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长江EMBA的申请,许多纵横商场的精英都会感到一丝久违的紧张。简历上的赫赫战功如何凝练成几百字的动人短文?职业生涯的万千思绪怎样才能精准地传达给招生官?如果说申请材料是一场与顶尖商学院的深度对话,那么申请文书(Essay)无疑是这场对话的开场白和灵魂。当你对着空白的文档,感觉千头万绪无从下笔时,先别急着罗列成就。今天,我们来聊一个能让你豁然开朗的思维工具——“黄金圈”法则,它将成为你点亮文书、打动招生官的秘密武器。
“黄金圈”法则(The Golden Circle)由著名管理思想家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提出,这个看似简单的模型,却蕴含着深刻的沟通与领导力智慧。它由三个同心圆构成,从内到外分别是:Why(为什么)、How(如何做)、What(做什么)。
斯涅克发现,世界上大多数人或组织在沟通时,都习惯于从外向内思考和表达:先说他们“做什么”(What),然后解释“如何做”(How),但很少能清晰地阐述“为什么”(Why)。然而,那些真正能激励人心、建立信任的伟大领袖和品牌,其沟通方式恰恰相反。他们从核心的“Why”出发,再延伸到“How”和“What”。苹果公司就是最经典的例子,他们不先说“我们制造出色的电脑”(What),而是先传递他们的信念:“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挑战现状,我们信仰不同凡想”(Why)。
这个法则为什么如此强大?因为它完美契合了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大脑的新皮层,也就是最外层,负责处理理性的、分析性的思维和语言,对应着“What”。而大脑的边缘系统,则负责处理所有的情感、信任和决策,但它没有语言能力。这恰好对应着“Why”和“How”。当你从“What”开始沟通时,你能提供大量信息,但很难触动对方的情感和信任;而当你从“Why”开始时,你是在直接与对方大脑中负责决策的部分对话,更容易建立情感共鸣和深层认同。申请长江EMBA的文书,本质上不就是一场需要建立信任、激发认同的沟通吗?
现在,让我们把“黄金圈”法则套用在长江EMBA的申请文书上。绝大多数申请者在动笔时,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What”导向。他们急于展示自己“做了什么”:“我曾带领团队将销售额提升了50%”、“我成功主导了一次跨国并购”、“我拥有三项技术专利”……这些固然重要,但它们只是结果,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招生官更想看到的,是驱动这些成就的、水面之下的巨大冰山——你的“Why”。
你的“Why”,是你申请文书的灵魂。它回答的是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你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这绝不是简单地喊一句“为了更好的职业发展”或“为了拓展人脉”就能过关的。招生官每年阅读成百上千份文书,他们能轻易分辨出哪些是深思熟虑的真诚表达,哪些是流于表面的陈词滥调。你的“Why”必须是具体的、个性化的,并且充满激情。例如,与其说“我想学习金融知识”,不如说“我看到我所在的实体行业正被数字化浪潮和资本模式深刻改变,我渴望掌握金融的底层逻辑,用‘科技+资本’的双翼带领我的企业飞得更高、更远,而长江商学院在新一代产融结合领域的洞见正是我最需要的。”
如果说“Why”是你航行的灯塔,那么“How”就是你驾驶的那艘独一无二的船,以及你独特的航行方式。它连接着你宏大的愿景(Why)和你过往的成就(What),向招生官展示你是一个“言行合一”的实干家,而不仅仅是一个空想家。
在文书的这个层面,你需要通过具体的故事来呈现你的“How”。这里的关键是,不要仅仅罗列你的技能,而是要展示你是如何运用这些技能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你的领导力风格是怎样的?你如何激励背景各异的团队成员?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你是如何思考和决策的?当遭遇失败和挫折时,你又是如何复盘和成长的?
