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长江EMBA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是两场完全不同的人性大戏?
2025-07-27

在人生的舞台上,有些场景注定会成为记忆中最深刻的烙印。对于那些踏入中国顶级商学院的企业家和高管而言,长江商学院EMBA的求学经历,无疑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之旅。而这场旅程的起点和终点——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恰如两幕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戏剧。它们不仅仅是仪式,更是两场洞察人性的生动大戏,前者充满了期待、试探与不动声色的较量;后者则饱含着情谊、释然与返璞归真的温暖。它们共同见证了一群社会精英,如何从“我是谁”的骄傲个体,熔炼成“我们是谁”的亲密集体。

初见:期待与无声的试探

长江EMBA的开学典礼,是一场精心布置的盛会,更是一个微缩的、高浓度的名利场。走进会场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各自行业或领域的佼佼者。他们身着笔挺的西装或精致的套装,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眼神中却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对未来知识殿堂的向往,有对结识“同道中人”的渴望,但更多的是一种审视与被审视的张力。这时的他们,像一群初次见面的孔雀,不动声色地展示着自己最华丽的羽毛。

在这场大戏的开篇,“你是谁?”“你做什么的?”“你的公司有多大规模?” 成了社交破冰的潜台词。自我介绍环节,每个人都像在做一场浓缩版的个人路演,用最精炼的语言勾勒出自己的商业版图和个人成就。这背后,是一种微妙的心理博弈。大家都在快速地进行价值评估和资源匹配,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自己在这张全新的、含金量极高的社交网络中找到一个精准的定位。此时的人际关系,更像是一张张等待连接的未来资源图谱,充满了功利性的期待和对未来合作可能性的探索。每个人都带着一副坚硬的铠甲,既是保护,也是身份的象征。

可以说,开学典礼的人性底色是“竞”“探”。竞争,是源于精英群体固有的骄傲与好胜心,希望在新的集体中依然能脱颖而出;试探,则是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谨慎评估,为接下来的两年学习和社交铺路。此刻的友善,多半是礼貌性的;此刻的交流,多半是信息交换式的。大家彬彬有礼,却又保持着安全的距离,像一群即将共同远航的船长,在登船前,先要摸清彼此的实力和航向。

终章:情谊与真实的回归

两年时光,倏然而逝。当同一群人再次穿上庄重的礼袍,齐聚毕业典礼时,整个气场的能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开学典礼是“相见欢”,那么毕业典礼就是一场百感交集的“道别筵”。舞台依旧,人也依旧,但那份初见时的紧绷和客套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松弛、亲密与不舍。

在毕业典礼上,你很难再看到那种刻意的商业互吹和身份标签。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亲切的昵称和只有他们彼此才懂的“黑话”和玩笑。他们会肆无忌惮地调侃某位同学在课堂上被教授问倒的窘迫,会津津乐道于某次海外模块中大家一起熬夜赶报告的“革命友情”,甚至会为一个小组作业中微不足道的争执相视一笑。这些共同经历的“槽点”和“亮点”,如同催化剂,早已将最初的功利性期待,化学反应成了深厚的情感联结。他们不再是“王总”、“李董”,而是“老王”、“小李”,是睡在上铺或下铺的兄弟。

这场大戏的终章,人性底色是“情”“真”。两年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无数次的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早已将每个人包裹在外的铠甲层层剥离。大家见识过彼此的才华横溢,也目睹过对方的知识盲区;分享过成功的喜悦,也分担过转型的焦虑。这种在“第二课堂”建立起来的信任,远比商业谈判桌上的盟约来得坚固。正如一位长江校友所言:“在这里,我们把后背交给了彼此。因为我们一起经历了最纯粹的学生时代,这种情感是任何商业利益都无法替代的。”毕业典礼上的拥抱是真实的,泪水是温热的,祝福是发自肺腑的。

身份认同的深刻变迁

从开学到毕业,最核心的变化是身份认同的变迁。开学时,每个人的首要身份是“某公司的创始人”或“某企业的高管”,他们带着过去的成功光环和身份标签走进长江商学院。这个身份是他们自信的来源,也是他们社交的资本。因此,在最初的互动中,大家潜意识里都在维护和强化这个外部身份。

然而,长江商学院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其强调的团队协作和案例辩论,会不断地冲击这种固有的个人身份。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例面前,你过去的头衔和财富变得毫无意义,唯一重要的是你的逻辑、你的见解、你的学习能力。当一个身价百亿的董事长因为一个知识点被同学或教授挑战得哑口无言时,他那层坚硬的“董事长”外壳便开始松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纯粹、更谦逊的“学生”身份。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但也是重塑的开始。大家逐渐意识到,在这个集体里,“同学”才是彼此之间最重要、最持久的身份认同。

从资源链接到情感共同体

如果说开学典礼的核心诉求是建立“资源链接”,那么毕业典礼所庆祝的,则是一个“情感共同体”的诞生。开学时,大家交换名片,本质上是在交换未来的可能性和潜在的商业价值。这种链接是脆弱的,是基于利益的,一旦利益基础不在,链接便可能断裂。

但在两年的共同学习生活中,这种链接被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内涵。他们可能一起在戈壁挑战赛中互相扶持,一起为某个社会公益项目出钱出力,一起在某个同学遭遇事业或家庭危机时伸出援手。这些共同的行动和情感的投入,将原本松散的资源网络,编织成了一张充满韧性和温度的情感安全网。毕业之后,他们之间的互助,往往不再是单纯的商业合作,而是一种近乎家人的支持。这种从“有用”的关系到“有情”的关系的转变,是长江EMBA教育最宝贵的附加值之一,也是两场典礼人性大戏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两场典礼的核心差异一览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两场“人性大戏”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进行对比:

维度 开学典礼 (The Opening Act) 毕业典礼 (The Final Curtain)
核心氛围 正式、礼貌、略带拘谨和竞争感 轻松、怀旧、充满感性与不舍
人际互动 试探性社交:交换名片,了解背景,评估价值 情感性互动:拥抱,调侃,分享共同回忆
心理状态 期待与焦虑并存:对未来的期待,对融入新圈层的焦虑 满足与伤感交织:对收获的满足,对离别的伤感
身份标签 强调外部社会身份(董事长、CEO、创始人) 回归内部集体身份(同学、兄弟、家人)
关系本质 以未来资源为导向的潜在合作关系 以过去情感为基础的深度信任关系

结语

综上所述,长江商学院EMBA的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绝非简单的仪式流程。它们是两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一群社会顶尖精英在特定场域下的人性嬗变。从开学时的“你好,幸会”,到毕业时的“保重,常聚”,变化的不仅仅是称谓和措辞,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内核。

这场从陌生到熟悉,从功利到纯粹,从个体到集体的旅程,正是高端商学院教育除了知识本身之外,最迷人、也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讲求效率和回报的商业世界里,最能凝聚人心的,依然是那些超越利益的、共同经历所沉淀下来的真挚情感。毕业典礼并不是剧终,它只是拉上了校园这一幕的帷幕。真正的大戏,是这群被深刻改变了的人,如何带着这份独特的“同学情”,在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上,继续上演属于他们的、更加精彩的下半场。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