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论顶尖商学院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金融模型、市场分析、战略矩阵和投资回报率这些冰冷的词汇。然而,在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为己任的长江商学院,一门独特的“文史哲”课程却被设为必修。这无疑在商业的冰冷数字王国里,注入一股人文的暖流。这一举动立刻引发了业界的广泛讨论:对于以效率和利润为核心的商科思维而言,这门课程究竟是一场离经叛道的颠覆,还是一次高瞻远瞩的补充?这不仅仅是一个课程设置的问题,更深层次地,它拷问着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商业领袖。
在现代商业管理中,数据被奉为圭臬。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化分析……我们似乎相信,只要掌握足够的数据,就能预测市场的风云变幻,洞察消费者的内心世界。然而,纯粹的量化思维有着其固有的局限性。数据是过去的记录,它能告诉我们“是什么”(what),却很难解释“为什么”(why)。过度依赖数据,容易使决策者陷入“分析瘫痪”的泥潭,或者基于历史数据做出刻舟求剑式的判断,从而错失未来的颠覆性机遇。
这正是文史哲课程的价值所在。它将学生从Excel表格和PPT报告中暂时解放出来,引导他们进入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精神世界。文学作品描绘人性的幽微与伟大,历史长卷展现文明的兴衰与轮回,哲学思辨则挑战我们对世界根深蒂固的假设。这种训练并非要否定数据的重要性,而是为冰冷的数据提供一个温暖的“诠释框架”。它教会未来的商业领袖们,在看到增长曲线的同时,也能理解曲线背后那些活生生的人的渴望、恐惧与梦想;在分析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能洞察社会文化的深层脉动。这是一种从“术”的层面到“道”的层面的提升,是一种思维维度的扩展。
商业世界并非一片孤立的丛林,它深深植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土壤之中。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兴衰,往往与更宏大的历史周期、技术变革和社会变迁息息相关。只懂商业而不懂历史的领导者,就像一个只识树木不见森林的伐木工,或许能砍倒几棵大树,却无法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律。长江商学院的这门课程,正是要为企业家们提供一张宏观的“历史地图”。
学习历史,尤其是学习大历史(Big History),能赋予企业家一种宝贵的“长时段”视角。当他们读到罗马帝国的衰亡、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工业革命的浪潮时,便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全球化、技术颠覆和地缘政治冲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这种洞察力能帮助他们在面对短期市场波动时保持战略定力,在规划企业未来时拥有超越同行的远见。正如一位长江商学院的教授所言:“我们不希望培养出的学生只会计算季度财报,我们希望他们能思考企业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历史坐标中的位置。” 这种以史为鉴的智慧,能有效对冲商业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短视主义,让企业走得更稳、更远。
如果说历史给予我们的是“广度”,那么哲学给予我们的就是“深度”。商业决策的核心,往往不是在“好”与“坏”之间选择,而是在“好”与“更好”,甚至是“两难”之间做出取舍。此时,决策者的底层价值观和思维框架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哲学,正是塑造这种底层框架的最佳工具。
哲学训练的核心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它教人质疑一切理所当然的前提:什么是“成功”?利润是企业的唯一目的吗?企业对社会负有怎样的责任?这些看似“务虚”的问题,实则直指商业的本质。一个受过哲学思辨训练的领导者,不太可能盲目追逐风口,也不容易被华丽的商业模式所迷惑。他们更善于从事物的第一性原理出发,去探寻商业逻辑的根基,从而做出更具穿透力的判断。例如,在面对企业伦理困境时,他们能够运用康德的“绝对命令”或边沁的“功利主义”等伦理学框架进行系统性思考,而不是仅仅依赖直觉或舆论。
这种思辨能力,最终会内化为企业家的“格局”。格局决定了企业能达到的高度。一个只关心赚钱的企业家,最多能做成一门好生意;而一个思考企业与社会、人与世界关系的企业家,才有可能缔造一个伟大的、受人尊敬的企业。长江商学院的哲学课程,正是在为中国未来的商业世界播下“伟大”的种子。
在商界,我们常常强调领导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而所有这些“软技能”的核心,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基石——同理心(Empathy)。同理心是理解他人感受、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一个缺乏同理心的领导者,无法真正赢得员工的追随,也无法深刻洞察用户的真实需求。
文学,恰恰是培养同理心的最佳温床。当我们沉浸在《百年孤独》的马孔多小镇,感受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爱恨情仇;当我们跟随《悲惨世界》的冉·阿让,体验人性的挣扎与救赎,我们实际上是在进行一次次深刻的“情感演习”。我们学会了理解与自己背景、观念完全不同的人的内心世界。这种能力迁移到商业场景中,便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拥有同理心的产品经理,能设计出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拥有同理心的CEO,能打造出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从而激发员工最大的创造力。
可以说,文学为商业世界中无处不在的“人”的因素,提供了一种非功利的、深刻的理解方式。它让未来的企业家们明白,员工不是资产负债表上的“人力成本”,用户也不是营销漏斗里的“流量”,他们都是和自己一样,有着复杂情感和内在需求的个体。这种认知上的转变,是任何商业理论都无法替代的。
综合来看,长江商学院的文史哲课程,并非简单地在商科知识体系上“打补丁”,而是从根本上重塑了对未来商业领导力的定义。它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人工智能日益强大的未来,人类领导者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答案或许就藏在文史哲之中。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
维度 | 传统商科思维 | 人文浸润的商科思维 |
决策依据 | 以量化数据、财务模型为绝对主导。 | 数据与模型是基础,但更注重对人性和社会趋势的洞察。 |
企业目标 | 股东利益最大化,追求短期利润和市场份额。 | 追求包括社会价值在内的多重目标,实现可持续的、有意义的增长。 |
时间视野 | 关注季度、年度财报,战略规划偏向中短期。 | 具备历史纵深感,能够进行十年以上的长周期战略思考。 |
对人的看法 | 将员工视为“人力资源”,将用户视为“流量”或“消费者”。 | 将员工和用户视为拥有复杂情感和动机的“个体”,强调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
风险管理 | 侧重于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的量化模型。 | 除了量化风险,更警惕由价值观缺失、文化冲突、历史周期带来的“灰犀牛”风险。 |
回到最初的问题:长江商学院的文史哲必修课,对商科思维是颠覆还是补充?
答案是:它以一种“补充”的形式,实现了一场深刻的“颠覆”。
从形式上看,它无疑是商科知识体系的补充。它补上了传统商科教育中缺失的关于人性、历史和社会的那一块重要拼图。它让未来的企业家在拥有“硬技能”的同时,也具备了丰厚的“软实力”。
但从本质上看,这场补充所带来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它颠覆了那种将商业简化为数字游戏的狭隘观念;颠覆了那种认为“商业的归商业,人文的归人文”的割裂思想;更颠覆了那种认为企业家只需精于计算而无需拥有情怀与担当的成功学定义。它宣告了一种新商业文明的到来:商业的成功,最终要回归到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上。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那些可被标准化的分析和计算工作,将越来越多地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届时,人类商业领袖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是计算得有多快、多准,而是思考得有多深、多远,是能否提出洞察人性的问题,能否做出充满智慧和温度的决策,能否在不确定的世界中,为组织指明一个有意义的方向。
因此,长江商学院的这一创举,不仅是对其学生的一次重要投资,更是对整个中国商业教育乃至商业生态未来走向的一次前瞻性探索。它提醒我们,最顶级的商业智慧,或许并不在金融街的摩天大楼里,而恰恰藏在那些看似“无用”的诗篇、史书和哲学对话之中。这或许值得更多追求卓越的机构和个人深思。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