比如,同样是想表达“领导力”,平庸的写法是:“我具备出色的领导能力。”(What)。而基于“How”的写法则是讲述一个故事:“在项目陷入僵局时,我没有直接下达指令,而是组织了一场‘无领导小组’讨论,让一线的工程师和市场人员充分碰撞。我则扮演了催化剂和倾听者的角色,最终从他们的争论中提炼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解决方案。”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你的领导力,更体现了你赋能、倾听、整合资源的独特方式(How),这比任何形容词都更有说服力。
选择什么样的故事至关重要。这些故事应该像珍珠一样,被你的“Why”这条主线串联起来。每一个故事都应该能从某个侧面印证你的核心动机和价值观。例如,如果你的“Why”是推动传统制造业的绿色转型,那么你的“How”故事就应该重点突出你如何在过往工作中推动节能减排、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哪怕只是微小的尝试。这能让招生官看到你实现理想的决心和初步行动,从而对你的未来潜力产生更强的信心。
在清晰地阐述了你的“Why”和“How”之后,“What”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和最有力的证据。你的职位、荣誉、量化的业绩(KPIs)、完成的项目……这些都是你“What”层面的内容。在“黄金圈”法则的框架下,它们不再是孤立、冰冷的数据,而是你动人故事的精彩注脚。
很多申请者常犯的错误,就是本末倒置,让整篇文书变成了“What”的堆砌,读起来就像一份加长版的简历。想象一下,招生官看到的如果是这样一篇文书,会作何感想?
一个典型的“What”导向的文书片段(修改前):
“2018年至2021年,我担任XX公司华东区销售总监。在此期间,我带领团队连续三年超额完成销售指标,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0%。2020年,我主导开拓了三个新的省级市场,为公司贡献了20%的增量收入,并因此获得了年度‘卓越经理人’奖。”
这段话没有错,但很“干”,缺乏情感和洞察。现在,我们用“黄金圈”法则来重构它:
用“Why-How-What”重构后的文书片段(修改后):
“我始终坚信,真正的市场领导力并非源于简单的压迫式销售,而是源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度共情与价值共创(Why)。因此,在担任华东区销售总监时,我彻底改变了团队以KPI为单一导向的工作模式,转而推行‘客户伙伴计划’。我要求每个销售经理用一半的时间去客户的车间和市场一线,去理解他们的痛点,而不是待在办公室里打销售电话(How)。正是这种文化的转变,激发了团队的内驱力。我们不再是推销产品,而是在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最终,我们不仅连续三年实现了超过30%的业绩增长,更赢得了客户的深度信任,开拓了三个全新的省级市场,我也因此荣幸地获得了‘卓越经理人’的称号(What)。”
通过下面的表格,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二者的区别:
维度 | 修改前 (What-First) | 修改后 (Why-First) |
---|---|---|
核心信息 | 罗列业绩和奖项 | 阐述领导哲学和信念 |
沟通方式 | 告知 (Telling) | 展现 (Showing) |
读者感受 | 信息过载,印象不深 | 情感共鸣,印象深刻 |
展现的形象 | 一个优秀的执行者 | 一个有思想、有潜力的领导者 |
看到区别了吗?修改后的版本,通过“Why-How-What”的叙事逻辑,将一个冷冰冰的业绩报告,变成了一个有温度、有思想、有画面感的领导力故事。这才是长江商学院招生官真正希望看到的——一个未来的商业领袖,而不仅仅是一个过去的优秀员工。
总而言之,长江EMBA的申请文书写作,不应是一次痛苦的“自我包装”,而应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自我发现”。“黄金圈”法则为你提供的,正是一张通往自我内在的地图。它敦促你从“为什么出发”(Why),去探寻你内心最深处的热情与愿景;然后用故事化的方式呈现你的“如何做”(How),展示你独特的思维模式与行事风格;最后用你的成就“做什么”(What),为你的故事提供坚实可信的支撑。
这套“Why-How-What”的思维框架,不仅能帮助你构建一篇逻辑清晰、情感真挚、极具说服力的申请文书,让你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领导力修炼。当你能够清晰地向他人、也向自己阐述你的“Why”时,你就已经为未来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乃至整个职业生涯的下一次腾飞,找到了最坚实的内核与最清晰的方向。
现在,不妨合上电脑,泡上一杯茶,拿出一张白纸,在中心画上那个“Why”的圆圈。问问自己,那个最根本的、驱动你前行的理由,究竟是什么?当你找到答案时,你的长江EMBA申请之路,便已成功了一半。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