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长江EMBA的课程体系做了哪些相应的更新?
2025-07-27

当“碳达峰”与“碳中和”从宏观政策的关键词,逐渐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已然拉开序幕。这不仅仅是环保主义者的口号,更是关乎国家发展、产业升级和企业存亡的“必答题”。对于站在时代前沿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而言,如何在这场绿色浪潮中掌好舵、找准道,将挑战转化为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培养商界领袖的摇篮,顶尖商学院的反应尤为关键。它们如何调整知识体系,赋能学员,引领未来?今天,我们就将目光聚焦于此,深入探讨在“碳中和”这一宏大叙事下,以培养“新一代企业家”为己任的长江商学院,其EMBA课程体系究竟做出了哪些精准而深刻的更新。

核心课程的绿色融入

在商学院的教育中,战略、金融、营销、运营等核心课程构成了知识大厦的基石。过去,这些课程更多地聚焦于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和市场份额的扩张。然而,在“碳中和”时代,企业价值的评判标准正在被重塑。一家企业如果不能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其核心基因,其长期价值必然会受到质疑。因此,长江商学院EMBA课程的首要更新,便是在这些经典的核心课程中,注入鲜活的“绿色血液”。

以金融课程为例,它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估值模型和资本运作。如今的课堂上,ESG(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投资理念已成为热议的焦点。教授们会引导学员深入探讨:绿色债券如何发行与定价?碳排放权如何成为一种可交易的金融资产?企业如何在财务报表中更透明地披露其碳足迹和环境风险?这些不再是选修的“花边新闻”,而是决定企业能否获得低成本融资、能否被国际资本市场接纳的核心议题。正如一位长江教授所言:“未来的金融,必然是绿色的金融。看不懂ESG,就等于看不懂未来十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运营管理和供应链课程中。传统的供应链追求的是成本、效率和速度,而现在,“韧性”“可持续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课程内容会引导企业家们思考:如何构建一个“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经济模式?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追踪产品的碳足迹,实现全链路的绿色化?从采购可再生材料,到优化物流减少空载率,再到产品回收体系的建立,这些都成为了课堂上反复推演的真实商业场景。这不仅是对运营效率的重新定义,更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的深度拷问。

增设前沿专题课程

仅仅在原有课程上“添砖加瓦”是远远不够的。“碳中和”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跨学科的系统性工程,它需要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的知识模块来支撑。为此,长江商学院EMBA体系的第二个重要更新,便是专门开设了一系列聚焦于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的前沿专题课程,为企业家们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认知框架和实用的方法论工具箱。

这些新增的课程模块,往往以“工作坊”或“深度研讨”的形式出现,内容紧扣时代脉搏。它们可能涵盖从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国家“双碳”政策解读,到新能源技术商业化、碳捕捉与封存(CCUS)技术的前景分析,再到企业碳核算、碳资产管理等具体实操层面。这些课程的讲师阵容也极具特色,除了学院的明星教授,还会大量邀请来自政策制定部门的专家、深耕绿色产业的成功企业家以及一线投资机构的合伙人,带来最鲜活的洞察和最接地气的实战经验。

为了让您更直观地了解这些课程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看看其构成:

课程模块名称 核心议题 旨在解决的问题
《碳中和时代的战略转型》
  • 全球气候变化与商业风险
  • “双碳”目标下的产业机遇与挑战
  • 企业绿色转型路径图设计
帮助企业家看清宏观大势,将“碳中和”压力转化为企业顶层设计的战略驱动力。
《绿色金融与ESG投资》
  • ESG评级体系解读
  • 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
  • 碳市场与碳金融产品创新
让企业家掌握与资本市场沟通的“绿色语言”,学会利用可持续发展表现来提升企业价值。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 新能源技术(光伏、风电、储能)
  • 循环经济与新材料
  • 数字化与智能化赋能节能减排
洞察前沿技术趋势,为企业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和技术护城河。

