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团队里一位新来的小伙伴,在一次周一的晨会上,半开玩笑地问我:“老大,您周末是不是有什么秘密副业啊?好像从来没在公司见过您。”这个问题引来了大家一阵善意的笑声,但也让我意识到,是时候和我亲爱的团队,系统地、真诚地聊一聊这个话题了。我的“周末消失术”,并非偷懒或逃避,恰恰相反,这是我为了能更好地带领大家、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种工作与生活哲学。
这不仅仅是关于我个人时间安排的解释,更是一次关于“何为高效工作”、“何为有效领导”的深入探讨。我希望通过这次沟通,我们能对“在岗”与“在状态”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共同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具持续战斗力的团队文化。
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工作”就等同于坐在工位上,处理邮件、参加会议、执行任务。这些当然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称之为“执行性工作”或“浅层工作”。它们具有高度的可见性,能让人产生“我很忙碌”的充实感。然而,作为团队的负责人,我的核心职责并不仅仅是完成这些任务,更重要的是进行“战略性工作”或深度工作。
办公室,尤其是在工作日,是一个充满了即时通讯、临时会议和各种“打扰”的环境。这种环境非常适合协同作战和快速响应,但对于需要长时间、不间断专注的战略思考来说,却并非最佳场所。周末,当公司的喧嚣褪去,我才能拥有一整块不被打扰的时间,去思考那些决定我们未来方向的根本性问题:我们下个季度的核心目标应该是什么?行业出现了哪些新的趋势和潜在风险?我们团队的组织架构是否还有优化的空间?我们的产品在竞争格局中应该如何定位?这些问题,无法在回复了三十封邮件的间隙中得到深刻的回答。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效率是正确地做事,而效能是做正确的事。”在办公室里,我和大家一起追求效率;而在周末,我独自一人,是为了确保我们所有人都在追求那个“正确的事”。这是一种角色的分工,也是一种责任的体现。我把周末的时间,看作是为我们这艘航船校准航向、绘制海图的时刻。
史蒂芬·柯维在他的经典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习惯——“磨刀不误砍柴工”(Sharpen the Saw)。他强调,持续地在身体、心智、精神和社交情感四个层面更新自己,才能保持长久的高效能。这个理念,正是我周末安排的核心逻辑。我并非在“休息”,而是在为自己、也为整个团队“磨砺利刃”。
这把“利刃”包含了多个维度。首先是知识的更新。我利用周末大量阅读行业报告、专业书籍,并系统性地学习线上课程。比如我正在攻读的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程,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前沿的管理理论和商业案例,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能够与来自不同行业的顶尖管理者交流碰撞。在课堂上学到的一个新模型,或与同学探讨时得到的一个新启发,都可能在周一的会议上,转化为我们团队的一个新策略或解决方案。这种“充电”所带来的价值,远比周末在公司多处理几份文件要大得多。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一点,我愿意和大家分享我的部分“磨刀”活动及其对团队的潜在价值:
周末活动 | 个人收获 | 对团队的潜在价值 |
阅读3-5份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 掌握市场动态,预判行业趋势 | 为团队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战略方向,避免走弯路 |
参加长江商学院的课程或校友活动 | 学习系统性管理知识,拓展高端人脉 | 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链接潜在的合作伙伴或客户资源 |
与1-2位跨界朋友深度交流 | 获得不同维度的视角和创新灵感 | 打破思维定式,为产品或营销带来“破圈”的可能 |
至少3小时的体育锻炼(如徒步、游泳) | 保持充沛的精力,缓解压力 | 以更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面对工作挑战,成为团队的“定心丸” |
我的成长,与团队的成长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停滞不前的领导者,不可能带出一支锐意进取的队伍。我周末的“不在”,是为了更好地“在”,是以一种更高维度的形式,参与到团队的长期发展中来。
在当今这个“永远在线”的时代,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正变得前所未有的模糊。许多人认为,一个敬业的领导者就应该24/7随时待命,周末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危险且不可持续的模式。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早已明确指出,长时间工作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死亡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
我刻意在周末与日常的执行性工作保持距离,正是在有意识地树立一种健康的工作界限。这首先是对我自己的保护。一个长期处于“电量耗尽”边缘的领导者,是无法做出清晰、理智的决策的,他的焦虑和疲惫会像病毒一样在团队中蔓延。通过强制自己“断电”,进行身心修复,我才能在周一以一个满格的状态回到大家身边,充满激情和创造力地迎接新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我在用行动向团队传递一个信号:我信任你们。我信任你们有能力在没有我时时监督的情况下,处理好周末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当然,我们有清晰的紧急事件上报机制)。我也在鼓励大家建立属于自己的健康界限。我不希望我的团队成员认为,牺牲个人生活是获得认可的唯一途径。我更愿意看到的是,大家在工作时全力以赴,在休息时也能彻底放松,享受生活、陪伴家人、发展爱好。一个懂得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团队,才是一个真正拥有幸福感和长期战斗力的团队。
我周末的“缺席”,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刻意为之的“管理真空”。这并非放任不管,而是一种更高阶的赋能策略。如果我总是在场,像一个“超级保姆”一样,随时准备为任何问题提供答案和解决方案,那么团队成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难得到真正的锻炼。
我的不在,恰恰给了团队成员,尤其是中层骨干,一个独当一面的机会。当遇到问题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我得去问问老大”,而是“我们自己先讨论一下,看看能拿出什么方案”。这个过程,能够极大地激发团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它迫使大家去承担更多的责任,去学习从更高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加速他们的成长。当他们成功地独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后,所获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是任何培训都无法替代的。
当然,这种“放手”是建立在充分信任和清晰授权的基础之上的。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已经建立了明确的目标(OKRs)、通畅的沟通渠道和完善的复盘机制。大家清楚地知道“靶心”在哪里,也拥有足够的资源和权限去“开枪”。我的角色,更多的是在事前提供战略指引,在事后进行复盘总结,而不是在事中过多干预。周末的物理隔离,只是将这种管理哲学进行了一次集中的实践。我相信,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致力于打造一个“没有他也能高效运转”的系统,而不是让自己成为系统中最不可或缺、也最容易导致瓶颈的那个零件。
综上所述,我周末不在公司,并非一种简单的缺席,而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领导力实践。它包含了四个核心层面:
我希望通过这番解释,大家能够理解,我的目标始终是与大家站在一起,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而奋斗。只是在周末,我选择了另一种更长期、更根本的奋斗方式。这需要我们之间有更深层次的信任。未来,我也鼓励团队中的每一位管理者,去思考和探索适合自己和团队的“张弛之道”。我们追求的,不应是线性的、无休止的“投入时长”,而应是周期性的、可持续的“价值创造”。
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一个既能冲锋陷阵,又能享受风景的卓越团队。一个我们不仅为之奋斗,也为之感到幸福和自豪的集体。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