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攻读EMBA时,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往往是“资源”。我们期待链接顶级的商业人脉、汲取前沿的管理知识、获得一张通往更高阶职业生涯的“金字招牌”。这固然是EMBA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个更深层次、也更决定你最终收获的逻辑却常常被忽略:在EMBA这个独特的场域里,你倾力输出的“价值”,远比你单向获得的“资源”更为重要。这并非一句故作高深的鸡汤,而是决定你能否真正实现蜕变,从“利用资源”升级为“成为资源”本身的关键所在。
这趟旅程,更像是一场以贡献为入场券的顶级派对。你带来的“礼物”——你的思想、经验、洞见与格局,决定了你能否真正融入派对的核心,并最终收获最丰盛的回馈。尤其是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各行业翘楚的平台,每个同学本身都是一座富矿,单纯的“索取”心态会让你迅速被边缘化,而“给予”则会为你开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许多人将EMBA视为一个高效的“人脉收割场”,认为只要进入了这个圈子,就能将同学录上的名字转化为自己的资源。然而,这种理解是极其片面和浅薄的。在EMBA的课堂里,你身边坐着的都是身经百战的企业家、高管和创始人。他们见多识广,对单纯的功利性社交早已具备免疫力。简单地交换名片、添加微信,建立的只是一种虚假的“弱关系”,这种链接脆弱而不堪一击,在真正的商业挑战面前几乎毫无作用。
真正的、有韧性的“强链接”是如何建立的?答案是持续的价值输出。在课堂讨论中,你基于自身行业经验提出的一个独特见解,可能会给另一位身处困境的同学带来启发;在案例分析时,你分享的一次惨痛失败和深刻复盘,可能会让其他同学避免重蹈覆覆辙;在课后的私下交流中,你真诚地为同学的项目提出建设性意见,甚至链接自己的资源帮助他解决燃眉之急。这一切,都是在输出你的个人价值。当你的同学从你身上持续感受到智慧、真诚与能量时,信任便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这种基于价值认同和深度信任的关系,才是EMBA人脉的精髓所在。它不再是“我认识谁”,而是“谁信任我,并愿意与我同行”。
说白了,EMBA的人脉不是“索取”来的,而是“吸引”来的。你的价值输出就是你吸引力的核心。你输出的价值越多、越有质量,你的人脉网络就越稳固、越有深度。这是一种从“狩猎模式”到“农耕模式”的转变——你不再是那个四处寻找猎物的猎人,而是成为了一片能吸引百鸟前来栖息的丰沃森林。
EMBA的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本科或研究生教育有着本质区别。它并非一个单向的“知识灌输”过程,而是一个双向乃至多向的“智慧共创”场域。教授们带来的理论框架和前沿思想固然重要,但真正让这些知识“活”起来,并转化为学员自身能力的,是学员之间的深度互动与碰撞。
如果你仅仅扮演一个被动的“接收者”,坐在教室里默默听讲、记笔记,那么你最多只能收获知识的“外壳”。这些理论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如何与你自身的企业实践相结合?如何应用到你面临的具体问题中?这些关键的“最后一公里”,恰恰需要通过“输出”来打通。当你尝试用教授的理论去分析同学遇到的实际难题,当你将自己的管理困惑作为案例抛给小组讨论,当你勇敢地对一个权威观点提出质疑并阐述自己的逻辑时,你就在进行一次深度的知识内化。这个过程,强迫你将碎片化的信息进行重组、思考、验证和表达。你输出的每一次观点,都是对你思维体系的一次锤炼。
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案例教学是核心。而案例教学的灵魂,正在于每个参与者的贡献。你分享的行业洞察,你提出的尖锐问题,你为小组贡献的解决方案,不仅帮助了同学,更在这个过程中,让你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你不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的共创者。这种“学”与“教”合一的体验,其学习效率和效果,远非被动听讲可比。因此,你为课堂贡献的越多,你自身学到的也就越多。
