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陆家嘴天际线勾勒出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雄心,一群刚刚结束了一天紧张课程的EMBA同学,在黄浦江边的餐厅里觥筹交错。他们是各自行业的翘楚,带着现实的商业难题和对未来的期许汇聚于此。在这些精英之中,一个有趣却又略带敏感的话题时常被半开玩笑地提起:在我们这个圈子里,那些来自投行、基金、券商的“金融大鳄”们,是不是天生就站在了“鄙视链”的顶端?这个问题的背后,不仅仅是对财富和地位的简单揣测,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期,人们对于不同行业价值的认知、碰撞与重塑。
在上海这座以金融为核心驱动力的国际大都市,谈论商业就无法绕开金融。因此,EMBA班级里拥有深厚金融背景的同学,似乎自带一种“天然光环”。这种光环首先源于行业的“高大上”属性。金融,尤其是投资银行、私募股权(PE)和风险投资(VC),直接与资本、并购、上市等激动人心的商业事件挂钩。当一位同学云淡风轻地谈起自己主导的某个几十亿级别的并购案,或是刚刚完成了一个明星项目的IPO时,那种对资本市场的驾驭能力和资源调动能力,无疑会给其他同学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敬佩感。
其次,金融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极高,其复杂的模型、严谨的逻辑和量化的思维方式,在商学院的课堂上往往显得更具“学术正统性”。无论是公司估值、风险管理还是投资组合理论,金融背景的同学都能迅速切入核心,甚至能与教授进行高水平的探讨。这种智力上的优势,有时会演化为一种无形的话语权。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中,他们提出的财务解决方案往往被视为“标准答案”,其视角也容易成为讨论的主导方向。这种现象在初期,确实容易让其他背景的同学产生一种“他们懂得更多、更核心”的印象,从而在心理上将他们置于一个较高的位置。
然而,如果认为金融背景就能“一招鲜,吃遍天”,那就大大低估了顶级EMBA项目的多元化生态和时代发展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向“脱虚向实”和“科技自强”的倾斜,“实业兴邦”的口号被重新擦亮。那些深耕制造业、能源、化工、农业等实体产业的企业家们,其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和高度认可。他们或许不像金融家那样口若悬河,但他们掌管着成千上万的员工,应对着纷繁复杂的供应链挑战,创造着实实在在的产品和就业岗位,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
在EMBA的课堂上,这种价值回归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位来自高端制造企业的同学,分享他如何通过精益管理将生产效率提升30%,如何在全球供应链断裂的危机中找到替代方案,其故事的厚重感和现实冲击力,丝毫不亚于一个漂亮的资本运作。金融的本质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当金融同学还在探讨估值模型时,实业同学带来的可能是最鲜活的、关乎企业生死的真实案例。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里,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来自实体产业的领军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再华丽的金融工具也只是空中楼阁。这种脚踏实地的力量,赢得了发自内心的尊重,也有效地平衡了所谓的“金融优越感”。
今天的商业世界,早已不是金融或实业可以一分为二的简单结构。一个真正健康的EMBA班级,更像一个丰富多彩的“热带雨林”,而非线性的“鄙视链”。近年来,来自互联网科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文化传媒、新消费品牌等领域的创业者和高管,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势力。他们带来的颠覆性思维、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力,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维度。
试想一下,当一个传统制造业的老总还在为渠道发愁时,一位新消费品牌的创始人可能正在分享他如何通过社交媒体矩阵,在短短一年内打造出爆款产品;当一位银行家在分析宏观经济数据时,一位AI企业的技术大牛可能正在描绘算法将如何重塑整个行业的未来。这种跨界的思想碰撞,才是EMBA学习的核心价值所在。在这里,价值的评判标准不再是单一的“财富创造能力”,而是扩展到了创新能力、社会影响力、行业前瞻性等多个维度。大家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价值节点,彼此的连接与合作,才能催生出1+1>2的化学反应。所谓的“鄙视链”,在这种多元化的价值网络面前,显得既狭隘又过时。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种多元价值,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展现不同背景同学的独特贡献:
背景类型 | 普遍认知的优势 | 潜在的认知盲区 | 课堂贡献价值 |
金融投资 | 资本运作、财务分析、宏观视野、资源整合 | 对产业细节、运营管理、技术实现可能不够了解 | 提供项目评估的财务视角,解读资本市场逻辑 |
实业/制造 | 运营管理、供应链、产品研发、组织建设 | 对新商业模式、品牌营销、资本运作可能相对陌生 | 提供企业经营的真实痛点,分享接地气的管理经验 |
科技/互联网 | 技术前瞻、产品思维、用户增长、模式创新 | 对重资产管理、传统行业规则、线下渠道可能缺乏经验 | 带来颠覆性思考,分享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
消费/文创 | 品牌塑造、市场营销、用户洞察、内容创造 | 在财务严谨性、规模化生产方面可能需要加强 | 提供与C端用户连接的感性智慧,分享品牌故事的打造方法 |
最终,当所有同学相处日久,褪去初识时的行业光环后,真正决定一个人在集体中地位的,不再是那张印着“XX资本合伙人”或“XX集团董事长”的名片,而是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学识、格局和利他精神。一个人的行业背景决定了他的起点,但他的言行举止、思想深度和与人相处的方式,才决定了他能走多远,能赢得多少真正的尊重。
在EMBA的群体里,我们总能发现这样几类“明星同学”:他们可能不是来自最光鲜的行业,但总能在讨论中提出一针见血的观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资源和经验,真心实意地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难题,成为班级的“超级连接器”;他们谦逊好学,尊重每一个人的发言,即使观点不同也能求同存异,展现出极高的情商和领导力。相反,一个即便来自顶级金融机构,但言谈间充满傲慢,对其他行业缺乏基本尊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学,很快就会被边缘化。说白了,EMBA的社交圈,更像一个浓缩的、高配版的真实社会,“what you know” 固然重要,但 “who you are” 才是赢得长期信任与合作的根本。
回到最初的问题:“学习最迷人的地方。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