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中那份来自长江商学院的EMBA录取通知书带着墨香与厚重感时,一种复杂的情绪油然而生。那是一种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的奇妙感觉:火焰是对即将踏入传说中汇聚各行业精英“圈子”的炽热向往,是期待与顶尖头脑碰撞、链接无限可能的激动;而海水,则是面对这个光环璀璨的圈子时,内心深处泛起的丝丝冰冷恐惧——害怕自己格格不入,担心在比较中迷失,恐惧那些传说中复杂的人际关系。这种“既向往又恐惧”的心态,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是驱动力,也可能成为前进路上的无形枷锁。如何解开这个心结,将这股复杂的力量转化为纯粹的动能,是每一位准长江人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我们首先要理解,那份强烈的“向往”从何而来。长江商学院的EMBA圈子,其魅力远不止于一张张闪亮的名片或一个通讯录。它首先是一个顶级的认知场域。在这里,你接触到的不再是单一行业或领域的观点,而是一个由不同产业领军者、创新者和决策者共同构建的、立体的、动态的商业生态系统。每一次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甚至课间的闲聊,都可能是一次思想的激荡,让你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从宏观经济、地缘政治到前沿科技、人文艺术,全方位地刷新你的认知框架。
其次,这个圈子是一个高效的资源链接平台。这里的“资源”是广义的,它包括资本、项目、技术、人才,更包括了难以量化的信息、经验和信任。在一个高度互信的环境里,一个困扰你许久的供应链难题,可能在与一位同学的午餐中找到解决方案;一个酝酿已久的新项目,可能因为另一位同学的引荐而获得关键的启动资金。这种基于校友情谊的链接,其效率和可靠性,往往远超普通的商业社交。这正是圈子最吸引人的地方——它极大地缩短了你探索和试错的路径,为你的人生和事业按下了“加速键”。
然而,与向往并存的,是那份同样真实的“恐惧”。这种恐惧并非空穴来风,它源于对未知环境的压力感知,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潜在怀疑。最常见的恐惧是“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当你环顾四周,发现同学或是上市公司创始人,或是手握重金的投资人,或是某个领域的绝对权威时,内心很容易产生一个声音:“我真的属于这里吗?我的成就是不是不值一提?”这种持续的自我怀疑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你在交流中变得畏首畏尾,无法展现真实的自己。
另一种恐惧则源于对“圈子文化”的刻板印象。很多人会担心,这样的圈子是否充满了功利性的“资源置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否都带着明确的目的?自己是否会被迫卷入一些复杂的人情世故和利益纠葛中?这种对关系“不纯粹性”的担忧,会让人产生防御心理,不敢轻易投入真情实感,从而错失了建立深度链接的机会。将这种矛盾心态进行拆解,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本质:
维度 | 向往的解读(Aspirational Interpretation) | 恐惧的解读(Fearful Interpretation) |
人脉网络 | 链接精英,获得宝贵合作机会与友谊。 | 关系功利,需要不断进行价值交换,压力巨大。 |
知识获取 | 与顶尖头脑碰撞,获得前沿认知和实战经验。 | 同学背景太强,不敢发言,害怕暴露自己的短板。 |
自我价值 | 在优秀群体中获得认可,提升个人品牌与自信。 | 在比较中感到自卑,产生“冒名顶替综合症”。 |
看清了恐惧的来源,我们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有效的心态调整。
调整心态的第一步,是重塑对“圈子”的认知。请记住一个核心观点:圈子是你的工具,而不是你的主人。它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一个强大的赋能场,但你不必、也不可能拥有它的全部。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面藏书万卷,你会因为自己无法读完所有书籍而感到恐惧和焦虑吗?当然不会。你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你最需要的那几本书,潜心阅读,汲取养分。长江商学院的EMBA圈子也是如此。
