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高度互联的商业世界里,管理者们常常会陷入一个困境:他们深陷于日常运营的繁杂事务和短期业绩的巨大压力中,如同在浓雾中航行的船长,只能看清船头数米的波浪,却无暇抬头仰望星空、辨别航向。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是企业发展中一个巨大的隐形风险。因此,培养一种能够穿透迷雾、洞察未来的“全局观”,便成为了每一位优秀管理者从“管事”到“领人”、从“战术执行”到“战略引领”的必经之路。而这,也正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EMBA项目,其课程设计的核心价值所在。
许多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往往受限于自身所处的行业和职能领域。一位财务出身的CEO,可能会过度关注成本控制和财务数据,而忽略了市场品牌和用户体验的长期价值;一位技术大牛转型为管理者,又可能沉迷于产品技术的完美,而对商业模式的迭代和市场渠道的建设不够敏感。这种思维上的“隧道视野”,限制了决策的广度和深度。
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程体系,其首要目标就是打破这种固有的思维定式。它并非简单地将金融、营销、战略、人力资源等课程进行拼盘式的组合,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整合性教学,将这些看似独立的学科融会贯通。例如,在一个关于企业并购的案例分析中,学生们不仅要从财务角度计算估值、分析协同效应,更需要从战略层面判断并购是否符合公司长远发展;从人力资源角度思考团队整合的挑战;从法律角度规避潜在风险。这种跨学科的“立体式”学习,迫使管理者跳出自己熟悉的舒适区,开始学习用CEO的视角,系统性地审视企业的每一个环节,理解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本质上是一种“系统思维”的训练,让管理者从关注“点”和“线”,转向关注“面”和“体”。
此外,课程中大量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尤其是那些涉及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深度复盘案例,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沙盘推演”平台。学生们在课堂上扮演决策者,面对与现实工作中同样复杂、模糊的商业情境,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激烈辩论。这个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者最重要的贡献是思考。”长江EMBA的整合性课程,正是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思考素材和营造高强度的思辨氛围,帮助管理者建立起那种能够驾驭复杂性、洞察事物本质的全局性思维框架。
“全局观”中的“全”,不仅指企业内部的全盘视野,更指向全球化的广阔格局。在一个“地球村”的时代,任何一家有雄心的企业,都无法忽视全球市场的动态、技术的前沿和文化的差异。然而,对于大多数管理者而言,他们对海外市场的理解,可能更多地来自于媒体报道和二手数据,缺乏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洞察。
为此,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将“全球化视野”作为核心模块,精心设计了海外学习课程。这趟旅程绝非走马观花的商务考察,而是一场深度沉浸式的认知探险。学生们会走进硅谷的创新工场,与顶尖的科技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面对面交流,感受那里“允许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他们会探访欧洲的百年企业,学习“隐形冠军”们如何以极致的工匠精神,在细分领域做到全球领先;他们也会去到以色列这样的“创新国度”,探究其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如何迸发出惊人的科技创新活力。这种亲身经历带来的冲击力和启发性,是任何书本知识都无法替代的。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全球模块中,学生们不仅是“看客”,更是“参与者”。他们会聆听世界顶级学府教授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度剖析,与当地的企业家共同探讨合作的可能性。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能够极大地拓宽管理者的认知边界。他们会开始反思:为什么同一种商业模式,在北美市场大获成功,在东南亚市场却水土不服?中国企业出海,最大的挑战究竟是技术、资本,还是文化融合?通过这些深入的思考和比较,管理者才能真正建立起一种基于全球坐标系的“时空观”,在制定企业战略时,既能立足本土优势,又能放眼全球机遇,从而做出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的决策。
