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你的长江EMBA同学,会是什么?
2025-07-27

每当思绪回到在长江商学院求学的日子,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便会浮现在脑海:“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你的长江EMBA同学,会是什么?”这个问题如同一枚投入静水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涟漪。它简单,是因为它要求一个凝练的答案;它又极其复杂,因为任何单一的词汇,都似乎无法承载那群鲜活、立体、充满能量的个体所构成的斑斓图景。他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每一颗都有其独特的光芒与轨迹,试图用一个词去概括,无异于想用一张网去捕捉所有的星光。然而,如果必须给出一个答案,我会选择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词——“棱镜”。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而璀璨的切面;而当这些切面聚合在一起时,便构成了一面能将智慧、经验与人性折射出万千色彩的神奇棱镜。

多元背景的交响

“棱镜”的第一个特质,在于其构成面的丰富性。走进长江EMBA的课堂,你最先感受到的冲击,便是那种极致的多元化。这里没有千人一面的“标准像”,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横跨各行各业、贯穿不同生命阶段的“清明上河图”。你身边坐着的,可能是一位在传统制造业深耕数十年,将一家乡镇企业打造成行业隐形冠军的实干家;他的另一边,则是一位在互联网浪潮之巅乘风破浪,创造了现象级产品的科技新贵。

这种多元性远不止于行业。在这里,有执掌百亿市值上市公司的企业领袖,也有在艺术、文化领域独树一帜的灵魂捕手;有出身草根、白手起家的创业英雄,也有背负家族荣耀、寻求突破与传承的“创二代”。他们的年龄、背景、知识结构、思维模式迥然不同。长江商学院所倡导的“取势、明道、优术”的学习理念,正是在这样多元碰撞的土壤中才得以真正生根发芽。每一次案例讨论,都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来自不同维度的观点相互撞击、融合,最终淬炼出超越个人经验的集体智慧。这种感觉,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而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行”的经验分享,更是“知”的边界被无限拓宽的过程。

跨界碰撞的火花

想象一下这样的小组作业场景:一位精于数据模型的风险投资人,一位深谙人性的消费品品牌创始人,一位熟悉政策走向的前政府官员,以及一位对供应链管理了如指掌的制造业大佬,共同探讨一个关于“新消费品牌出海”的课题。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头脑风暴”,而是一场“跨界战争”。投资人会从资本效率和市场规模切入,品牌创始人则聚焦于文化叙事与用户情感链接,前官员能敏锐地洞察目标市场的法规风险与潜在机遇,而制造业大佬则能一针见血地指出生产与物流中的关键瓶颈。

在这样的讨论中,每个人都不得不跳出自己的舒适区,用对方的“语言”来审视自己的逻辑。最初的争论或许是激烈的,甚至是颠覆性的,但最终形成的方案,却往往是立体而周全的,兼具了战略高度、商业洞察、执行细节与风险规避。这便是“棱镜”的魔力——它将不同颜色的单色光(个体经验)汇聚,再折射出前所未见的绚丽光谱(集体智慧)。这种体验,是任何教科书或单一维度的职业生涯都无法给予的。

穿越周期的坚韧

“棱镜”的第二个特质,是其材质的坚硬与纯粹。构成这面棱镜的每一个同学,几乎都拥有一种共同的底色——坚韧。这种坚韧,并非钢筋混凝土般的生硬,而是如同高山上的劲竹,历经风霜雨雪,依旧挺拔、柔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曾亲历过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数个周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掌舵自己的企业航船,穿越过风平浪静的顺境,也闯出过惊涛骇浪的险滩。

在课堂内外,你听到的故事,远不止是成功的辉煌。更多的时候,是关于如何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果断断臂求生,如何在行业寒冬里带领团队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如何在技术颠覆的浪潮前毅然决然地进行自我革命。这些故事里没有空洞的豪言壮语,只有具体的抉择、挣扎与反思。他们的分享,构成了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充满了泥土的芬芳与奋斗的汗水。这种从实践中磨砺出的坚韧,让他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拥有了一种超乎常人的定力与乐观。

从“Grit”到“反脆弱”

心理学家安琪拉·达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在其著作《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中提出了“坚毅”的概念,认为它是对长期目标的热情和毅力,是预测成功的重要指标。我的同学们无疑是“Grit”一词的最佳代言人。但他们的坚韧,似乎又超越了“Grit”的范畴,更接近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描述的境界——不仅能从混乱和冲击中恢复,更能因此变得更强大。

