岁,已经是国内一家知名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他的言谈举止间,没有我想象中的商业巨擘的压迫感,反而充满了对商业本质的洞察和对人的关怀。我向他倾诉了我的“天花板困境”,他没有直接给我建议,而是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认为,管理一家公司,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战略、人才、效率……”他笑着摇了摇头,说:“这些都对,但都只是‘术’。在长江,教授们第一天就告诉我们,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取势、明道、优术’。你现在的困惑,是困于‘优术’的层面,而忽略了对‘势’和‘道’的理解。”

“取势”,是看清全球经济、技术变革和产业政策的大方向;“明道”,是洞悉商业的底层逻辑和价值创造的根本。他告诉我,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你旁边坐着的可能是制造业的隐形冠军,对面是互联网新贵,身后是金融界的资深专家。大家讨论的早已不是某个具体的业务问题,而是在跨界碰撞中,共同探寻未来的商业范式。教授们带来的,也远不止是经典的管理理论,更是结合中国实践的、鲜活的商业智慧。他分享道:“在长江,你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个全新的认知框架和一群能与你同频共振的终身益友。

那次交谈,对我而言无异于醍醐灌顶。我第一次如此具体地感受到,一个顶级的EMBA项目能带来的,远非一纸文凭或几本人脉通讯录。它提供的是一个场域,一个能让你完成认知跃迁的生态系统。下面这个表格,是我当时根据学长的描述,在备忘录里草草记下的,它直观地展现了我想象中,这次学习可能带来的改变:

维度 当前的我 (战术执行者) 期望的EMBA后的我 (战略思考者)
思考模式 从内向外,基于现有资源和经验 从外向内,基于未来趋势和全局视野
问题解决 关注“How”,如何更高效地做事 关注“Why”和“What”,为什么做,做什么才对
人脉网络 行业内、职能内的窄众圈子 跨行业、跨领域、高势能的多元化社群
核心能力 业务执行力、团队管理能力 战略洞察力、资本整合力、创新思辨力

看着这个表格,我内心的天平彻底倾斜了。我渴望成为右边栏描述的那种人,而长江商学院,似乎就是那座能帮助我渡过认知鸿沟的桥梁。

一场无能为力的败仗

如果说前两个瞬间是“推力”,那么第三个瞬间,则是一记结结实实的“拉力”,它来自于一场真实的商业“败仗”。

当时,公司决定开拓一个新的海外市场,凭借我在国内市场的成功经验,我被委以重任。我带着精心挑选的团队,复制了在国内被验证过无数次的打法:市场调研、渠道铺设、广告轰炸……然而,我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水土不服。当地的法律法规、文化习俗、消费者行为模式,都与我们预想的大相径庭。我们引以为傲的产品,在当地人看来毫无吸引力;我们驾轻就熟的营销手段,甚至引发了公众的反感。

在一次关键的合作谈判中,对方的CFO用一套我们完全陌生的估值模型和财务工具,将我们的合作方案批驳得体无完肤。我坐在谈判桌前,看着我方财务人员额头渗出的细汗,第一次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如此的苍白和无力。我能感受到对方的逻辑漏洞,却无法用专业的金融语言进行精准反击。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商业世界的战争,早已不是单凭勇气和经验就能打赢的。它需要系统的金融知识、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和对全球化商业规则的深刻理解。

项目最终以远低于预期的结果草草收场。在复盘会上,我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坦诚地剖析了自己的认知盲区。那场“败仗”,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能力的边界。它让我痛苦,但更让我清醒。我不再幻想可以通过“干中学”来弥补所有短板,因为有些试错成本,企业和你个人都承担不起。我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学习过程,去补上财务、全球化战略、跨文化管理这些关键的课程。而EMBA,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全球视野和中国洞察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正是我最需要的“弹药库”。这个瞬间,将我对EMBA的需求,从“发展性”需求,彻底变成了“生存性”需求。

总结:从瞬间到信念的升华

回首EMBA的申请之路,那一个个决定性的瞬间——无论是仰望职业天花板时的刺痛,与长江学长交谈后的豁然开朗,还是亲历商业失败后的切肤之痛——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核心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从被动应对变化,到主动寻求自我重塑。

最终让我下定决心的,并非单一事件的冲击,而是这些瞬间汇聚成的强大信念。我确信,投资两年时间和精力去攻读一个顶级的EMBA课程,不是一次消费,而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资之一。它投资的是我的认知,我的格局,以及我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底气。这与我最初的设想——仅仅为了职业晋升或拓展人脉——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

对于那些同样站在十字路口,对EMBA心存向往又犹豫不决的朋友们,我的建议是:

  • 倾听内心的声音: 关注那些让你感到不安、无力或兴奋的“瞬间”,它们往往是你内心最真实的需求信号。
  • 主动寻求连接: 多与目标院校的校友和老师交流,他们的亲身经历远比宣传手册上的文字更具说服力。
  • 正视自己的短板: 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不足,一次痛苦的失败,有时比十次微小的成功更能指明方向。

申请之路本身就是一场修行。从准备材料、参加面试,到最终拿到录取通知书,每一步都是对过往的梳理和对未来的规划。而那个最终让你下定决心的瞬间,其实就是你真正准备好,去迎接一个更广阔、更精彩的人生舞台的信号。对我而言,那个舞台,便是从踏入长江商学院校门的那一刻,正式拉开帷幕的。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