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商学院的殿堂之前,我曾以为那是一个将精英们打磨得更加锋利、更加“完美”的熔炉。我带着过去十几年在职场上积累的骄傲与光环,怀揣着一套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成功方法论,期待在这里学到更高级的“术”,用以武装自己,去征服更大的商业版图。然而,在长江商学院的这段旅程,却像一场温柔而深刻的解构。当课程结束,我盘点行囊,发现带走的最宝贵的财富,并非某个精巧的金融模型或前沿的战略框架,而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无比厚重的认知:在EMBA,我学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EMBA的课堂,是一个奇特的场域。周围坐满了各个行业的翘楚、身经百战的创业者和手握重权的企业高管。每个人都像一颗经过精心打磨的钻石,在初次见面时,习惯性地展现出自己最光彩照人的一面。在最初的日子里,我也不例外。我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人设”——果断、全能、永远有答案。我害怕提问会暴露自己的无知,担心观点的疏漏会显得自己不够专业。这层无形的盔甲,既是保护,也是束缚,让我紧绷而疲惫。
然而,这种状态在长江商学院的教学设计中被迅速打破。无论是人文课程中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终极追问,还是在案例讨论中,面对一个棘手的商业困境,同学们各抒己见,甚至激烈辩驳,你会发现,再成功的企业家也有知识盲区,再聪明的管理者也有思维定式。一位平时雷厉风行的同学,可能会在组织行为学的课堂上,坦诚自己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困扰;一位财务出身的CEO,也可能在营销策略的讨论中,虚心请教。正是这种坦诚的交流,让我逐渐意识到,完美本就是一种幻象。
美国研究学者布琳·布朗(Brené Brown)在她的研究中指出,脆弱(Vulnerability)并非软弱,而是我们衡量勇气最精准的标尺。敢于在众人面前承认“我不知道”、“我需要帮助”或者“我错了”,需要的勇气远大于伪装完美。在长江的课堂上,我第一次体验到“示弱”的力量。当我卸下盔甲,坦诚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不足时,得到的不是嘲笑或轻视,而是其他同学真诚的分享和帮助。那一刻,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无懈可击,而是有面对自身不完美的勇气和接纳它的胸怀。
在过往的职业生涯中,我习惯了做那个冲在最前面的“孤胆英雄”。追求完美主义的我,总觉得“求人不如求己”,倾向于事必躬亲,因为我坚信自己能把每个细节都做到最好。这种工作方式或许在某个阶段成就了我,但也给我和我的团队带来了巨大的天花板。我常常感到分身乏术,而团队成员则因为缺乏授权和信任,难以获得真正的成长。
EMBA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小组作业,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每个学习小组都像一个微缩版的“董事会”,成员背景各异,有精于资本运作的,有深谙市场营销的,有擅长生产管理的,也有洞察人性的。面对一个复杂的商业案例,任何人都无法凭一己之力拿出完美的解决方案。你必须学会信任你的队友,将自己不擅长的部分,安心地交到那个领域的专家手上。这个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痛苦的“放权”练习。
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小组报告,我们分析一家公司的海外扩张战略。我本能地想主导整个报告的框架和结论,但我对当地的法律和文化知之甚少。小组里一位有丰富海外经验的同学提出了与我相悖的观点。经过激烈的讨论,我最终选择“闭嘴”,接受他的方案。这对我来说,就是承认了“我的方案不完美”。但最终,我们的小组报告因为他专业的洞见而获得了教授的高度评价。这件事让我深刻理解了梅雷迪思·贝尔宾(Meredith Belbin)的团队角色理论——一个高效的团队,需要的不是一群一模一样的“完美先生”,而是各种角色优势互补的“协奏曲”。
团队角色 | 典型特征 | 在团队中的贡献 |
智多星 (Plant) | 富有创造力,不拘一格,擅长解决难题 | 提供新思路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
审议员 (Monitor Evaluator) | 冷静、有战略眼光、判断力强 | 对各种方案进行客观分析,防止团队犯下重大错误 |
协调者 (Co-ordinator) | 成熟、自信、善于发掘他人才能 | 明确团队目标,促进决策,有效授权 |
执行者 (Implementer) | 有纪律、可靠、保守、高效 | 将团队的理念和计划转化为实际可行的行动 |
这张表格清晰地展示了,没有任何一个角色是“完美”的,但组合在一起,却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我学会了欣赏他人的“完美之处”,并坦然接受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完美”,进而懂得了如何构建一个多元互补、而非整齐划一的强大团队。
对完美的追求,其背后往往是对失败的极度恐惧。在过往的认知里,失败是能力的污点,是需要极力避免和掩盖的。然而,在商学院的学习中,“失败”被重新定义,它不再是终点,而是认知迭代和学习成长的最佳催化剂。
长江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本质上就是一个在安全环境中“模拟失败”的过程。我们分析柯达的没落,探讨诺基亚的失误,复盘乐视的崩塌。在这些已经发生的“失败”中,我们抽丝剥茧,探寻决策背后的逻辑、人性的弱点和时代的局限。课堂上,教授常常会把我们置于当时决策者的位置,让我们做出选择。当我们的选择与历史上的失败者不谋而合时,那种冲击力是巨大的。它让我们明白,很多时候,失败并非源于愚蠢,而是源于认知框架的局限。
这让我联想到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在她的著作《心态》(Mindset)中提出的著名理论:固定型心态(Fixed Mindset)与成长型心态(Growth Mindset)。
最终,所有关于“接受不完美”的思考,都回归到了领导力的核心。过去,我以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就应该像神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永远正确。我试图在团队面前扮演这样的角色,但这却在我和团队之间建立起了一道无形的墙。员工敬畏我,却不亲近我;他们执行我的命令,却很少主动提出创新的想法,因为他们害怕在“完美”的领导面前犯错。
在长江商学院的领导力课程中,一位教授分享的观点让我醍醐灌顶:“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创造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而创造这种安全感的起点,恰恰是领导者自己率先展示出“不完美”的一面。当领导者能够坦诚地说“这个问题我没想清楚,大家有什么好主意?”或者“上次的决策是我考虑不周,我们来复盘一下”,这传递出的信号是:在这里,犯错是被允许的,探索是受鼓励的,每个人都可以是真实的自己。
这种“不完美”的领导力,反而更具力量。它将领导者从一个无所不能的“答案提供者”,转变为一个激发集体智慧的“平台搭建者”。它让团队成员感受到被信任和尊重,从而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和创造力。如今,我回到自己的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实践这种领导方式。我会在会议上主动分享我的困惑和正在学习的东西,我会鼓励团队进行“有价值的失败”尝试,并设立复盘机制。我发现,团队的氛围变得前所未有的活跃,大家更愿意沟通,也更敢于承担责任。这正是我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堂课里,学到的最实用的管理智慧。
回望在长江商学院的求学之路,它没有给我一副更坚硬的盔甲,反而教会我如何温柔地将它卸下。我曾以为人生的目标是不断填补自己的缺点,努力成为一个360度无死角的“完人”。而现在我明白,更有意义的追求,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既能拥抱自己的天赋与高光时刻,也能接纳自己的局限与脆弱瞬间的人。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绝非放弃追求卓越的借口,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和更智慧的成长策略。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