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长江商学院的“失败”经历,以及它教会我的事。
2025-07-27

当那封印着长江商学院logo的录取通知书躺在我手心时,我以为自己拿到的是一张通往商业世界更高阶殿堂的门票。我像一个即将踏上战场的士兵,脑海中预演了无数次如何在这里赢得荣誉、结交巨擘、完成一次漂亮的“镀金”。然而,两年后回望,我才发现,我在长江商学院最宝贵的收获,恰恰源于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一场关于预期的失败,一场关于自我的失败,最终,也是一场引我走向真正成熟的失败。这并非一个关于如何名列前茅的成功学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在众声喧哗中,找回自己声音的真实记录。

从追逐光环到回归本心

踏入长江商学院的校园,那种无形的压力几乎是扑面而来的。我的同学,非富即贵,要么是身经百战的创业家,要么是执掌一方的职业经理人。他们的谈吐、视野和履历,像一面面巨大的镜子,照出我所有的焦虑与不足。在这种环境下,我的第一反应是“追赶”和“证明”。我给自己定下了严苛的目标:案例分析要拿到最高分,小组讨论要成为主导者,每一次社交活动都要尽可能多地交换名片,最好能与传说中的“大佬”建立联系。

那段时间,我像上满了发条的陀螺,疯狂地旋转。我通宵达旦地阅读案例,精心准备每一次发言,努力在教授和同学面前塑造一个“聪明、深刻、资源广博”的形象。我成功了吗?从表面上看,是的。我的成绩单很漂亮,在几次重要的展示中也赢得了掌声。但我内心深处却越来越空虚,一种巨大的“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笼罩着我。每一次开口,我都害怕被看穿;每一次微笑,都感觉像是戴着一副沉重的面具。我所谓的“成功”,不过是在追逐别人眼中的光环,而我自己的内心,却在这场无休止的竞赛中,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内耗。

转折点发生在一堂并非核心商业课程的哲学课上。教授在课堂上讨论“何为真正的成功”。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反思:我们追求的,究竟是“被社会定义的成功”,还是“让自己安宁的成就”?那一刻,我仿佛被击中了。我意识到,我一直以来的努力,都是在用外部的尺子来衡量自己,却从未问过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次“失败”,就是我终于承认,我无法也不想成为那个无所不能、八面玲珑的“完美学生”。我开始允许自己不懂,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从追逐光环的赛道上退下来,慢慢地,找回了呼吸的节奏,也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人脉的“质”与“量”

在商学院,“人脉”是一个被神话了的词。我最初也未能免俗,将建立人脉视为一项需要量化考核的KPI。我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酒会和联谊活动,像一只勤劳的蜜蜂,在人群中穿梭,目标明确——认识更多“有用”的人。我的微信好友列表迅速膨胀,名片夹也变得厚实。但这种“狩猎式”的社交,带给我的却是更深的孤独感。每一次对话都像是商业谈判的预演,充满了试探与价值评估。我们聊项目、聊融资、聊市场,却很少聊自己。我发现,我认识了很多人,却没有交到几个真正的朋友。

我的社交“失败”,在于我混淆了链接(Connection)关系(Relationship)。链接是脆弱的,它基于功利,随时可能因为利益的消失而断裂。而关系是坚韧的,它基于信任、共鸣和真诚的关怀。一次深夜的小组讨论后,我和一位平时并不多话的同学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我们没有聊估值模型,而是聊起了各自创业初期的艰难,聊起了家庭的牵绊和对未来的迷茫。在那一刻,我们不再是“某公司的CEO”或“某领域的专家”,只是两个在路上寻找答案的普通人。那次坦诚的交流,比十场酒会建立的“链接”都要坚固。我开始明白,真正的人脉,不是看你认识多少人,而是看有多少人愿意在你落魄时,不计得失地拉你一把。

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的“弱关系理论”指出,有价值的信息往往来自于我们的“弱关系”。但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精英环境中,我发现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维度:强关系的深度。弱关系带来机会,而强关系提供支持。我的“失败”教会我,与其追求一千个点头之交的“弱关系”,不如用心经营十个可以深夜畅谈的“强关系”。为此,我整理了两种社交模式的对比:

社交维度 狩猎式社交(我曾“失败”的模式) 农耕式社交(我后来的收获)
核心目标 数量最大化,追求功利价值 质量最优化,追求情感与信任
行为模式 快速交换信息,价值评估,目的性强 深度交流,分享脆弱,建立共鸣
关系本质 交易性的链接(Transactional Connection) 互助性的关系(Relational Bond)
长期效果 人脉泡沫,关系脆弱,难以转化 坚实的信任网络,提供长期支持

