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一声轻响,手机屏幕在桌角悄然亮起。你正襟危坐,身处一间汇聚了行业翘楚与商业精英的EMBA课堂,讲台上,知名教授正深入剖析着一个复杂的商业案例。然而,你的思绪却被那条刚刚弹出的工作消息瞬间勾走,是关于下个季度的预算,还是那个棘手的项目?就在你犹豫是否要拿起手机的这几秒钟里,一个价值百万的洞见、一个可能改变你企业命运的战略思维、一个链接未来合作伙伴的契机,或许就已悄然溜走。这并非危言耸听。对于花费巨额时间与金钱成本,挤进顶级商学院EMBA项目的管理者而言,课堂上的每一次“走神”,都意味着一次高昂的机会成本支付。这笔账,远比想象中要沉重得多。
首先,我们来算一笔最直接、最现实的账——金钱与时间的成本。EMBA项目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学费,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投资。这笔投资购买的不仅仅是几本教材、几场讲座,而是一个高度浓缩、经过精心设计的学习体验。当你坐进教室的那一刻,计时器就已经开启,每一分钟都在消耗着你真金白银的投入。
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量化分析。假设一个为期两年的EMBA项目总费用(包括学费、差旅、住宿等)为80万元人民币,每月的集中授课时间为4天,每天8小时。那么,总的课堂时间大约是 24个月 * 4天/月 * 8小时/天 = 768小时
。这样算下来,每小时的直接成本就高达 800,000元 / 768小时 ≈ 1042元
。这意味着,你仅仅走神10分钟处理一封无关紧要的邮件,就相当于扔掉了近174元。这还只是最保守的计算,没有计入你本人作为企业高管的时间价值,以及你为上课而推掉的商业会晤和决策所可能产生的收益。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下面的表格:
成本项目 | 估算数值 | 备注 |
总学费与相关开销 | ¥800,000 | 这是一个相对普遍的区间 |
总课堂学习小时数 | ~768小时 | 按2年,每月4天,每天8小时计算 |
每小时的直接金钱成本 | ~¥1,042 | 这是你为“坐在这里”付的钱 |
走神10分钟的成本 | ~¥174 | 仅仅是处理一条信息的代价 |
这笔经济账提醒我们,EMBA的课堂时间是极其宝贵的“付费内容”。每一次走神,都是对这笔高昂投资的直接浪费。正如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所言:“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在EMBA课堂上分心,正是将自己置于这种“不知道”的风险之中,让高昂的投入无法转化为预期的回报。
比金钱损失更隐蔽、影响更深远的,是知识体系构建上的损失。顶级的EMBA课程,如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学府,其课程设计绝非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完整知识体系。从宏观经济到公司金融,从战略管理到营销创新,每一门课程、每一次案例讨论,都是这个宏大认知地图上的一块拼图。
当你在教授讲解波特五力模型如何应用于新兴数字产业时走神,你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这一个模型的定义,而是错过了它与你所在行业现实相结合的那个“Aha Moment”。教授的一句点拨,可能正是打通你长久以来某个管理困惑的“任督二脉”的关键。这种由顶级学者和实践者提炼出的“金句”或心法,是无法在书本或网络上轻易获得的。一次走神,就可能在你的知识体系中留下一个永久性的“认知黑洞”,导致后续的学习和理解出现断层,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战略高度。
更重要的是,EMBA的学习强调的是“Unlearn and Relearn”(忘掉过去,重新学习)。它旨在打破你过往成功的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式。当你沉浸在日常工作的琐碎中,实际上是在用旧有的思维模式处理问题。而课堂,正是那个强制你跳出舒适区,用全新的框架(如财务思维、战略思维、人性洞察)去重新审视这些问题的“思维健身房”。走神,无异于在教练指导你做一个高难度动作时,你却低头玩起了手机,不仅错过了提升,更强化了旧有的错误姿势。
“读EMBA,一半是学习,一半是链接人。” 这句话道出了EMBA的另一大核心价值——高质量的社交网络。你的同学,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创始人、CEO和高层决策者。他们本身就是一本本活生生的、正在书写的商业案例。课堂上的每一次互动,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价值的交换。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在一次关于供应链韧性的案例讨论中,一位从事新能源汽车的同学分享了他们企业是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在过去几年的全球性危机中成功规避风险的。他的发言,可能只持续了三分钟。但如果你因为走神而错过了这三分钟,你失去的可能包括:
走神,让你在那个当下成为了一个“隐形人”。你虽然身在其中,却游离于场域之外,主动切断了与周围智慧节点的连接。这种损失是不可逆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深度链接,往往建立在共同经历和深度交流之上。课堂讨论、小组作业,正是这种链接发生的最佳催化剂。当你频繁地表现出分心和不投入时,不仅会错失信息,更会在无形中损害自己的个人品牌。在同学眼中,你可能不再是一个值得信赖、可以深度合作的伙伴,而仅仅是一个“挂名”的同学。这对于期望通过EMBA拓展事业边界的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机会成本之一。
EMBA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管理者思维模式的跃迁——从一个优秀的战术执行者,升级为一名卓越的战略远见者。这种升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次次的课堂思辨、案例复盘和教授引导,潜移默化地完成的。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和“在场感”。
走神,是这种思维升级过程中的最大阻碍。它会让你的大脑在“运营模式”和“战略模式”之间频繁切换,导致认知资源的大量损耗。当你前一秒还在思考公司三五年后的全球化布局,后一秒就被一条“项目进度落后”的信息拉回现实,你的大脑就无法进入深度思考(Deep Work)的状态。而战略洞察,恰恰诞生于这种不被打扰的、沉浸式的深度思考之中。课堂,本是为你创造这种稀缺环境的“结界”,而走神,则是你亲手打破了这个结界。
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常常引导学生思考“取势、明道、优术”的层面。走神处理的日常工作,大多停留在“优术”的层面——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而课堂上真正要探讨的,是“明道”(商业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和“取势”(未来的趋势在哪里)。如果你始终被“术”的细节所牵绊,就永远无法完成向“道”和“势”的思维升级。这就像一艘船,船长如果只盯着甲板是否干净,而忽略了远方的航向和天气,那么这艘船开得再快,也可能驶向错误的方向。走神,就是那个让你只顾低头擦甲板,而忘了抬头看星空的坏习惯。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在EMBA的课堂上“走神”,机会成本有多高?
答案是:高到难以估量。它不仅是每小时上千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更是知识体系上的认知缺陷、高端人脉网络中的连接中断,以及个人思维模式升级的严重停滞。这四重损失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机会成本漩涡,足以让你投入的巨额成本大打折扣,甚至付诸东流。
因此,对于每一位走进EMBA课堂的精英而言,我们或许需要提出一个郑重的建议:
未来的商业领袖,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必然是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深度思考和战略专注的能力。而EMBA的课堂,正是锤炼这种能力的最佳道场。请像守护你的财富和声誉一样,守护好在这里的每一分钟专注力。因为你在这里所获得的,将是你未来十年、二十年事业发展的最坚实基石。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