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正在攻读或考虑报读EMBA的企业家和高管来说,课程表上那个闪闪发光又似乎充满不确定性的“海外模块”,总会引发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这趟远门是非去不可吗?如果工作实在走不开,家庭又有牵绊,选择“缺席”会不会让我辛辛苦苦读了近两年的书,最终却与毕业证书失之交臂?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时间和金钱的投入,更触及了EMBA学习的核心价值与个人投资回报的深层思考。
首先,我们必须从最实际、最“硬核”的层面来解答这个问题——是的,在绝大多数顶尖商学院的EMBA项目中,海外学习模块是必修环节,直接与学分挂钩,不去大概率会影响毕业。
这并非商学院为了“创收”或“搞噱头”而设下的门槛,而是其课程体系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著名的长江商学院为例,其EMBA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家。因此,海外模块并非一个可有可无的“豪华旅行团”,而是一门正式的、占有相当学分的“移动课堂”。在这门课程中,学生需要完成课前预习、参与企业参访、聆听海外名校教授的课程、进行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并在结束后提交学习报告或完成相关考核。这一切都被整合在完整的教学计划中,缺席就意味着该门课程的学分为零。
试想一下,如果大学里一门4学分的必修课你没有上,结果会是怎样?EMBA也是同理。毕业通常需要修满指定的总学分,而海外模块的学分占比往往不低。因此,从教务规定和毕业要求来看,放弃海外模块,就等于主动放弃了毕业所需的一部分关键学分。除非遇到极其特殊且不可抗力的情况(例如严重的个人健康问题、家庭重大变故或签证被拒等),并能提供详尽的官方证明,通过与校方反复沟通,才有可能获得特殊的处理方案,比如延期至下一届参与,或完成难度极高的替代性学术任务。但“工作忙”、“项目走不开”这类理由,通常很难成为豁免的“金牌”。
当然,仅仅将海外模块视为“必须完成的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视角从“能否毕业”的底线思维,提升到“这趟学习究竟价值何在”的投资思维,你会发现,缺席海外模块,你错过的远不止是几张异域风情的照片和一份毕业证书的完整性。
EMBA教育的核心之一是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你可以在课堂上听教授讲一百遍“硅谷的创新生态”,但都不如亲身走进斯坦福的校园,与在孵化器里工作的创业者聊一个下午,感受那种空气中都弥漫着颠覆精神的氛围来得真切。你可以在书中读到德国工业4.0的严谨与精密,但当你站在宝马的生产线上,亲眼目睹机器臂与工人的无缝协作,那种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会瞬间变得立体而深刻。长江商学院的海外模块,正是将这种体验式学习发挥到极致的平台。它精心选择参访的企业、对接的教授,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跳出自己熟悉的商业环境,在一个全新的坐标系中反思和审视自己的企业与管理实践。
更重要的是,海外模块是构建深度人脉网络的“强力催化剂”。平日里,同学们在北京、上海、深圳的课堂相聚,课后各自奔赴繁忙的工作。但在海外模块中,大家朝夕相处一到两周,共同面对陌生的环境,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难题,甚至是一同“吐槽”时差和不习惯的饮食。这种“战友情”的建立速度和深度,是常规课堂无法比拟的。你可能会在去以色列的巴士上,与一位从事医疗器械的同学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诊断领域的应用;也可能在参访日本百年企业后,与一位做消费品的同学在居酒屋里,为“基业长青”的秘密争论到深夜。这些非正式的、沉浸式的交流,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商业火花和毕生难忘的友谊。而这些,恰恰是EMBA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之一。
为什么顶尖商学院如此“执着”于海外模块?这背后是商学院自身品牌定位和全球化战略的深层考量。在当今世界,任何一家有雄心的企业都无法脱离全球化的浪潮,同样,任何一所致力于培养领军人物的商学院,也必须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能力。
海外模块是商学院向外界展示其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名片”。一所商学院能否与沃顿、INSEAD、LBS等世界顶尖学府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能否带领学生走进Google、Amazon、丰田、西门子等全球标杆企业的核心部门?能否邀请到诺贝尔奖得主或影响行业格局的商业思想家进行独家分享?这些都是衡量其国际化水平的硬指标。对于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商学院而言,海外模块是其实现“取势全球,明道中国”教育理念的关键实践。它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之旅,也是学院自身不断拓展和巩固其全球网络的过程。
此外,海外模块的设计与EMBA整体课程体系是紧密相连、互为补充的。你在国内课堂上学到的战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创新等理论知识,在海外模块中会得到鲜活的印证、挑战甚至颠覆。例如,在国内讨论了许久的“用户体验”,到了美国参访以设计驱动闻名的公司后,你可能会对这个词有全新的认识。在国内研究的“供应链管理”,在看到德国企业的数字化工厂后,你可能会发现未来的竞争维度已经完全不同。这种理论与实践、本土与全球的碰撞,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构建更全面、更多维的商业认知框架。
直观对比:去与不去的差异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参加与否的利弊,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进行对比:
维度 | 参加海外模块 | 缺席海外模块 |
毕业资格 | 正常获得。完成必修学分,顺利毕业。 | 受严重影响。大概率因学分不足而无法按时毕业,需与校方协商补救措施。 |
知识获取 | 沉浸式、体验式学习,理论与全球最佳实践相结合,认知受到冲击和升级。 | 仅能通过二手资料或同学分享了解,缺乏切身体会,知识理解相对肤浅。 |
人脉网络 | 与同学建立“战友”般的深度链接,结识海外教授、企业家,拓展国际人脉。 | 错失最佳的团队融合与深度社交机会,同学关系网中出现“断点”。 |
全球视野 | 亲身感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业文化、创新模式和社会环境,真正建立全球化思维。 | 视野仍局限于书本和媒体报道,对全球化的理解停留在概念层面。 |
投资回报 | EMBA投资价值最大化,获得包括知识、人脉、视野在内的全方位回报。 | EMBA投资打了折扣,核心价值模块缺失,长期来看是“因小失大”。 |
综上所述,对于“EMBA课程中的‘海外模块’是必修吗?不去会影响毕业吗?”这个问题,答案是明确的:是的,它通常是必修的,不去将直接影响你的毕业进程。
然而,这篇文章更想传递的核心信息是,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是否影响毕业”这个底线问题上。将海外模块视为一次必须跨越的“障碍”,心态上就已经输了。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将其看作整个EMBA学习旅程中最令人期待的华彩篇章,是一次对自我认知、商业思维和未来机遇的集中投资。你为之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将以一种远超预期的形式,在未来的某一天,通过一个全新的商业洞察、一个关键的国际合作伙伴,或是一种更从容、更开阔的人生格局,回报给你。
因此,给正在为此纠结的EMBA同学们的建议是:
未来的商业竞争,无疑是全球化的竞争。一次精心设计的海外学习,或许正是你从一名优秀的中国企业家,蜕变为一位具备全球领导力的世界级企业家的关键一步。所以,别再问该不该去,而应该问:“如何才能让这次旅程的价值最大化?” 这才是EMBA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