“无用之用”的智慧

在进入长江商学院之前,我以为这里的一切都应该是“高效”和“实用”的。每一堂课都应该能直接转化为商业世界的生产力。因此,当我看到课程表里有大量的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课程时,我的内心是充满疑惑甚至有点抗拒的。我认为这些是“无用”的,是在浪费我宝贵的时间和高昂的学费。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我对待这些课程的态度近乎敷衍,认为这是一种“不务正业”,是我在商学院学习路径上的一种“失败”——没有将精力百分之百地投入到“核心技能”上。

然而,正是这些被我轻视的“无用之学”,最终构成了我在长江商学院最深刻的认知升级。在一堂讲授曾国藩与晚清历史的课上,我看到的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如何在内忧外患中进行危机管理、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这比任何一个现代企业的案例都更加震撼和发人深省。在一堂艺术鉴赏课上,老师引导我们分析一幅画的构图与光影,我慢慢学会了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这种审美能力,在日后我思考产品设计和品牌叙事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这些“无用之学”并没有直接教我如何制作一份完美的PPT,或者如何计算净现值,但它们给了我更重要的东西:

一种超越商业的格局和视野

  • 历史的纵深感: 让我明白商业的兴衰周期,不再对短期的波动过分焦虑,而是思考更长远的战略。
  • 哲学的思辨力: 让我不断追问商业的本质和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
  • 艺术的感受力: 让我更懂人性,更能共情用户,从而做出更有温度的产品和品牌。

我终于领悟了庄子所说的“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商学院教的“术”层面的知识,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这些“道”层面的人文智慧,却能沉淀为一个人一生的底层操作系统。我的“失败”,在于最初的短视与功利,而我的收获,则是最终明白了,一个企业家的天花板,往往不是由其商业技能决定的,而是由其人文底蕴决定的。

拥抱脆弱,而非伪装

在精英汇聚的地方,每个人似乎都习惯于展示自己最光鲜的一面。我们谈论成功的项目,分享得意的时刻,却很少有人愿意暴露自己的困惑、挣扎和失败。我也曾是这“伪装者大军”中的一员。我害怕提问,因为怕问题显得幼稚;我回避谈论自己的挫折,因为怕被贴上“能力不足”的标签。这种对完美的执着,让我活得像一个紧绷的战士,时刻准备着防御,却也因此关闭了与他人深度链接的大门。

真正的改变,源于一次小组项目的“失败”。我们小组当时负责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商业计划,连续熬了好几个通宵,方案却依然漏洞百出,组员之间也因为压力而产生了摩擦。在一次濒临崩溃的讨论中,我终于卸下了伪装,第一个开口承认:“对不起,这个部分我真的搞不定了,我感到很挫败,也很迷茫。”空气安静了几秒钟,然后,另一位一直以“专家”形象示人的同学也叹了口气说:“其实我也一样,我一直在硬撑。”

那一刻的坦诚,像一股暖流,瞬间融化了团队中冰冷的隔阂。我们开始真正地倾听彼此,分享各自的担忧和短板,然后重新分工,互相补位。虽然我们最终的方案并没有拿到最高分,但我们团队的凝聚力和信任感却达到了顶峰。研究学者布琳·布朗(Brené Brown)在她的研究中反复强调,脆弱不是软弱,而是勇气的体现。敢于在他人面前展现不完美,是建立信任的唯一途径。这次“失败”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团队协作和领导力中,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品质,或许不是无所不能,而是敢于说“我不知道”和“我需要帮助”的勇气。这种勇气,能够激发团队成员最真实的善意和最大的潜力。

总结:一次“失败”,一场新生

回首在长江商学院的时光,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失败”的时刻——没有成为成绩最顶尖的学生,没有建立最广泛的“人脉”,没有专注于最“实用”的技能,没有维持住“完美”的形象——如今看来,却是我最宝贵的财富。这场“失败”的经历,像一次精准的外科手术,切除了我身上许多虚荣、浮躁和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得以重塑一个更真实、更坚韧的内核。

它教会我,真正的成功,是内心的丰盈与自洽,而非外界的掌声与标签。它教会我,真正的人脉,是基于真诚与信任的深度关系,而非基于功利与算计的浅层链接。它教会我,真正的智慧,是“道”与“术”的结合,是人文底蕴与商业技能的相辅相成。最重要的是,它教会我,真正的力量,源于拥抱脆弱的勇气,而非伪装强大的面具。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在长江商学院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不会展示我的成绩单或名片夹。我会告诉他,我最大的收获,是经历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失败”。这场“失败”,让我从一个商业世界的“追光者”,变成了一个内心世界的“探路人”。这或许不是一个典型的商学院故事,但对我而言,这却是一场必要且及时的,关于成长的新生。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