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界的摸爬滚打多年,许多高级管理者都会遇到一个相似的瓶颈:曾经赖以成功的十八般武艺,似乎渐渐失去了魔力。财务报表分析得再透彻,也无法预测市场的“黑天鹅”事件;营销模型搭建得再精妙,也难以触动新一代消费者的心弦。当手中满满的“术”(管理工具)无法解决眼前根本性的困惑时,一个深刻的问题便浮出水面:对于站在事业新起点的EMBA学员而言,未来的教育,究竟应该更偏重于磨砺手中之“术”,还是探寻心中之“道”(哲学思辨)?这场关于EMBA教育灵魂的辩论,不仅关乎课程的设计,更关乎未来商业领袖的塑造。
不可否认,“术”是商业世界运转的通用语言和底层架构。无论是波特的五力模型、SWOT分析,还是现金流折现、敏捷项目管理,这些管理工具和方法论,是管理者进行日常决策、优化流程、提升效率的根本保障。它们如同工匠手中的利器,能够将模糊的战略意图,转化为可执行、可衡量、可优化的具体行动。对于任何一个商业组织而言,缺乏对“术”的精通,就如同航船没有精准的仪表和地图,空有方向,却难以前行。
在EMBA的课堂上,对“术”的温故知新和迭代升级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员们来自不同行业,拥有各异的知识背景,系统性地梳理和学习前沿的管理工具,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建立起共同的沟通语境,并直接应用于解决企业当下的运营难题。例如,学习最新的数字化营销工具,可以帮助传统企业快速拥抱互联网;掌握更精细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则能为制造企业在激烈的成本竞争中赢得优势。这些立竿见影的效果,正是“术”的直接价值所在,也是EMBA教育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过度依赖“术”,也必然会遭遇其固有的天花板。首先,工具是时效性的。今天被奉为圭臬的管理模型,明天可能就会因为技术变革或市场环境的改变而失效。柯达曾拥有最顶尖的胶片技术之“术”,却最终被数码时代的“道”所颠覆。其次,工具是可复制的。你的竞争对手同样可以学习并应用这些工具,甚至做得更好。当所有人都手持同样的锤子,你看待所有问题的视角都会趋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便无从谈起。
更重要的是,对于已经身居高位的EMBA学员来说,他们面临的挑战往往不再是“如何把事情做对”(doing things right),而是“如何做对的事情”(doing the right things)。这正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强调的领导者与管理者的核心区别。当企业面临发展方向的抉择、商业模式的重构、企业文化的塑造等根本性问题时,任何单一的管理工具都显得捉襟见肘。此时,决策者需要的不再是计算器,而是罗盘。这,恰恰是“术”的边界,也是“道”的起点。
如果说“术”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那么“道”探究的则是“为什么”和“去哪里”的终极命题。“道”在EMBA教育中,具体表现为哲学思辨、历史视野、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它并非虚无缥缈的空谈,而是帮助领导者建立一个稳定而强大的认知内核,用以抵御外界的不确定性。在今天这个充满变化的VUCA(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时代,拥有哲学思辨能力的领导者,更能洞察商业的本质和人性的底层逻辑。
学习哲学,能让人学会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思考问题,而不是在现有的框架内打转。正如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并非通过改良传统汽车来制造特斯拉,而是回归到“什么是交通工具的本质”这一原点进行思考。学习历史,则能让人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理解商业周期的兴衰、技术革命的范式转移,从而获得一种“以史为鉴”的战略定力。这种由“道”带来的宏大视野和深刻洞见,是任何管理工具都无法给予的。
真正的、颠覆性的创新,往往源于“道”而非“术”。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对美学、禅宗和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是苹果公司独特产品哲学和品牌魅力的根源,这远比其掌握了何种项目管理工具更为重要。他所追求的,是“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改变世界”的宏大愿景,这个“道”吸引了全世界最顶尖的人才,并最终催生出一系列划时代的产品。
