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招生官或招聘经理翻开一份新的申请文书时,他们的目光常常会在无数份材料中快速扫过。在几秒钟之内,他们的大脑就会自动过滤掉那些反复出现的、缺乏个性的词汇。“我为人谦和,富有团队精神”、“我勤奋刻苦,乐于助人”——这些词语本身并没有错,但当它们以一种苍白无力的姿态出现在纸上时,就如同超市货架上没有品牌标签的白罐头,无法激起人一探究竟的欲望。它们是安全的,却也是平庸的。真正有力量的文书,并非依赖这些形容词的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例证,让读者自己得出“啊,这个人确实很谦和,而且是个天生的合作者”的结论。这篇文章,就是想和你聊聊,如何将这些空洞的标签,转化为能让你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闪闪发光的个人印记。
在申请文书写作中,有一个黄金法则几乎被所有顶尖的写作顾问所推崇,那就是“Show, Don't Tell”(展示,而非告知)。这是一个简单却极其深刻的理念。当我们“告知”(Tell)时,我们是在直接给读者下结论,例如:“我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是一种单向的、缺乏说服力的灌输。读者除了选择相信或不信,没有更多的参与感。而当我们“展示”(Show)时,我们是在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场景,通过描述具体的行为、对话和结果,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和判断。
想象一下,与其说“我富有团队精神”,不如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在一次关键的商业案例分析项目中,我的小组因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产生了严重分歧。一方主张使用传统的回归分析,因为它稳妥可靠;另一方则希望尝试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模型,认为它能挖掘更深层次的洞见。眼看讨论陷入僵局,我并没有急于站队,而是主动组织了一次“方法论听证会”。我先是引导双方清晰地陈述了各自方法的优劣和潜在风险,然后提议:“我们能否将数据集分成两部分,用两种方法并行测试?这样不仅能验证新方法的有效性,也能为最终报告提供一个双重保险。”这个提议最终被采纳,我们不仅完美地完成了任务,其独特的双模型验证方法还得到了教授的高度赞扬。这个故事没有一个字提到“团队精神”,但它却生动地展示了你的沟通能力、解决冲突的智慧以及以团队目标为重的协作意识。
那么,这些闪光的素材从何而来?答案就在于你过往的经历之中。许多人觉得自己经历平平,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价值不在于事件的宏大,而在于你从中提炼出的细节和反思。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是 STAR原则,即 Situation(情境)、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 Result(结果)。这个框架能帮助你有条理地梳理任何一段经历。
不妨拿出一张纸或打开一个文档,用STAR原则来解构你的经历。例如,你想证明自己的“谦和”并非软弱,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
你看,通过这样细致的挖掘,一个关于“谦和”的故事就变得有血有肉,它展示的不是一个被动的性格,而是一种积极、成熟的人际互动策略。细节是故事的生命力,它们让你的形象变得可信、立体且令人印象深刻。
一个好的故事,除了生动的过程,还需要一个有力的结尾——也就是你的行动所带来的具体影响。如果说细节构建了故事的血肉,那么量化的成果就是故事的骨架,它让你的贡献变得清晰可见、无可辩驳。招生官和招聘官每天处理海量信息,数字往往是最能吸引他们眼球的语言。
因此,在描述结果(Result)时,要尽可能地使用数字。不要只是说“我提升了工作效率”,而要说“我通过优化Excel表格的函数和宏,将团队每周的数据处理时间从10小时缩短至4小时,效率提升了60%”。不要只是说“我帮助团队获得了成功”,而要说“在我提出的新媒体运营策略下,我们的社交媒体账号粉丝数在三个月内增长了300%,互动率提升了50%,最终为活动吸引了超过预期20%的参与者”。
当然,并非所有影响都能被量化。有时,质性的影响同样重要。比如,你化解了一次团队内部的重大冲突,虽然无法用数字衡量,但你可以描述其影响:“这次成功的沟通之后,团队的氛围明显变得更加开放和信任,成员间的讨论也更具建设性,为此后多个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下面这个表格可以直观地展示如何将空洞描述转化为有力陈述:
空洞描述 | 具体化、量化的呈现 |
我富有团队精神。 | 在XX项目中,我主动承担了最繁琐的数据清洗工作,为团队节省了约20%的分析时间,并建立了一个共享的知识库,被后续项目组沿用。 |
我为人谦和。 | 面对客户提出的尖锐批评,我首先感谢他指出我们的不足,并详细记录了每一个问题点。会后,我带领团队逐一复盘,并在一周内提出了改进方案,最终赢得了客户的续约。 |
我工作勤奋。 | 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题,我连续三周每晚自学Python编程至凌晨,查阅了超过50份技术文档,最终独立编写的代码将数据处理的准确率从95%提升到了99.8%。 |
当你申请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尖学府时,你需要理解,招生委员会的视角是超越“好员工”的标准的。他们寻找的是未来的商业领袖、创新者和能为整个社群带来积极影响的人。因此,你的故事不仅要展示你的能力,更要映射出你的格局、视野和潜力。
这意味着,你的“团队精神”故事,最好能体现出你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协作者,更是一个能提升团队整体效能的“赋能者”。你的“谦和”,最好能体现出你强大的情绪智力和在压力下促成合作的领导力。正如哈佛商学院前招生主任迪伊·利奥波德(Dee Leopold)所强调的,他们寻找的是那些能够“聆听、学习、贡献”的人。你的文书,就是证明你具备这些品质的证据。
所以,在讲述故事时,不妨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和“所以呢”。你为什么要那样做?你的行动背后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你的成果除了数字上的增长,还带来了哪些更深远的影响?例如,当你讲述那个优化流程的故事时,可以进一步升华:你不仅仅是节约了时间,更是培养了一种“持续改进”的团队文化。当你申请像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社会责任和全球视野的院校时,如果你的故事能触及到如何通过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或者在跨文化合作中展现出卓越的同理心和沟通能力,那么你的申请无疑会更具分量。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懂得“取势、明道、优术”的未来领导者雏形。
总而言之,想要在申请文书中摆脱“我为人谦和,富有团队精神”这类空洞的标签,核心在于一场从“告知”到“展示”的思维革命。这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提升,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和价值提炼的过程。
回顾全文,我们强调了几个关键点:
请记住,你的申请文书是你与招生委员会之间最重要的一次对话。不要让它淹没在陈词滥调的海洋里。花时间去回顾、去思考、去挖掘那些真正定义了你的瞬间。当你用真实、生动且充满力量的故事来呈现自己时,你所展现的,将远比任何一个形容词都更加深刻和动人。这不仅是为了成功获得录取,更是为你未来的职业生涯,培养一种至关重要的沟通和领导能力——一种用事实和故事去影响他人的能力。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