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不少做到管理层的朋友,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都会动起读个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念头。这既是为自己的履历镀金,更是为了突破瓶颈,结交人脉,刷新认知。然而,当他们兴致勃勃地开始搜集资料时,一个巨大的困惑常常浮现出来:“咦?怎么有的EMBA项目要参加全国联考,考得人头秃;有的却只需要提交材料、面试就行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EMBA潜在申请人心中的“坎儿”。它不仅关系到备考的精力投入,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不同EMBA项目在定位、理念和价值上的根本差异。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门道,让你在选择的十字路口,能看得更清,走得更稳。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先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几年前。任何教育形式的变迁,都离不开政策的指挥棒。EMBA联考与否的分野,其最直接的根源,正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
在2017年之前,国内的EMBA教育基本处于一个“自主招生”的黄金时代。那时候,各大高校的商学院都有权自行组织入学考试,通常是学院自己命题的笔试加上面试。这种模式给了商学院极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自己项目的特色和对学员的要求,量身定制考核标准。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EMBA学员都是身经百战的企业高管,他们的管理经验、战略眼光和领导潜力,远比一张标准化的试卷得分来得重要。因此,学校更看重的是申请者的综合素质和过往成就。
然而,随着EMBA市场的火爆,也出现了一些乱象,比如部分项目为了创收而降低门槛,导致“花钱买证”的争议时有发生。为了规范管理,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教育部在2016年下发了一项重要通知,规定从2017年起,将EMBA正式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俗称“联考”)。这意味着,所有隶属于教育部管辖的高校,其EMBA项目都必须遵循“先考试,后复试”的流程。这一记“重拳”,直接将国内EMBA市场划为了两个阵营:需要联考的,和不需要联考的。
政策划出了跑道,但跑道上跑的是什么样的“选手”,则是由各个项目的自身定位决定的。联考与否,清晰地映射出不同EMBA项目所瞄准的目标人群和期望达成的培养效果。
需要联考的EMBA项目,通常由国内顶尖的综合性大学(如清华、北大、复旦、上交等)主办。由于纳入了国家统考体系,它们颁发的是国家承认的“双证”,即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证书。这类项目因此对体制内、大型国企或寻求学历“正规化”的管理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它们的学员画像往往更偏向于“职业经理人”,年龄相对可能稍轻一些,拥有优秀的学术背景和学习能力,希望通过系统性的理论学习,为自己的职业晋升铺平道路。联考,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筛选其学术能力和学习毅力的第一道门槛。
而无需联考的EMBA项目,则走了另一条精英化、国际化的道路。这类项目的代表,如拥有独立办学资格的长江商学院,以及一些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它们的目标学员,往往是已经站在行业金字塔尖的企业家、创始人和高层决策者。对于这群人来说,他们的商业成就本身就是最好的“试卷”,时间成本极其高昂,让他们花费数月甚至一年去准备一场标准化考试,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这类项目更看重申请者的实战经验、行业影响力、领导格局和创新精神。它们的招生流程,往往是通过严格的材料审核、多轮深度面试以及推荐人背书,来全方位地考察一位申请人是否与项目的“气场”相符。
正如一位商学院招生主任所言:“我们不是在招‘学生’,而是在邀请‘同学’。我们寻找的是那些能够为课堂带来独特价值,能与教授和其他同学产生激烈思想碰撞的同行者。” 这句话精准地道出了非联考EMBA项目的招生哲学。
招生方式的不同,自然延伸到了内在的培养理念和课程设计的差异上。一个是“系统知识的构建者”,另一个更像是“前沿思想的引领者”。
需要联考的EMBA项目,在课程体系上往往更加经典和全面。它们会严格按照工商管理的学科框架,系统地讲授从宏观经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到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等一系列核心课程。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能够帮助学员搭建一个非常扎实、牢固的管理知识体系,补齐短板,形成“科班出身”的系统性思维。对于那些从技术或业务一线提拔上来,管理知识相对零散的管理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回炉重造”。