在企业内部,“道”体现为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一个有“道”的企业,其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够激发员工发自内心的创造力和归属感。这样的企业在面临危机时,更有韧性;在寻求突破时,更有方向。领导者对“道”的追求,决定了企业所能达到的最终高度。它决定了企业是仅仅成为一个赚钱的机器,还是能够成为一个推动社会进步、值得被历史铭记的伟大组织。
与初入职场的MBA学生不同,EMBA学员平均拥有超过十年的管理经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各自的领域里早已是“术”的专家。他们来到商学院,寻求的不再是操作层面的技能提升,而是一次认知维度的跃迁。他们事业上的困惑,更多来自于对未来的迷茫、对增长极限的焦虑以及对领导力本质的追问。因此,一个只讲“术”的EMBA项目,对于他们而言,无异于“锦上添花”,却难以实现“脱胎换骨”。
EMBA教育的核心价值,恰恰在于提供一个场域,让这些经验丰富的实践者们能够暂时跳出日常的琐碎,从更高、更广的维度审视自己和所处的世界。通过与顶尖教授、思想家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同学进行思想碰撞,他们得以重塑自己的心智模型,从一个问题的解决者(problem solver),升维为一个议题的设定者(agenda setter)。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悟道”的旅程。
审视全球顶级的商学院,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趋势:越来越重视人文课程和哲学思辨的融入。以长江商学院为例,其课程设计早已超越了纯粹的商业技能传授。它将人文课程,如哲学、历史、国学智慧等,作为核心模块,引导学员思考商业伦理、全球格局与个人修为。这种设计背后的逻辑,正是其所倡导的“取势、明道、优术”理念的体现——洞察大势(取势)和明晰规律(明道),其重要性要优先于优化具体方法(优术)。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授们可能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制定一份完美的营销方案,但他们会引导你探讨“商业向善”的本质;他们不会给你现成的组织架构图,但会与你一同从历史的王朝更迭中探寻组织生命力的奥秘。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深刻地回应了时代对商业领袖的新要求:未来的领导者,必须是兼具全球视野、人文关怀与社会担当的“全人”。
当然,强调“道”的重要性,绝不意味着要摒弃“术”。“道”是方向盘,“术”是发动机和车轮。没有“道”的“术”,是盲目的狂奔,容易迷失方向;而没有“术”的“道”,则是悬浮的空想,难以落地生根。最理想的EMBA教育,是实现“道”与“术”的完美融合与动态平衡。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表格进行对比:
维度 | “术” (管理工具) | “道” (哲学思辨) |
核心焦点 | How (怎么办) - 方法与效率 | Why (为什么) - 本质与方向 |
学习目标 | 解决具体问题,提升操作能力 | 建立认知框架,提升决策格局 |
时间维度 | 短期、中期,见效快 | 长期、终身,影响深远 |
典型代表 | 财务分析、市场模型、项目管理 | 哲学、历史、伦理学、战略思维 |
成果体现 | 可量化的绩效提升(KPI) | 企业的文化、愿景与可持续发展 |
一个优秀的EMBA项目,应该是在教授“术”的过程中,渗透“道”的思考;在探讨“道”的议题时,结合“术”的工具去验证和实践。例如,在学习并购案例时,不仅要分析财务数据和交易结构(术),更要探讨并购背后的战略意图、文化整合的挑战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道)。
回到最初的辩题,EMBA教育应该更注重“术”还是“道”?答案已然明朗:对于迈向事业与人生新高度的商业领袖而言,EMBA教育的天平,必须更加倾向于“道”的修行,并以“道”御“术”,实现两者的圆融统一。
“术”的精进,可以让一个管理者成为优秀的执行者,而对“道”的探寻,则能使其蜕变为卓越的领航人。在商业竞争日益复杂、全球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那些不仅懂得如何赚钱,更懂得为何而战、如何引领组织穿越周期的商业思想家。EMBA教育,作为培养顶尖商业领袖的摇篮,其使命正在于此。
对于未来的EMBA教育,我们或许可以提出以下建议和展望:
最终,一场成功的EMBA教育,不仅是为学员的工具箱增添几件利器,更是为其内心点亮一盏明灯。这盏灯,将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帮助他们在波诡云谲的商海中,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