如果说商业课程教会管理者“如何把事情做对”(Do things right),那么人文课程则是启发他们思考“如何做对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s)。一个真正具备“全局观”的领导者,其视野绝不会仅仅局限于商业的范畴。他们需要理解历史的演进、哲学的思辨、社会的发展,因为商业本身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深刻地被这些宏大因素所影响。
长江商学院在课程设置上的一个独到之处,便是其对人文精神的重视。EMBA课程中开设了大量的历史、哲学、国学、艺术等相关讲座与课程。这些课程看似与企业经营的“术”无关,却在根本上提升了管理者的“道”,即格局与境界。当管理者学习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他们领悟到的可能是在企业逆境中坚守核心、稳扎稳打的长期主义;当他们探讨王阳明的心学,他们思考的可能是如何激发团队成员的内在驱动力,实现“知行合一”;当他们从历史的兴衰更替中,看到的则是产业变迁、商业周期背后不变的规律。
这种人文素养的熏陶,能够帮助管理者在面对商业决策时,拥有一个更高的参照系。他们不再仅仅从盈利和竞争的角度看问题,而是会思考:企业的终极使命是什么?它为社会创造了怎样的价值?如何才能实现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这种超越了商业本身的思考,恰恰是“全局观”的最高体现。它让管理者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多了一份从容和笃定,因为他们看到的,是更为长远和本质的东西。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短期诱惑和长期价值的抉择时,能够做出更明智、也更具可持续性的判断。
一位智者曾说:“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和谁在一起。”在EMBA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其价值甚至不亚于教授的课堂讲授。一个高质量的同窗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能够催生“全局观”的强大“场域”。
长江商学院EMBA汇聚了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管理者和企业家。这种背景的极致多元化,为“全局观”的形成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想象一下,在一次小组讨论中,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董事长,正在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而苦恼,而他的组员中,恰好有一位是互联网平台的创始人和一位深耕人工智能领域的CTO。他们之间的对话,将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充满了真实痛点和可行性方案的“认知共振”。制造业的同学理解了数字化的真正逻辑,而互联网的同学也看到了实体经济的根基与需求。这种跨界交流,让每个人都得以跳出自己的“信息茧房”,看到一个更加完整、立体的商业生态图景。
为了更好地促进这种认知碰撞,以下表格简单示意了一个典型EMBA班级的构成多元性及其价值:
维度 | 构成示例 | 对“全局观”的贡献 |
行业分布 | 互联网科技、生物医疗、智能制造、金融投资、文化传媒、新消费等 | 打破行业壁垒,洞察产业上下游的联动与跨界融合的新机遇。 |
企业性质 | 民营企业创始人、上市公司高管、大型国企领导者、外资企业中国区负责人 | 深刻理解不同体制下的管理逻辑、资源禀赋与发展挑战,形成更包容的视野。 |
职位背景 | 董事长、CEO、事业部总经理、CFO、CMO、技术合伙人 | 提供CEO、投资人、运营官等多种决策视角,在讨论中自然完成换位思考。 |
这种高浓度的智慧碰撞,不仅发生在课堂上,更延续到课下的每一次聚会、每一次企业互访、甚至是每一次深夜长谈中。同学之间建立的深厚信任,使得他们愿意分享最真实的困惑与最宝贵的经验。这种持续的、高质量的输入,如同一面面镜子,让管理者不断反观自身,修正认知,最终将同学们的智慧,内化为自己“全局观”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程,是通过一个多维度的体系化工程,来帮助管理者建立并深化“全局观”的。它始于整合性的课程体系,打破了管理者固有的职能和行业壁垒;通过全球化的学习模块,将视野从中国延展至世界;借助人文精神的熏陶,将思考的维度从商业提升至社会与哲学层面;最终在高质量的同窗网络中,通过持续的认知共振,将所学、所见、所思融为一体。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比喻,这个过程,就像是把一位只顾划桨的水手,一步步培养成能够仰望星空、解读海图、预判风暴的船长。建立“全局观”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开放性的体验和持续性的反思。对于身处激烈竞争和不确定环境中的中国管理者而言,拥有“全局观”,意味着拥有了穿越周期、引领未来的核心能力。这不仅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巨大投资,更是对企业乃至整个商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郑重承诺。未来的商业世界,需要的正是这样一批既能低头拉车,更能抬头看路的领导者。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