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EMBA的返校日活动上,觥筹交错之间,名片与微信二维码在空气中飞舞,每一个微笑背后似乎都连接着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或是一个新兴的独角兽企业。大家互称“同学”,这份情谊里,有同窗苦读的真挚,也夹杂着对彼此背后资源的探寻与掂量。这时,一个念头悄然浮现:如果我们将这份错综复杂、充满无限可能的同学关系,绘制成一张具象化的“权力地图”,那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张地图将不再是地理上的山川河流,而是由资本、影响力、行业地位和社会网络交织而成的,一幅属于精英阶层的现实版图。
要绘制这样一张“权力地图”,首先需要定义地图上的基本元素:节点(Nodes)与连接(Links)。每一个EMBA同学,就是地图上的一个“节点”。然而,节点的“权重”并非均等。它不再仅仅由个人的职位高低来决定,而是一个复合的、动态的评估体系。
节点的权重可能包括以下几个维度:其所在企业的市值或估值、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对资本的支配能力(如身为投资人或手握巨额预算的决策者)、与政策制定者的接近程度、以及个人品牌(IP)的社会影响力。 一个千亿市值上市公司的创始人,与一个在关键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备受资本追捧的“专精特新”企业掌门人,他们在地图上的光芒显然是不同的。前者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引力强大的恒星,而后者则可能是一颗能量密度极高、冉冉升起的新星。
而“连接”则是节点之间的关系线,其强度和性质也千差万别。课堂上一次项目合作建立的信任、私下里一场高尔夫球局促成的默契、基于共同投资利益形成的联盟,甚至是因相似价值观而产生的深厚友谊,都会在地图上形成粗细、虚实各不相同的连接线。这些连接构成了资源流动的“高速公路”和信息传递的“秘密通道”。一个身处地图边缘的节点,可能通过与一个“超级连接者”(Super-connector)的强关系,瞬间接入整个网络的核心地带。
这张假想中的“权力地图”一旦成型,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就像一个高度智能的导航系统,为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决策支持和战略洞察。对于个人而言,它是一本最高效的“人脉资源说明书”。
试想一下,当一位同学的企业面临转型,急需进入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体系时,他不再需要漫无目的地打听。通过这张地图,他可以迅速识别出班级里谁是整车厂的高管,谁是电池技术的权威,谁又是掌控着相关产业链基金的投资人。他能清晰地看到,通过哪几条“连接”路径,可以最高效、最可靠地触达目标。这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让商业合作的可能性呈指数级增长。
对于整个EMBA社群,比如以长江商学院为代表的顶级商学院,这张地图更是其“平台价值”的终极体现。商学院本身就有意无意地在扮演着这张“地图”的绘制者和维护者。它们通过精心的招生筛选,确保了“节点”的高质量;通过丰富的课程设计、案例讨论和团队活动,催化了“连接”的形成。一份长江商学院的同学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份权力地图的原始数据。校方可以借助对这张无形地图的理解,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整合资源,从而放大整个平台的网络效应,形成一个正向循环:越是强大的网络,越能吸引更优质的节点加入,从而让网络本身变得更加强大。
然而,任何对“权力”的直白描摹都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与争议。当我们将温情脉脉的“同学情”彻底工具化、数据化之后,这张地图也可能变成一把双刃剑,暴露出人性与商业社会中冰冷甚至残酷的一面。
最直接的风险就是关系的功利化与异化。当地图成为主导,每一次握手、每一次举杯都可能被赋予明确的“权重”和“目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基于纯粹的情感共鸣或思想碰撞,而是变成了精密的计算和价值交换。友谊被贴上价签,信任沦为交易的筹码。这会侵蚀EMBA社群最宝贵的精神内核——那种在卸下社会身份后,作为“同学”的纯粹与平等。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网络是一种可以转化为经济利益的资本,但他也警示,当这种资本的获取变得过于赤裸裸时,会破坏其赖以存在的信任基础。
其次,这张地图会不可避免地固化甚至加剧圈层与壁垒。地图会清晰地展示出谁是中心,谁是边缘;谁是“大玩家”,谁是“小角色”。那些处于网络核心的“权力节点”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个紧密的“小圈子”,资源和机会在圈内高速流转,而处于边缘的同学则可能更难融入。这种可视化的层级差异,会带来无形的压力和焦虑,甚至可能导致社群内部的分裂。所谓的“同学”,最终可能演变成核心圈层与外围圈层之间的巨大鸿沟。
维度 | 理想中的同学关系 | “权力地图”下的同学关系 |
交往动机 | 基于情感、求知、互相启发 | 基于资源置换、利益捆绑、价值索取 |
关系形态 | 平等、开放、多元的网络 | 等级化、圈层化、中心-边缘结构 |
核心价值 | 终身学习、精神共鸣、共同成长 | 高效的资源变现、权力巩固与扩张 |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权力地图”的构想呢?或许,我们不应致力于去绘制一张精确到每个节点的“实体地图”,因为那既不现实,也充满道德风险。相反,我们应该将这个概念,内化为一个帮助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思想罗盘”。
这个“罗盘”首先指向的是自我认知。它提醒我们,在EMBA这个精英汇聚的生态系统中,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定位。我的优势是什么?我能为这个网络贡献什么独特的价值?我不是要在一张冷冰冰的地图上寻找自己的坐标,而是要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值得信赖的“节点”。贡献是建立连接的前提,利他是最高级的利己。当你能为他人持续创造价值时,你在网络中的“引力”自然会增强。
其次,这个“罗盘”指向的是价值共创。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社群网络,其终极目标绝非少数节点的利益最大化,而是整个生态的繁荣与共生。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平台,其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培养了多少位富豪榜上的常客,而在于其校友网络是否能形成一种正向的合力,去推动产业的进步、解决社会的难题、创造更大的集体价值。这个“罗盘”引导我们,在寻求合作时,不仅要看“我能得到什么”,更要看“我们能一起创造什么”。
最后,这个“罗盘”也时刻警示着我们,要守护关系的温度。商业是冰冷的,但人性应该是温暖的。在高效的商业连接之外,更要珍视那些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友谊。一同挑灯夜读的奋斗,课堂上激烈的辩论,酒后真诚的倾诉……这些才是EMBA经历中最宝贵、最无法被量化的财富。它们是这张“权力地图”的底色,是让那些冰冷的节点和连接线,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人情味的关键所在。
将EMBA同学关系做成一张“权力地图”,这个大胆的构想,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精英社群内部复杂而真实的多重维度。它揭示了这张无形之网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与机遇,也警示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功利化和圈层化风险。我们不必,也不该去绘制这样一张具体的地图。
然而,这个思考过程本身极具价值。它促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脉的本质、圈层的逻辑以及商业社会运行的底层规律。最终,我们应该超越“地图”的束缚,手持“罗盘”,用它来校准自己的方位,寻找价值共创的航向,并时刻提醒自己,在追逐商业星辰大海的征途中,永远不要丢失那份源于“同学”二字的初心与温度。这或许才是顶级商学院教育,除了知识与资源之外,所能赋予我们的、最重要的智慧。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