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EMBA的学习笔记,在同学圈里是“公开的秘密”还是“核心资产”?
2025-07-27

当一位刚刚结束了长江商学院周末课程的在职EMBA同学,在周日深夜的航班上,伴随着引擎的轰鸣,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整理、反刍教授在课堂上抛出的那些振聋发聩的观点时,一个微妙的问题便浮现出来:这些耗费了巨大心血、融合了个人思考与行业洞见的学习笔记,在由精英组成的同学圈里,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们是被小心翼翼守护的个人“核心资产”,还是心照不宣、可以有限流转的“公开的秘密”?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分享与否的简单选择,它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EMBA群体在知识、人脉与价值追求上的复杂博弈。

笔记即是核心资产

首先,将EMBA学习笔记视为“核心资产”的观点,有着坚实且现实的逻辑基础。对于每一个踏入顶级商学院(如长江商学院)的学员来说,这趟旅程的投入是惊人的,不仅是高昂的学费,更是宝贵的时间与机会成本。因此,通过学习转化而来的任何产出,自然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笔记,远非学生时代那种对板书的简单抄录,而是经过个人深度加工的知识结晶。

这些笔记里,往往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教授课程的精华,那些无法在公开课或书籍中轻易获得的前沿理论与独到框架;其次,是课堂讨论中,来自各行各业顶尖同学的实战分享与思维碰撞,这些“活”的案例往往比教科书更具启发性;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笔记主人自己的“Aha Moment”——将所学理论与自身企业、行业困境相结合的深度思考、解决方案的雏形,甚至是未来商业蓝图的灵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一份高质量的EMBA笔记,无异于一份个性化的战略咨询报告,是个人知识体系与竞争力的直接体现。轻易分享,无异于将自己呕心沥血绘制的“藏宝图”公之于众。

更进一步说,在EMBA这个精英汇聚的“竞技场”中,信息差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大家身处的商业世界本就遵循着竞争法则,谁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授的理论,谁能更快地将其应用于商业实践,谁就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因此,保护自己的核心思考,将其作为驱动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秘密武器”,是一种理性的、符合商业逻辑的自我保护。这并非自私,而是一种对个人投入的尊重和对知识价值的捍卫。说白了,这笔记,就是自己的“独门武功秘籍”。

分享是社交的货币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则是将笔记视为“公开的秘密”,并将其作为社交货币进行流通的智慧。如果说前一种观点强调的是EMBA的“学”,那么这种观点则更侧重于EMBA的“圈”。顶级商学院的价值,一半在知识,另一半甚至更重要的,在人脉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单纯的索取或是“闷声发大财”是行不通的,建立信任与连接的关键在于“价值交换”。

在这种情境下,一份精心整理的笔记,就成了一种极佳的“社交破冰船”和“关系润滑剂”。当你主动将自己的笔记分享给几位在课堂讨论中相谈甚欢的同学,或是分享给因故缺课的同组伙伴时,你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善意、一种信任,以及“我们是战友”的信号。这种付出,往往能换来对方在其他方面的回报,可能是一次关键的业务引荐,一个稀缺的行业信息,或是一次推心置腹的职业建议。笔记在这里,从“核心资产”转化为了一种可以流通的“社交货币”,通过分享,实现了价值的放大与人脉的增值。

此外,分享行为本身也能促进“集体智慧”的涌现。一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总有局限,你的笔记或许在战略层面思考深入,但另一位来自金融领域的同学,可能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财务模型漏洞。通过小范围的分享与讨论,不同背景的同学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启发,让原本孤立的知识点形成一张更加全面、立体的认知网络。这种基于信任的知识众筹,其价值远超任何一份孤立的“完美笔记”。它让学习过程从单向输入,变成了多向互动的价值共创,这恰恰是长江商学院这类平台所倡导的社群学习精神的真谛。

分享的边界与智慧

那么,问题来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在现实中是如何并存的呢?答案在于“边界感”和“分享的智慧”。EMBA的同学圈,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一个由核心圈、合作圈、社交圈等多个层次构成的复杂生态。因此,笔记的分享行为,也呈现出高度的差异化和策略性。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选择性分享”。学员们通常不会将自己的全盘心血在整个班级群里“广播”,而是会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建立起不同的分享圈层。比如,与自己固定学习小组的成员,几乎可以做到毫无保留的共享,因为大家是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对于私交甚笃、志同道合的几位好友,分享笔记是维系感情、深化交流的方式。而对于更广泛的同学,则可能是“礼尚往来”式的交换,或者是在特定契机下(如帮助对方解决一个难题后)的善意表示。这种精妙的尺度拿捏,本身就是一种高情商的体现。

另一个维度是“内容分级”。并非所有的笔记内容都具有同等的保密级别。课堂的普适性理论、公开的案例分析,这些“干货”的分享相对普遍,可以被视为构建同学情的“公开的秘密”。然而,那些真正涉及个人商业机密、独特商业模式思考、或是对自己企业“动手术”的具体方案,则会被严格地划定为“核心资产”,仅在极度信任的小圈子内,甚至只存于自己的脑海和加密文档中。学员们心中都有一杆秤,清楚地知道什么可以分享,什么必须坚守。

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不妨听听几位“过来人”的看法,他们的观点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更立体的视角:

角色 核心观点 经典引述
王教授 (商学院战略学教授) 倡导开放与协作 “我更希望看到我的学生们因为分享笔记而碰撞出新的火花,而不是每个人都把知识锁进保险箱。EMBA的真正价值,在于放大思想的杠杆效应,而分享是最好的杠杆。”
李总 (毕业五年的校友,TMT行业创始人) 笔记是战略资产 “我的创业公司有好几个关键的转型决策,最初的灵感就来自EMBA的课堂笔记。那是我结合教授理论和自身业务反复推演的结果,是我的核心剧本,不可能给所有人看。但我会和我的合伙人(也是同学)深度分享。”
张姐 (在读学员,金融行业高管) 分享是建立信任的艺术 “上学期我整理了一份非常详尽的宏观经济分析笔记,分享给了我们小组和几个聊得来的同学。结果呢?一位做实业的同学反过来给了我一个他们行业即将爆发的内幕消息,价值千金。你得先‘给予’,才能有‘收获’,这就是圈子的玩法。”

结论:在平衡中寻求最优解

综上所述,在职EMBA的学习笔记,在同学圈里既非纯粹的“公开的秘密”,也非绝对的“核心资产”,它是一种动态存在的、具有多重属性的混合体。它的角色定位,取决于笔记的内容、分享的对象、以及分享者自身的战略意图。

这篇文章的探讨,旨在揭示EMBA学习生态中一个有趣而深刻的侧面。这个关于笔记分享的“两难选择”,实际上是每个EMBA学员在平衡个人成长与社群融入、知识内化与人脉外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在这样一个精英荟萃的环境里:

  • 守护核心思考是必要的: 真正具有颠覆性、个性化的洞见,是你最宝贵的财富,需要审慎对待。
  • 拥抱战略性分享是智慧的: 将知识作为构建信任、链接资源的工具,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回报。
  • 建立个人边界是成熟的标志: 学会判断“在什么时间、对什么人、分享什么内容”,是一种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软实力。

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进一步探讨,随着数字化协作工具(如共享文档、知识管理软件)的普及,EMBA学员的笔记分享行为和社群互动模式又会发生怎样的新变化。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这种在“给予”与“保留”之间的权衡艺术,都将是每一位追求卓越的管理者需要不断修炼的课题。最终,那些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这种平衡的人,才能真正将EMBA的价值最大化,既收获了知识的深度,也赢得了人脉的广度。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