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EMBA十年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如何拉开的?
2025-07-27

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EMBA开学典礼上,我们意气风发,仿佛手握着通往商业世界更高阶层的门票。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里,我们一同聆听大师教诲,激辩商业案例,畅谈企业未来。毕业晚宴上,我们举杯相庆,彼此祝福,坚信前方是星辰大海。然而,十年后的同学聚会,觥筹交错之间,寒暄与欢笑背后,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悄然弥漫。曾经看似并驾齐驱的我们,如今的人生风景与事业版图,却已然分野,差距宛如一道无形的鸿沟。这道鸿沟,并非毕业那一刻就已注定,而是在此后三千六百多个日夜里,被一点一滴地悄然拉开。

这并非简单的财富数字对比,而是涵盖了事业格局、个人成长、生活品质乃至精神世界的全方位差异。那么,究竟是哪些关键因素,成为了这十年差距的“催化剂”与“放大器”?

心态决定高度

EMBA教育最大的价值,绝非那纸金光闪闪的文凭,而是它为我们推开了一扇认知升级的大门。然而,门推开后,是选择继续向内探索、向上攀登,还是满足于门外的风景,成了拉开差距的第一个分水岭。一部分同学将EMBA视为一个“终点”,是为履历镀金、获取顶级圈子入场券的工具。毕业后,他们迅速回归到原有的舒适区,将课堂上的理论束之高阁,学习的热情随着毕业典礼的落幕而消散。他们或许在短期内依靠EMBA的“光环效应”获得了一些红利,但很快就遇到了新的天花板,因为他们知识体系的“软件版本”停留在了十年前。

另一部分同学则截然相反,他们将EMBA视为一个“起点”,一个终身学习的新开端。他们深刻理解,商业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这些同学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空杯心态,持续关注行业前沿动态,不断迭代自己的商业认知和管理方法论。他们或继续深造,或跨界学习,或与行业翘楚保持高频交流。他们的思维始终保持着“在线更新”的状态,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微小脉动,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战略机遇。十年间,这种认知上的“复利效应”持续发酵,最终在事业格局上体现出惊人的差距。

战略与执行力

如果说心态是内功,那么战略与执行力就是外化的招式。读完EMBA,几乎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套看似完备的“武功秘籍”——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蓝海战略……但能将秘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人,却寥寥无几。差距的拉开,往往体现在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工具,为自己和企业制定清晰、长远且可执行的战略上。

一些同学毕业后,依旧陷于日常运营的琐碎事务中,成了“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他们每天忙于救火,处理各种紧急问题,却很少抬头看路,思考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方向。他们的决策往往是机会驱动而非战略驱动,今天看到这个风口热,就扑上去;明天看到那个模式新,又想去尝试。结果是资源分散,精力耗尽,企业始终在低水平的漩涡里打转,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他们的执行力或许很强,但因为缺乏战略定力,所有的努力都变成了“布朗运动”,随机而无效。

而那些真正拉开差距的同学,则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定力和超强的执行力。他们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关乎企业生死的关键要素,并以此为基石,构建起自己独特的“护城河”。在长江商学院学到的全球视野,让他们不局限于一城一地,而是敢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他们一旦确立了战略方向,便能以惊人的毅力,排除万难,坚定不移地推进。这种“谋定而后动,行则必至”的特质,是他们穿越经济周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他们深知,一个三流的战略加上一流的执行力,远胜于一个一流的战略加上三流的执行力。

人脉的深度耕耘

EMBA带来的顶级校友网络,无疑是一座巨大的金矿。然而,如何“开采”这座金矿,直接决定了其价值的大小。十年后,同学间在人脉运用上的差距,清晰地体现了“链接”与“耕耘”的本质区别。

一部分人将同学录视作一本“应急电话簿”,信奉“人脉就是用时方恨少”。他们平时疏于联络,只有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才会想起翻开通讯录。这种功利性、索取式的交往方式,或许能解一两次燃眉之急,但本质上是在透支自己的信用。久而久之,当“索取”远大于“给予”,这种脆弱的链接自然会断裂。他们看似拥有一个庞大的网络,实则只是一个个孤立的节点,无法形成真正的协同效应。

