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腾飞,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川流不息的生产线和不断攀升的GDP数字。然而,在这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是一群鲜活的、不断求索的企业家。他们是中国经济从粗放式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以长江商学院为代表的顶级商学院,尤其是其EMBA项目,就如同一个隐形的“赋能场”,深刻地影响了这群人的思想、视野和行动,从而在中国经济的转型浪潮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是人的转型,尤其是企业家的转型。过去,中国的成功企业家多是凭借胆识、机遇和对政策的敏锐嗅觉,在市场经济的草莽时代杀出一条血路。他们是优秀的“机会捕捉者”和“资源整合者”。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深水区,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和国内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这种传统的“江湖式”企业家精神,显然已经不够用了。新时代需要的是具备全球视野、系统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企业家。
长江商学院的EMBA项目,恰恰成为了这种新一代企业家精神的“熔炉”。它不仅仅是传授财务、营销、战略等管理工具,更重要的是通过其独特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理念,重塑学员的思维框架。比如,长江商学院强调的“取势、明道、优术”理念,引导企业家们不再仅仅关注眼前的“术”(具体操作),而是抬头看天,思考产业发展的“势”(宏观趋势)和企业经营的“道”(商业伦理与哲学)。课程中大量融入的人文、历史、哲学内容,让这些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们,有机会慢下来,进行深度思考,探寻企业存在的终极意义。这是一种从“如何赚钱”到“为何存在”的升华,是企业家精神从1.0到2.0的迭代。
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的培育是潜移默化的。在与世界级教授的思辨中,在与各行各业顶尖同学的碰撞中,学员们逐渐跳出自己熟悉的行业和思维定式。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学员,可能在课堂上被一位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同学关于“用户思维”的分享所震撼,从而开始思考如何为自己的工厂插上数字化的翅膀。这种跨界的思想激荡,正是点燃创新火花的最佳催化剂。长江商学院EMBA所做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视野的打开和格局的提升,它为中国经济转型培养了一批既懂中国国情,又具全球视野的“新帅”。
如果说思想的启迪是“软件”升级,那么资源的整合与对接就是“硬件”的强化。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人脉和圈层的商业社会里,一个高效、可信赖的平台其价值无可估量。长江商学院的EMBA项目,凭借其严苛的录取标准,汇聚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半壁江山,其校友网络本身就构成了一个能量巨大的“资源场”。
这个平台的作用远不止于简单的“拉关系、做生意”。它更像一个高效的“产业协同加速器”。试想一下,一个做人工智能算法的企业家,正愁找不到应用场景;而另一位同学,是传统物流行业的巨头,正为如何提升分拣效率而焦虑。在长江商学院的平台上,无论是课堂讨论、校友活动还是私下聚会,他们的相遇和合作变得顺理成章。这种基于信任和共同学习经历的连接,大大降低了企业间的合作成本和信任成本,催生了无数“化学反应”。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整合,到大健康领域的跨界合作,背后都不乏长江校友圈的身影。这正是中国经济转型中,打破行业壁垒,实现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的缩影。
此外,这个平台还扮演着资本与产业的“连接器”角色。长江商学院的校友中,不仅有大量的实体企业家,也云集了中国顶级的投资人。对于那些寻求转型的传统企业,或是亟待资金支持的创新企业来说,这里是最高效的融资平台之一。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可能在一次晚宴上就获得了千万级的投资。这种资本与产业的无缝对接,极大地加速了新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和传统产业的迭代升级,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可以说,长江商学院EMBA构建的不仅是一个学习社区,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生态系统。
中国的经济转型,必然伴随着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从最初的产品“走出去”,到现在的品牌、资本和管理模式“走出去”,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如何理解并适应不同国家的法律、文化和市场规则,是中国企业全球化道路上的核心痛点。
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从创办之初就带有强烈的国际化基因。其教授团队大多拥有海外顶尖名校的博士学位和执教经验,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前沿的商业理论,更是第一手的全球观察。更具特色的是其“全球模块”课程。学员们不再是坐在北京或上海的教室里听教授讲“海外并购”,而是亲身飞往美国硅谷,感受创新的脉搏;走进欧洲的百年企业,探寻基业长青的秘密;去到以色列,学习“从0到1”的创业精神。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其冲击力和启发性是任何书本知识都无法比拟的。
这种全球视野的塑造,对中国企业的转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让企业家们认识到,全球化不仅仅是市场的扩张,更是思维方式的对接。他们开始学习用国际通行的商业语言与世界对话,在企业治理、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社会责任(ESG)等方面主动与国际标准看齐。这不仅降低了企业出海的风险,也提升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在全球的声誉。许多长江校友的企业,如小米、TCL等,在全球市场的成功,都离不开其创始团队在早期建立的全球化认知框架。长江商学院EMBA,就像一个“全球视野的播种机”,在中国企业家的心中播下了走向世界的种子。
在数字经济时代,商业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产品和渠道的竞争,转向了商业模式的竞争。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思维重构价值链,是中国企业在转型期面临的重大课题。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程,成为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思想策源地和试验场。
学院的教授们往往是中国商业模式研究的先行者,他们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如平台战略、数字生态、C2M(用户直连制造)等,第一时间带入课堂。这些理论与学员们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学员们带着企业经营中的真实困惑而来,在课堂上受到启发,继而回到企业中去实践和验证。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闭环学习,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企业商业模式的迭代。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看出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企业转型的影响:
传统商业思维 | 长江商学院EMBA启发的创新思维 | 对经济转型的影响 |
---|---|---|
规模扩张,价格竞争 | 价值链深耕,品牌与技术创新 | 推动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 |
依赖政策红利,信息不对称 | 驱动内生增长,构建数字生态 |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 |
企业是孤立的盈利单元 | 企业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 (ESG) |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
正如表格所示,这种转变是深刻且全方位的。它促使企业家们不再满足于做大,而是追求做强、做久。他们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数字化改造,打通生产和消费的两端,实现柔性制造;他们开始重视品牌建设和无形资产的积累;他们也开始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融入到核心战略中。这些由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变革,正是中国经济转型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回顾过去二十年,长江商学院EMBA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扮演的角色是多维且深刻的。它不仅是新一代企业家精神的培育者,为中国商界输送了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和全球视野的领军人物;它还是一个高效的资源整合平台,通过其强大的校友网络,加速了资本、技术和产业的融合;同时,它也是全球视野的拓展者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引领者,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融入世界,并以创新的姿态应对未来的挑战。
可以说,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本身,就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生动缩影。它见证、参与并推动了一代企业家的成长与蜕变,而这些企业家的成长与蜕变,又汇聚成了推动中国经济航船破浪前行的巨大能量。展望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人工智能带来的颠覆、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转型、以及更加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在新的历史关口,长江商学院及其EMBA项目将承担起新的使命——如何引导企业家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性,如何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这将是它需要为中国经济的下一程转型,给出的新答案。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