你需要做的,不是去成为圈子里最闪耀、最受欢迎的那个人,而是要成为一个善用这个“图书馆”的聪明读者。这意味着,你需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使用这个平台。你的目标是学习,是成长,是解决你个人或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圈子里的人脉和资源,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催化剂和辅助工具。当你把圈子“工具化”之后,心态会立刻变得轻松。你不再是被动地被圈子评价和筛选,而是主动地去利用圈子里的资源来服务于你的个人目标。这种主客体关系的颠倒,是走出恐惧、建立自信的关键。
在重塑认知的基础上,第二步是向内探索,回归本心,明确你来长江商学院的根本目的。在开学前,不妨静下心来,认真地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份自省,将成为你在未来两年学习生涯中的“定海神针”,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它都能让你保持清醒和专注。
你可以尝试建立一个“个人目标清单”,例如:
当你有了这样一份清晰的“寻宝图”,你在圈子里的所有行为都会变得极具指向性。你不会再因为看到别人在高谈阔论你不懂的元宇宙而焦虑,因为你的目标可能是学好如何做精益生产;你也不会因为别人轻松获得一笔融资而自卑,因为你的目标可能是为自己的传统企业找到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你的价值,由你自己的目标来定义,而不是由他人的成就来衡量。这种内在的笃定,是抵御一切外界压力和内心恐惧最坚固的铠甲。
有了正确的认知和明确的目标,最后一步就是将心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这里的核心原则是:融入,而非迎合。
“迎合”意味着你为了被圈子接纳而放弃自己的个性和原则,戴上一副不属于自己的面具。这种状态是极其耗费心力的,并且很难持久。而“融入”则是在保持真实自我的前提下,积极地参与和贡献,找到自己与这个集体的共鸣点。这是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社交方式。真诚,是最高级的通行证。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每个人都是阅人无数的“老江湖”,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很容易被看穿。反而,你真实的经历、独特的见解,甚至是你坦诚的困惑,都可能成为吸引别人的闪光点。
为了更好地融入,这里有三个具体的建议:
不要总想着“我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而是先思考“我能为别人提供什么”。你的行业经验、你的专业技能、你的人脉资源,甚至是你作为一个倾听者的耐心,都是有价值的。当你主动分享、乐于助人时,你会自然而然地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高质量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双向奔赴的价值交换,而这种交换往往始于单方面的无私付出。
圈子能为你赋能,但你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来自于你自己。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圈子上,认为读了EMBA就能一劳永逸。学习和成长的主体永远是你自己。在积极参与圈子活动的同时,更要花时间去消化课堂所学,去打磨自己的产品和业务,去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你自身越强大、越独立,你在圈子里的吸引力就越强,你的姿态就越从容。
与其花心思去构建一个“完美”的人设,不如坦诚地展现你的优点和不完美。在小组讨论中,大胆提出你的疑问;在私下交流时,真诚地分享你的困境。你会发现,示弱有时比逞强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正的友谊和信任,恰恰建立在彼此都能卸下防备、坦诚相见的时刻。寻找那些让你感到舒服、可以做自己的同学,建立几个深度链接,其价值远胜于拥有一份数千人的通讯录。
总而言之,面对长江商学院EMBA的“圈子”所产生的“既向往又恐惧”的心态,是一种极为正常和普遍的心理现象。它反映了我们对成长和突破的渴望,以及对未知挑战的本能防御。调整这种心态的关键,不在于消灭恐惧,而在于理解恐惧、驾驭恐惧,并最终将其与向往的力量合二为一。
通过重塑认知,将圈子视为实现个人目标的工具;通过回归本心,明确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路径作为定海神针;再通过积极行动,以融入而非迎合的姿态,用真诚和价值去构建高质量的链接。这一系列调整,能帮助你将那把悬在头顶的“双刃剑”,锻造成一架推着你高速前进的“超级推进器”。
最终你会发现,长江商学院EMBA带给你的最大财富,或许并不是那个外在的“圈子”,而是这个过程中,你如何克服内心恐惧、重塑自我认知、最终实现蜕变成长的宝贵旅程。这趟旅程的终点,是一个更强大、更自信、也更从容的自己。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