走进EMBA课堂的每一个人,都带着闪亮的光环——董事长、CEO、创始人……头衔是入场的门票,但绝不是你在这里的身份标签。在一个“title”普遍通胀的环境里,真正能让你脱颖而出、赢得尊重的,是你持续输出的价值所塑造的个人品牌。
不妨想象一个场景:两年学习结束后,当同学们提起你时,他们会如何形容你?是“某某公司的老板”,还是“那位总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核心的战略高手”、“那个对数字极其敏感,能从财报里读出故事的财务专家”,或是“那位极具人格魅力,总能把团队凝聚在一起的领导者”?前者只是一个静态的身份,而后者,才是你通过价值输出,在同学心智中建立起来的、鲜活而立体的个人品牌。这个品牌,远比你名片上的头衔更有价值,因为它代表了你的核心能力与信誉。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两种不同的心态:
维度 | 资源获取心态 (Taker) | 价值输出心态 (Giver) |
---|---|---|
核心目标 | 我能从这里得到什么?(人脉、知识、机会) | 我能为这个集体贡献什么?(观点、经验、帮助) |
课堂表现 | 多听少说,或者只在有绝对把握时发言,害怕犯错。 | 积极分享,不怕观点不成熟,重在激发讨论,共同探索。 |
社交方式 | 功利性强,倾向于结交“有用”的人,交换名片。 | 开放真诚,乐于助人,通过解决问题建立信任。 |
长期结果 | 获得有限的、表面的资源,关系网脆弱。 | 建立起强大的个人品牌和深度信任网络,成为“资源”本身。 |
这个表格清晰地揭示了,你的行为模式,即你的“输出”,直接决定了你最终的收获。一个持续输出高质量价值的人,他的个人品牌会在这里被放大、被确认、被传播,形成一种超越原有社会身份的全新影响力。
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来看,以“价值输出”为核心的EMBA经历,能为你启动一个强大的“复利引擎”。你今天输出的一个善意帮助、一个深刻洞见,看似是一次性的付出,但它会在这个精英社群中,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为你带来丰厚的回报。
这背后是社会交换理论中的“互惠原则”(Principle of Reciprocity)。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在其著作《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Give and Take)中,将人分为给予者(Giver)、获取者(Taker)和互利者(Matcher)。研究发现,虽然短期内获取者可能占得先机,但从长远来看,最终站在成功顶峰的,往往是那些聪明的“给予者”。在EMBA这样一个高信任度、高互动性的“熟人社会”里,这个效应被急剧放大了。你的每一次价值输出,都在为你的“情感账户”和“信誉账户”充值。
当你毕业后遇到事业瓶颈,那个曾被你点醒的同学可能会主动为你链接关键资源;当你需要进行产业转型,那个与你彻夜长谈过的跨界专家可能会为你提供最宝贵的建议。这种回报,不是交易,而是一种基于过往价值沉淀的自然回流。你输出的价值越多,你未来可能获得的回报就呈现指数级增长。这正是价值输出的“长期复利”效应。相反,如果两年间你只是一个沉默的“索取者”,那么毕业之后,你与这个圈子的链接,可能就只剩下一本通讯录了。
综上所述,EMBA的真正价值,并非一个可以被量化的“资源包”,而是一个需要你主动去构建和贡献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中,你输出的价值比你获得的资源更为根本,因为它决定了你所能链接到的资源的质量、深度和持久性。
因此,对于每一位即将或正在攻读EMBA的管理者而言,或许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初心和策略。请将你的思维模式从“我来这里拿什么?”切换到“我能为这里带来什么?”。当你踏入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课堂时,请记住,你不仅是来学习的学生,更是这个顶级思想场域的共同建设者。你的经验、你的思考、你的格局,都是这个集体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大胆地输出你的价值吧!因为你给予的越多,最终收获的,也必将越多。这,或许才是解锁EMBA这趟非凡旅程全部潜能的终极密码。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