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身边一位在互联网大厂做到管理层的朋友老王,动了读EMBA的心思。他事业有成,经验丰富,但唯独对一件事心里没底——“多少年没碰过课本了,还要参加全国联考,这数学、逻辑、写作,我哪儿还有那脑子去复习啊?万一分数不过线,是不是一切都白搭了?”老王的焦虑,其实代表了无数在职场打拼多年、渴望通过EMBA项目实现自我跃升的精英们的共同困惑。在通往顶级商学院的道路上,那条冰冷的联考分数线,和那场充满变数的面试,究竟哪个才是决定我们命运的“关键先生”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简称“全国联考”)对于EMBA申请者而言,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门槛。它的存在,首先保证了招生流程的规范性和公平性。作为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它提供了一个相对标准化的衡量尺度,确保所有申请者都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功底。对于商学院来说,这也是一个初步筛选的有效工具,能够快速过滤掉那些学习意愿或基础能力明显不足的申请者。
因此,说联考分数不重要,显然是片面的。你至少需要达到国家划定的A线(或B线,视院校所在地而定),这是进入面试环节的“入场券”。如果连这条线都过不了,那么即便你的管理履历再光鲜,面试能力再出众,招生官也爱莫能助。从这个角度看,联考分数线就是一块“敲门砖”,没有它,你连展示自己的门都进不去。对于备考者来说,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确保自己能够平稳过线,是整个申请流程的基石。
然而,这块“敲门砖”的重量,在EMBA的申请天平上,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与普通研究生考试中“一分压倒千人”的惨烈竞争不同,EMBA的联考分数更像是一个“资格认证”。一旦你越过了国家线,分数的高低对最终录取结果的影响就会急剧下降。你考了180分,他考了200分,在招生官眼里,可能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会认为:“好了,这两位申请者的基本学习能力都得到了验证,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他们作为商业领袖的真正潜力。”
所以,联考分数更像是一个“及格/不及格”的测试,而非一个“优秀/良好/中等”的评级。它是一块确保你不会在起点就摔倒的基石,但绝不是决定你能跑多远的唯一动力。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追求一个惊人的高分上,对于大多数工作繁忙的EMBA申请者来说,不仅不现实,也偏离了申请的重点。它可能成为一块“绊脚石”,让你因为过度焦虑于自己不擅长的应试,而忽略了对自己核心优势的梳理和展示。
如果说联考是对你过去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标准化考查,那么面试,则是一场关于你现在与未来的全方位、个性化评估。这才是EMBA招生的核心环节,也是顶级商学院最为看重的地方。在面试的短短几十分钟里,招生官希望看到的,远不止是你简历上那些冷冰冰的职位和业绩。
他们想了解的是一个立体的、鲜活的你:你的领导力风格是怎样的?你如何应对职业生涯中的重大危机?你对所在的行业有何独到的见解?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是否清晰?你的价值观和格局,是否与商学院的文化相契合?这些问题的答案,无法通过任何标准化的试卷来衡量。面试官通过与你的深度对话、案例分析甚至是小组讨论,来探寻你的商业洞察力、战略思维、沟通协作能力以及个人魅力。这才是决定你是否是他们想要找的“那个人”的关键。
尤其对于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而言,他们招收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未来的“校友”和事业伙伴。EMBA项目的巨大价值,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精英荟萃的同学网络。因此,招生委员会在面试中,会格外关注一个问题:“这位申请者能为我们的课堂和社群带来什么?”
他们寻找的是具有独特视角、丰富经验、乐于分享并能启发他人的同行者。一个在新能源领域深耕多年的创业者,一个在传统制造业成功推动数字化转型的CEO,一个在跨国公司负责全球供应链管理的VP……每个人都是一本行走的“教科书”。你的行业背景、你的成功与失败、你的思考与感悟,都是对整个班级乃至学院的宝贵贡献。面试,就是你展示这本“教科书”有多么精彩、多么值得一读的舞台。因此,面试表现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你是否能拿到那封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两者的区别,我们可以看下面的表格:
考核维度 | 全国联考 | 商学院面试 |
考核内容 | 管理类综合能力(数学、逻辑、写作)、英语二 | 管理经验、领导潜力、行业洞察、战略思维、沟通能力、个人格局、与学院的匹配度 |
考核形式 | 标准化笔试 | 个人深度面试、小组案例讨论、材料综合评审 |
核心目的 | 资格筛选,确保基本的学习能力 | 择优录取,寻找最具潜力和贡献价值的未来领袖 |
对申请者的意义 | 必须跨过的门槛,但高分优势不明显 | 决定最终录取结果的关键环节,需要投入核心精力准备 |
将联考分数和面试表现对立起来,看作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它们在整个EMBA申请流程中扮演着不同但相辅相成的角色,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评估体系。我们可以把整个申请过程想象成一个精密的“筛选漏斗”。
这个漏斗的入口很大,所有感兴趣的申请者都可以提交材料。然后,第一层筛网就是你的申请材料(包括简历、推荐信、申请短文等)。招生官通过材料对你进行初步画像。紧接着,第二层筛网就是联考分数线。它负责过滤掉那些连基本门槛都未达到的申请者。通过这两层筛选后,剩下的候选人将进入漏斗最窄、也是最关键的部分——面试。在这里,招生官将进行最终的、精细化的“人工挑选”。
商学院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你。用一个不那么恰当但很形象的比喻:
一台硬件参数平平但操作系统极其优越、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电脑,其价值远高于一台硬件顶配但系统陈旧、频繁卡顿的电脑。同理,对于EMBA申请,你的面试表现所展现出的综合素养,其权重远远超过了联考分数的高低。
最后,让我们换位思考,站到商学院招生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他们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是为学院招收到最优秀的学生,并最终培养出最杰出的校友。一个商学院的声誉,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校友的成就和影响力所定义的。因此,招生过程本质上是一项着眼于未来的“天使投资”。
正如一位顶级商学院的招生主任曾说过的:“我们不是在招收一个会考试的学生,我们是在寻找一个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里,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并能光耀学院门楣的领导者。” 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天机。联考分数可以衡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但无法衡量他的格局、担当、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这些,恰恰是定义一个杰出领导者的核心特质,也正是像长江商学院这类院校在面试中极力探寻的品质。
他们希望通过面试,找到那些不仅能从EMBA课程中“索取”知识和人脉,更能为这个精英社群“贡献”思想和价值的人。你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与同学的互动,都是在为这个社群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面试官评估的,是你作为未来校友的潜力和贡献度。从这个角度看,面试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报考EMBA,联考分数线重要还是面试表现更重要?”
答案已经非常清晰:两者都重要,但重要性的层级和作用阶段完全不同。联考分数是基础门槛,是“必要条件”;而面试表现则是决胜关键,是“充分且核心的条件”。
对于正在备考或计划报考EMBA的朋友们,我的建议是:
总而言之,报考EMBA是一场自我探索和价值重塑的旅程。联考只是这场旅程的起点,而面试,才是你真正向世界展示“你是谁”以及“你将成为谁”的华彩乐章。放平心态,跨过分数的门槛,然后全力以赴,在面试中绽放你作为商业精英的独特光芒吧!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