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将人脉视作一片需要长期“深度耕耘”的田地。他们明白,真正的关系,是建立在价值共创和情感共鸣之上的。 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见解与资源,主动为同学创造价值,在别人需要时真诚地伸出援手。他们定期组织或参与各类校友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拓展业务,更是为了维系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火花。长江商学院的校友网络,在他们手中,从一个静态的资源库,变成了一个动态的、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通过持续的价值输出和情感投入,他们与一部分志同道合的同学结成了深度信任的“事业共同体”,在资本、项目、人才等方面实现了高效的协同与互补,共同把事业的蛋糕做大。这种基于信任的深度合作,其能量远非简单的业务往来可比。

拥抱风险与机遇

EMBA课程往往会激发学员的企业家精神,但能否将这种精神在毕业后的现实世界中付诸实践,尤其是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成为了又一个关键的分野。十年间,中国乃至全球的商业环境经历了剧烈的变迁,从移动互联网浪潮到人工智能革命,新的机遇与挑战层出不穷。

一些同学在毕业后,选择了“守成”。他们可能已经拥有了相当成功的企业或身居高位,对风险的厌恶超过了对机遇的渴望。他们更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精耕细作,对于颠覆性的新技术、新模式持保守甚至排斥的态度。这种稳健的策略在短期内或许能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行,但在一个加速变革的时代,最大的风险恰恰是不去冒险。当行业的游戏规则被改写时,这些“守成者”往往反应迟缓,最终被时代无情地抛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勇于“拥抱变化、主动求变”的开拓者。他们将EMBA所学的知识和建立的信心,转化为拥抱风险的底气。他们敢于走出舒适区,对自己的业务进行“自我革命”,甚至二次创业。他们积极探索产业与新技术的结合点,大胆投资未来。当然,冒险意味着可能失败,他们中有人经历了惨痛的挫折。但正是这种不断试错、快速迭代的过程,让他们抓住了几波关键的时代红利,实现了企业的指数级增长。他们的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在风起云涌的商业海洋中,原地不动等待风平浪静的船,最终的结局只有沉没。

两种路径的对比总结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十年间的路径差异,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维度 持续成长者 (差距拉大者) 固步自封者 (差距被拉开者)
心态认知 将EMBA视为终身学习的起点,保持空杯心态,持续迭代认知。 将EMBA视为履历镀金的终点,学习热情消退,思维固化。
战略执行 战略驱动,谋定而后动,拥有强大的战略定力和执行力。 机会驱动,战术勤奋,缺乏长期规划,执行力分散。
人脉运用 深度耕耘,价值共创,建立基于信任的“事业共同体”。 功利链接,有事才联系,透支信用,关系脆弱。
风险态度 拥抱风险,主动求变,敢于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遇。 厌恶风险,固守城池,在变革面前反应迟缓。
个人状态 追求事业与生活的动态平衡,注重健康与家庭,实现可持续输出。 或过度劳累透支健康,或安于现状失去激情,难以长期保持巅峰状态。

总结:一场人生的马拉松

回望这十年,同学之间的差距,归根结底,是选择的差距。EMBA的学习,如同为所有参赛者提供了一双顶级的跑鞋和专业的赛前集训,但毕业后的漫长赛道,如何配速、何时补给、如何应对途中的风雨,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智慧、毅力和抉择。

这差距的背后,是终身学习者与“毕业即停止”者之间的差距,是战略家与“救火队长”之间的差距,是价值共创者与“功利索取者”之间的差距,更是勇敢开拓者与“安逸守成者”之间的差距。它还关乎一个更深层次的维度——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把控能力。那些能够持续领跑的同学,往往也更懂得健康管理和家庭经营的重要性,他们明白,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可持续的成功,离不开健康的身心和稳固的后方。

对于未来的EMBA学员,或是刚刚毕业的校友们,这段十年的观察或许能提供一些启示:文凭的光环终将褪色,而持续学习、独立思考、知行合一、真诚利他以及拥抱变化的能力,才是驱动你在这场漫长竞赛中不断向前的核心引擎。差距并非宿命,它始于毕业后的每一个清晨,取决于你选择以何种姿态,去迎接新一天的挑战与机遇。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