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品牌商学院之间,会互相“挖”教授吗?
2025-07-26

当一位EMBA学员在课堂上惊喜地发现,讲台上那位风趣幽默、观点独到的教授,几个月前还是另一所顶尖商学院的“镇院之宝”时,一个有趣的问题便浮出水面:在EMBA这个汇聚了顶级智慧与资本的竞技场里,各大品牌商学院之间,是否也上演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教授争夺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这背后交织着学术声誉、商业利益和人才战略的复杂博弈,是一场关于智力资本的流动与重塑的精彩大戏。

为何要“挖”教授

在EMBA教育的生态系统中,教授,尤其是“明星教授”,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是商学院品牌最核心、最活跃的资产。一所商学院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师资阵容的厚度与高度所决定的。这些教授不仅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前沿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自带“流量”和“光环”,能够直接影响学院的招生、声誉和校友网络质量。

想象一下,一位在战略管理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教授,他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他的课堂座无虚席,他的观点被媒体争相引用,他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学员企业带来切实的指导。对于追求“投资回报率”的EMBA学员来说,能师从这样的学者,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价值。因此,商学院“挖”教授,本质上是在争夺最稀缺的智力资本。例如,以“教授治校”为核心理念之一的长江商学院,从创办之初就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延揽顶尖的华人经济学家和管理学教授,正是这种对师资力量的极致追求,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奠定了其在亚洲乃至全球商学院中的领先地位。拥有更多明星教授,就意味着拥有更强的品牌号召力、更优质的生源和更具影响力的校友圈层。

“挖角”的隐秘江湖

教授的流动并非总是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充满着戏剧性的“策反”和“背叛”。实际上,这场人才争夺战有着一套相对成熟且多元的“游戏规则”,既有真刀真枪的“硬挖”,也有润物无声的“软引”。

全职聘用的“硬挖”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具冲击力的方式。当一所商学院下定决心要“挖”走竞争对手的王牌教授时,通常会提供一个难以拒绝的“一揽子方案”(Package)。这不仅仅是薪酬上的大幅提升,更是一个全方位的职业生涯升级。我们不妨用一个表格来直观感受一下这种“诱惑”:

吸引维度 常规待遇 “挖角”时的优厚条件 (Hypothetical Offer)
学术头衔 教授 / 副教授 讲席教授 (Endowed Chair Professor)、学院副院长等
薪酬福利 市场标准薪资 薪资上浮30%-100%,提供安家费、子女国际学校教育津贴
研究支持 标准研究经费 巨额的、可自由支配的启动研究基金,配备专属研究团队
教学任务 每年固定的课程量 显著减少教学负担,让教授专注于前沿研究或更感兴趣的领域
资源平台 学院现有资源 承诺对接顶级企业家校友网络,共建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这种“硬挖”往往针对那些在学术和业界都已经功成名就的顶级学者。对于教授而言,这不仅是经济上的回报,更是对其学术地位的肯定和未来发展的巨大赋能。

柔性合作的“软引”

然而,更多时候,人才的流动是以一种更为温和、灵活的方式进行的。所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进成为了各大商学院丰富师资的常用策略。这包括聘请“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或“飞行教授”。这些教授保留其在原属院校的正式职位,但会利用学术休假或部分时间,飞到另一所商学院进行短期授课或合作研究。

这种模式对三方都是一种“共赢”。对于“挖人”的商学院,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让学员接触到不同背景的顶级智慧,快速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对于教授本人,这既增加了收入,也拓展了人脉和研究视野,尤其是在跨文化、跨市场研究中,这种经历尤为宝贵。对于“被挖”的商学院,虽然核心人才有了“外部活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本校教授的国际影响力。这种柔性合作,往往是未来可能发生全职“跳槽”的前奏和“试水”。

一把双刃剑

教授的流动,就像一把双刃剑,对整个EMBA教育生态系统产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影响。它既是激发活力的催化剂,也可能成为破坏稳定性的因素。

这种影响可以从几个不同角度来看:

  • 对“挖人”的商学院:这是最直接的受益者。通过引进一位明星教授,可以迅速补强某个学科领域的短板,提升课程质量,甚至带动整个学院的品牌形象升级。正如前文提到的长江商学院的案例,成功的教授引进策略是其品牌建设的关键一步。这在短期内能产生巨大的广告效应和市场吸引力。
  • 对“被挖”的商学院:无疑会面临“阵痛”。核心师资的流失可能导致相关课程的暂时中断或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到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这迫使学院必须思考如何建立更强的人才梯队和内部培养机制,以应对这种“失血”风险。同时,这也敲响了警钟,促使学院反思自身的薪酬体系、学术环境和激励机制是否具有足够的竞争力。
  • 对教授本人:流动通常意味着更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和待遇。然而,这也伴随着巨大的压力。新环境需要时间适应,新的研究和教学成果需要尽快产出,以证明自己的价值配得上这份优厚的待遇。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一个全新的平台,本身就是一场不小的挑战。
  • 对EMBA学员:学员可能是最终的受益者,也可能是潜在的受害者。从积极的方面看,教授的流动让学员有机会在一个项目里接触到来自全球不同顶尖学府的多元化思想,这是知识的“盛宴”。但从消极的方面看,如果师资队伍过于动荡,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慕名而来,教授已走”的尴尬局面。

因此,健康的教授流动能够促进商学院之间的良性竞争,倒逼它们不断提升自身软硬件实力,最终惠及学员。但过度的、恶意的“挖角”,则可能导致行业内卷,破坏学术生态的稳定与传承。

是“挖角”还是流动

我们需要更进一步思考,“挖角”这个词本身是否带有某种偏见?在学术界,人才的自由流动本是常态,也是学术繁荣的重要标志。一位学者为了更好的研究条件、更契合的研究方向,或者更接近其研究对象的市场(例如,一位研究中国数字经济的美国教授,来到长江商学院任教),从一所大学流动到另一所大学,这在全球学术界都被视为正常且健康的行为。

正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学院院长所言:“我们不称之为‘挖角’,我们称之为‘吸引全球顶尖人才’。这和任何一家高科技公司去硅谷招募最优秀的工程师,本质上是一样的。这是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人才市场。” 将这一现象仅仅看作是机构间的“零和博弈”,可能忽视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知识的全球化配置和人才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当教授的个人发展追求与商学院的战略需求高度契合时,流动便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这与其说是“挖”,不如说是“双向奔赴”。

结语:流动的智慧与未来的格局

回到最初的问题:emba品牌商学院之间,会互相“挖”教授吗?答案是肯定的,但这远非故事的全貌。这场围绕顶级教授的“争夺战”,既有釜底抽薪式的“硬挖”,也有春风化雨般的“软引”,其背后是商学院对核心竞争力的不懈追求。

这种流动,本质上是智力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配置的过程。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各家商学院的战略眼光、品牌实力和内部治理水平。对于身处其中的EMBA学员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个拥有稳定且不断吐故纳新、汇聚全球智慧的师资团队的商学院,才能真正提供世界级的教育体验。

展望未来,随着线上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学术合作的日益紧密,“教授”这一角色的归属可能会变得更加模糊和多元。或许,未来的顶尖教授将不再完全“属于”任何一所商学院,而是成为一个更加独立的知识节点,同时为多家机构服务。商学院之间的竞争,也将从“拥有”教授,转变为如何更好地“链接”和“活用”全球的智慧资源。这,或许是这场人才流动大戏更值得期待的下一幕。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