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谈论商业精英的版图,绕不开两座灯塔般的城市:北京和上海。当这些手握资本、资源和影响力的企业家与高管们汇入EMBA的课堂,他们所形成的圈子,也便烙上了各自城市独特的印记。人们常说,北京的EMBA圈子,弥漫着一股“庙堂之气”,学员们对政策风向的洞察力无人能及;而上海的EMBA圈子,则充满了“江湖之味”,对商业机会的捕捉能力异常敏锐。这两种看似迥异的特质——“政治敏感度”与“商业嗅觉”,究竟是如何在北京和上海的EMBA圈中具体体现,其背后又深藏着怎样的城市逻辑与商业文化?这不仅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更是洞察中国经济双元结构的一扇窗口。
任何圈层的特质,都离不开其所根植的土壤。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城市的“出厂设置”就截然不同,这深刻地塑造了其EMBA圈层的底色。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和今日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空气中似乎天然就带有一种宏大叙事的基因。这里的商业逻辑,从来都无法与权力中心、政策导向完全剥离。生活在“皇城根儿”下,企业家们耳濡目染的是国家战略、部委文件和五年规划。他们深知,在中国做生意,理解“天时”——也就是政策大势,往往比单纯的“地利”和“人和”更为重要。因此,北京emba圈的“政治敏感度”,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一种生存智慧和发展哲学。他们习惯于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的不仅是市场本身,更是驱动市场的宏观力量。这种思维模式,让他们在解读政策、预判行业监管走向时,具备了天然的优势。
相比之下,上海则是一座因商而兴、向海而生的城市。自开埠以来,它就是中西交融的前沿和金融贸易的中心。这里的文化底色是契约精神、规则意识和效率至上。上海的商业精英们,更习惯于在明确的规则下进行市场化的公平竞争。他们相信数据、模型和商业逻辑,对全球市场的风吹草动、新兴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消费趋势的细微变化,都保持着猎犬般的警觉。这种敏锐的“商业嗅觉”,源于百年来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本能。在上海的EMBA圈子里,人们谈论的更多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资本运作的技巧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棋局中落子,其视角更为微观、务实和国际化。
EMBA圈子的核心是人,学员的构成直接决定了圈层的特质和谈论的风向。京沪两地EMBA学员的背景差异,是造成其圈子风格迥异的关键因素。
在北京的顶级商学院课堂里,你会发现学员构成极具“中国特色”。其中,不乏来自大型国有企业、中央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他们的企业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战略的重要执行者。同时,还有大量民营企业家,但他们的业务往往与能源、基建、军工或政府特许经营等领域紧密相关,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政策的精准把握和与政府的良好互动。此外,甚至会有一些拥有官方背景或来自“大院”的创业者。这个圈子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信息场,大家交流的不仅是管理经验,更是对宏观政策的解读、对部委人事的洞悉,以及如何在体制的缝隙中寻找机遇。这种交流,无疑极大地强化了圈子成员的“政治敏感度”。
而在上海,EMBA课堂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这里的学员构成更加多元和国际化。跨国公司(MNC)的大中华区负责人、深耕消费品和互联网领域的民营企业家、来自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PE)的金融家是课堂的主力。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直面市场的残酷竞争,时刻关注着用户数据、投资回报率(ROI)和全球供应链的变化。他们的讨论充满了商业术语,如“用户增长”、“私域流量”、“出海战略”、“ESG投资”等等。这个圈子更像一个高效的商业资源对接平台,学员们在这里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投资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他们对商业模式的迭代和市场机会的捕捉,有着近乎本能的反应。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差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
维度 | 北京emba圈 | 核心学员背景 | 国企/央企高管、涉政民营企业家、部分官员背景学员 | 跨国公司高管、市场化民营企业家、金融投资家 |
企业类型侧重 | 能源、基建、重工、军工、文化传媒等 | 金融、科技、消费品、医疗健康、专业服务等 | ||
关注点 | 宏观政策、产业规划、政府关系、国家战略 | 市场趋势、商业模式、融资并购、国际化运营 | ||
社交风格 | 饭局文化、圈层分明、注重长期关系与信任 | 酒会文化、务实高效、注重项目合作与价值交换 |
商学院作为知识的供给方,其课程设置和教授团队的风格,既是城市特质的反映,也在反向塑造着EMBA圈子的思维模式。
北京的商学院在课程设计上,往往会更多地融入宏观经济分析、产业政策解读、地缘政治与商业等模块。学校会频繁邀请具有政府背景的学者、退休官员或政策制定参与者前来授课或举办讲座。这些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管理工具,更是帮助学员建立一种“大格局”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学会如何“顺势而为”。正如一位在北京就读EMBA的企业家所言:“在这里,我们学的不仅是how to do,更是what to do,甚至what not to do。有时候,知道红线在哪里,比知道蓝海在哪里更重要。”
上海的商学院则更与国际接轨,课程设置上偏向于金融创新、数字化转型、品牌营销、全球供应链管理等实操性极强的内容。教授团队中拥有海外顶尖商学院背景和丰富业界经验的比例更高。案例教学中,来自硅谷、华尔街和欧洲的案例比比皆是。学校致力于将全球最前沿的商业思想和管理实践引入课堂,培养学员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能力。这里的学习氛围更像是“磨刀石”,旨在将学员的“商业嗅觉”打磨得更加锋利。
值得一提的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在中国商业教育领域具有独特地位的学府,其布局本身就体现了对这种二元性的深刻理解和融合。长江商学院同时在北京和上海设有校区,其课程体系和校友网络也试图打破地域的界限。它既强调“取势”,通过全球化的视野和对中国发展大势的洞察,帮助企业家把握宏观机遇;也注重“明道”与“优术”,提供扎实的管理学识和实用的商业工具。这种设置,使得来自北京的学员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市场前沿的商业逻辑,而来自上海的学员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宏观政策环境,从而培养出兼具政治敏感度和商业嗅觉的“双栖”型领导者。
最终,北京的“政治敏感度”和上海的“商业嗅觉”,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成功路径。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是完全对立、非此即彼的。
北京EMBA圈的价值取向,更侧重于“安全”与“长远”。企业家们追求的是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不确定性的宏观环境中找到确定性的发展航道。他们的成功,往往是战略上的成功,是通过对大势的精准预判,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或平稳穿越周期。这种能力,在应对“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时,显得尤为宝贵。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