实践与案例教学创新

商学院的魅力,不仅在于理论的传授,更在于知行合一的实践。在“碳中和”这一议题上,单纯的课堂教学很容易变得空洞。真正的理解,源于对现实世界的触摸和感知。因此,长江商学院EMBA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实践和案例教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首先是案例库的“绿色更新”。经典的哈佛案例固然重要,但更具时效性和本土相关性的是那些正在中国发生的绿色转型故事。长江的案例中心投入大量资源,开发了一系列全新的教学案例。这里面,既有像宁德时代、隆基绿能这样抓住新能源风口迅速崛起的“优等生”案例,供学员们学习其战略远见和执行魄力;也有传统高耗能行业(如钢铁、水泥)中,那些因未能及时转型而陷入困境的“警示钟”案例,引发学员们对路径依赖和转型阵痛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些正反案例的剖析,学员们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不变革,就淘汰”的时代脉搏。

其次是“移动课堂”和“行动学习”的强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程不再局限于四方的教室,而是将课堂“搬到”了炮火声最密集的前线。学员们有机会走进国内领先的光伏组件生产基地,亲眼见证一块硅片如何变成高效能的太阳能电池板;他们会去到致力于零碳目标的智慧园区,体验能源管理系统如何通过大数据实现精细节能;他们甚至会深入乡村,考察“农光互补”等项目如何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更重要的是“行动学习”项目,学员们会组成小组,针对某家同学企业面临的真实“碳减排”难题,进行为期数月的深度诊断,并最终给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知识的应用,更是同学间智慧碰撞、资源整合的宝贵实践。

拓宽全球化视野格局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碳中和”自然也是一个全球性议题。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绿色壁垒和标准要求。一个不具备全球视野的企业家,很难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长江商学院深谙此道,其课程体系的更新也着重于帮助学员建立起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格局与能力。

课程内容深度融入了对国际规则的研究,比如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教授们会详细拆解这一机制对中国出口型企业可能带来的冲击,并引导学员探讨应对之策:是应该在供应链源头进行减碳改造,还是通过购买国际碳汇来抵消?或是投资海外建立本地化的绿色生产线?这些问题的探讨,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家们的国际风险意识和战略前瞻性。

此外,长江商学院利用其全球化的教授资源和校友网络,为EMBA学员搭建了与世界对话的桥梁。通过线上论坛或海外学习模块,学员们可以与来自欧洲、北美等地的学者和企业家直接交流,了解德国“工业4.0”与绿色制造的结合经验,学习日本在循环经济领域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洞察硅谷在清洁技术领域的最新投资风向。这种跨文化的学习和碰撞,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家跳出本土思维局限,站在全球产业链的高度上,重新审视自身企业的定位与未来。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面对“碳中和”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程体系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绿色升级”。这并非简单的课程叠加,而是一场系统性的变革,其核心更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内核重塑: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入金融、战略、运营等核心课程,使其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底层逻辑。
  • 知识增量: 开设系统性的“碳中和”专题课程,为企业家提供前沿、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工具。
  • 实践赋能: 通过更新本土案例、打造移动课堂和推行行动学习,强化知行合一,解决真实商业问题。
  • 全球对标: 拓宽学员的国际视野,使其能够从容应对全球绿色贸易规则的挑战,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这一系列更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一种全新的商业认知和企业家精神——一种不再将经济利益与环境责任对立,而是懂得如何从中发现协同价值、实现基业长青的智慧。这正是引言中所强调的,顶尖商学院在时代变革中的使命与担当。

展望未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我们可以预见,长江商学院的课程体系还将继续迭代。或许,未来会更深入地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商业的关系,更加关注“S”(社会)维度的公平转型问题,以及将更多关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如何赋能可持续发展的议题纳入教学。因为教育的本质,永远是为未来而教,为那些即将定义未来的领袖们,点亮前行的灯塔。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