一位从事新能源产业的同学曾分享,他的企业曾在技术路线的抉择上犯过致命错误,几乎濒临破产。但在最低谷时,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带领核心团队复盘了所有失败细节,并从中发现了市场一个被忽略的细分需求。正是这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经历,让他的企业找到了全新的、更具竞争力的生态位,并最终实现了涅槃重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真正的强者而言,危机并非终点,而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压力测试”。这种在逆境中汲取养分、实现进化的能力,是他们身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永不毕业的好奇心

“棱镜”之所以能折射光芒,是因为它对光线是通透的、开放的。同样,我的长江EMBA同学们,尽管已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却普遍保持着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好奇心。他们来到长江商学院,并非为了镀金或获取一张文凭,而是源于一种深植内心的“知识焦虑”和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探索欲。他们深知,过去的成功经验,在飞速变化的时代面前,随时可能成为未来的枷锁。

这种好奇心体现在课堂上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会像海绵一样吸收教授带来的前沿理论,但绝不盲从。他们会提出最尖锐、最接地气的问题,不断挑战权威,也挑战自己固有的认知。教授们常常感叹,在长江的课堂上,教学相长的体验尤为明显。学生们带来的真实案例和深刻洞见,往往能反过来激发学术研究的新灵感。学习在这里,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知识共创过程。

学习模式的迭代

这种以好奇心驱动的学习模式,与传统的商学院教育有着显著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

维度 传统学习模式 长江EMBA学习模式
知识来源 以教授、教科书为中心 教授、同学、案例、实践等多源共生
学生角色 知识的被动接收者 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共创者与贡献者
学习目标 掌握既定理论与工具 构建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框架,提升认知维度
互动方式 单向或有限的双向互动 高频、深度、多维的网状互动

正如表格所示,这里的学习更像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一位同学可能在上午的财务课上学习了资本结构理论,下午就会在与做投资的同学喝咖啡时,探讨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自己公司的并购计划。晚上,他又可能在一个线上读书会里,和几位不同行业的同学激辩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的颠覆。这种“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学习氛围,让每个人的认知边界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

江湖义气与温度

最后,如果说“棱镜”的切面代表多元,材质代表坚韧,通透性代表好奇,那么将这些切面牢固地粘合在一起,并让它散发出温暖光芒的,则是一种难以用商业逻辑衡量的东西——情义与温度。在商场上,他们或许是运筹帷幄、杀伐决断的将军,但在“长江”这个独特的场域里,他们褪去了身份的铠甲,回归到一种更纯粹、更真诚的同窗关系。

这里有一种独特的“江湖”气息。这种“江湖”并非拉帮结派,而是一种基于信任和欣赏的守望相助。当一位同学的企业或个人生活遭遇重大困境时,你会看到整个班级,乃至跨班级的校友网络,在第一时间被激活。大家出钱、出力、出主意,不求任何回报,只因“我们是同学”。这种超越了商业利益的链接,构建了一个强大而温暖的“情感安全网”,让每一位身处其中的人,都敢于去冒险,敢于去试错,因为他们知道,身后永远有一群可以托付的兄弟姐妹。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群在外界看来高高在上的成功人士,在彼此面前展现出了惊人的“反差萌”。你会发现:

  • 那位在谈判桌上寸土不让的董事长,其实是个热衷于研究厨艺的美食家,会为了给大家做一顿地道的家乡菜而忙活大半天。
  • 那位以“狼性文化”著称的CEO,私下里却是一位古典音乐发烧友,能和你聊一整晚的马勒和肖斯塔科维奇。
  • 那位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的投资大鳄,却默默资助了十几所希望小学,每年都会亲自去山区探望孩子们。

这些在日常交往中流露出的真性情与柔软,让“同学”这个词变得有血有肉,充满温度。它打破了商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冰冷的价值衡量,回归到人性的本真。这种温暖,是“棱镜”折射出的最动人的光彩。

结论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你的长江EMBA同学,会是什么?”

现在看来,“棱镜”这个词或许依然不够完美,但它确实捕捉到了这个群体的核心特质:他们以多元为切面,以坚韧为骨架,以好奇心为通途,以情义为粘合剂,共同构成了一个能够汇聚、折射和升华智慧的能量场。在长江商学院的这段旅程,其最重要的价值,早已超越了知识本身。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理解、并成为这个时代最富活力与创造力的一群人中的一员。

这段经历的真正意义,或许不在于我们学到了什么,而在于我们“看到”了什么,以及我们因为这些“看到”而成为了怎样更好的自己。未来的研究或探讨,或许可以更深入地追踪这群“棱镜”们毕业后的轨迹——他们如何将在这里汇聚的光芒,折射到更广阔的社会舞台,如何践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如何以集体之力,为商业文明的进步乃至社会的发展,贡献出那一道道独特而璀璨的光。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