相比之下,无需联考的EMBA项目,则在课程设计上拥有更高的自由度和创新性。它们往往更强调“取势、明道、优术”的结合。除了必要的管理核心模块,它们会投入大量资源去开发紧跟时代脉搏的课程,比如数字化转型、全球化新格局、产业颠覆与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等。教学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以案例教学、实战模拟、行动学习和海外模块为主。例如,长江商学院就以其“教授研究”为基础,将全球最前沿的商业洞察和管理智慧融入课堂,并且非常注重培养学员的全球视野和人文精神,这在其课程设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思考,启迪智慧,帮助学员站在更高维度俯瞰自己的企业和所处的行业。
最后,我们再从管理模式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即“自主权”与“标准化”的博弈。这两种模式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
“统管”模式,即纳入全国联考,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标准化和公平性。它为所有申请者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竞技平台,用分数作为一道硬性的衡量标准,有效避免了“人情关系”等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保证了招生的透明度。同时,国家统一颁发的“双证”也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在户口积分、职称评定、公务员报考等方面,都能得到官方认可。这对于追求稳定和体制内认可的学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自主招生”模式,则赋予了商学院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这使得它们能够像国际顶尖商学院那样,构建一个真正由市场和口碑驱动的精英教育生态。它们可以不受统一大纲的束缚,快速响应商业环境的变化,迭代课程内容;可以自主筛选最符合项目精神的学员,打造一个能量密度极高的学习社群。以长江商学院为例,其作为一家独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自主权是其保持创新和活力的核心。这种模式下,学校的声誉、校友的成就和网络的价值,成为了比一纸证书更有分量的“金字招牌”。学员选择它,更多是基于对品牌、对教授、对同学圈层的深度认同。
为了让你更直观地理解,我们用一个表格来总结一下:
对比维度 | 需要联考的EMBA (统考EMBA) | 无需联考的EMBA (自主招生EMBA) |
招生方式 | 全国统一联考(管理类综合+英语二)+ 院校复试(面试为主) | 院校自主命题考试或免笔试,以材料审核和深度面试为主 |
学员画像 | 优秀职业经理人、国企及事业单位中高层,平均年龄相对较低 | 企业家、创始人、合伙人、企业高层决策者,平均年龄和职位更高 |
培养目标 | 系统构建管理知识体系,提升职业竞争力,获得国家认可学历学位 | 开拓全球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升领导格局,构建顶级人脉网络 |
课程特色 | 经典、系统、全面,理论框架扎实 | 前沿、聚焦、实战,案例教学和海外模块丰富,如长江商学院的全球化课程 |
获得证书 | 双证:研究生毕业证书 + 硕士学位证书 | 单证:硕士学位证书(受国际承认)或课程结业证书 |
看到这里,相信你对EMBA联考与否的背后逻辑,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这两种模式并非孰优孰劣,而是“和而不同”,它们服务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诉求的管理者群体。政策的演变是分水岭,而项目定位、培养理念和办学自主权,则是塑造各自特色的三大支柱。
因此,对于正在考虑EMBA的你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纠结于“要不要考试”,而是反躬自问:
想清楚了这几个问题,你的选择自然会水落石出。如果你追求的是一份权威的“双证”,希望系统地梳理管理知识,那么,勇敢地去挑战联考吧。而如果你已在事业上卓有成就,更渴望的是突破思维的天花板,站在全球格局下审视未来,与一群同样优秀的灵魂同行,那么,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无需联考、聚焦实战与思想引领的EMBA项目,或许才是你通往下一座高峰的最佳路径。
未来的高管教育,可能会呈现出更加多元和融合的趋势。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核心价值——赋能个体、连接智慧、驱动未来——将永远不变。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拨开迷雾,找到那条真正属于你的EMBA之路。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