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从科幻小说的扉页走进现实的实验室,当mRNA疫苗在百日之内力挽狂澜,当个性化细胞疗法为癌症患者点燃新的希望之光……我们正处在一个生物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人类健康与生命边界的时代。这股浪潮不仅冲击着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围墙,更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叩问着商学院的殿堂:对于那些旨在培养产业领袖的EMBA课程,尤其是聚焦于“大健康”领域的课程,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再仅仅是教材里新增的一个章节,而是一片亟待探索、充满无限可能的想象力新大陆。
对于像长江商学院这样致力于培养全球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商界领袖的学府而言,如何将这些前沿的科技突破,转化为EMBA学员能够理解、掌握并付诸实践的商业智慧,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也极富价值的课题。这不仅关乎课程的更新,更关乎未来商业领袖认知框架的重塑,以及整个大健康产业生态的未来走向。
生物科技的突破,首先要求EMBA大健康课程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认知的探险”。传统的课程体系或许会涵盖药品营销、医疗器械供应链管理、医院运营等经典模块,这些固然重要,但已不足以应对一个由基因驱动的未来。新的课程体系,必须将生物科技的底层逻辑作为贯穿始终的红线,实现颠覆性的重构。
想象一下,未来的EMBA课堂上,学员们探讨的案例不再是“辉瑞如何推广立普妥”,而是“一家初创公司如何为一款CAR-T疗法定价,并设计出创新的保险支付模式?”;他们学习的不再仅仅是财务报表分析,而是“如何评估一项早期基因编辑技术的无形资产价值及其长达十年的投资回报周期?”。课程需要引入更多的跨界元素,比如邀请一位顶尖的遗传学家与一位资深风险投资人同台,共同剖析一项技术的科学前景与商业化路径。这种“科学家+企业家”的双导师模式,将帮助EMBA学员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跨越科学与商业鸿沟的系统性思维。
在长江商学院的教学理念中,“取势、明道、优术”是核心。生物科技的井喷式发展正是当下最大的“势”。因此,课程重构的“明道”,就是要清晰地揭示出这条科技曲线背后的产业演进规律、伦理边界与社会影响。而“优术”,则是要教会未来的企业家们,如何在这种高度不确定性、高投入、长周期的赛道上,进行有效的战略决策、资源整合与风险管理。这可能意味着,传统的战略、营销、金融课程都需要增设“生物科技”的特别视角,让学员在学习每一个商业工具时,都能思考它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特殊应用场景。
生物科技的突破正在催生一批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这为EMBA课程提供了最鲜活、也最富挑战性的教学素材。过去的“大健康”产业,其商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产品”展开的——无论是药品还是器械,都是标准化的产品,通过B2B或B2C的渠道进行销售。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深刻的范式转换。
一方面,商业模式正从“治疗”向“预防”和“治愈”两端延伸。基于基因测序的早期癌症筛查、根据个人代谢水平定制的营养方案,这些都开辟了巨大的预防性健康管理市场。其商业模式不再是简单的产品买卖,而是基于数据的订阅服务、个性化咨询和长期健康追踪。另一方面,以细胞治疗、基因疗法为代表的“活的药物”,其一次性治愈的潜力,彻底颠覆了依赖长期服药的传统慢病管理模式。这就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挑战: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单次治疗费用,如何构建创新的支付方和金融解决方案?是按疗效付费,还是引入分期付款、商业保险深度介入?这些问题,都是EMBA课堂上极佳的战略研讨议题。
为了让EMBA学员更直观地理解这种范式转换,课程设计可以引入一个对比框架,如下表所示:
维度 | 传统大健康模式 | 生物科技驱动的新模式 |
---|---|---|
核心价值 | 疾病治疗、症状缓解 | 健康管理、精准预防、功能治愈 |
核心产品/服务 | 标准化药品、通用医疗器械 | 个性化疗法、基因数据服务、细胞药物、数字疗法 |
盈利模式 | 按量销售(Pay-per-pill) | 按效果付费(Pay-for-performance)、订阅制、数据服务费 |
客户关系 | 间接(通过医生、医院) | 直接(D2C)、深度个性化、长期陪伴 |
关键资源 | 生产能力、销售渠道、品牌 | 核心专利、海量数据、顶尖算法、伦理合规 |
通过这样的对比和深入的案例分析,学员们将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作为未来产业的构建者,去思考如何设计、验证和迭代这些全新的商业模式,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
领导一家生物科技驱动的大健康企业,对企业家的能力模型提出了全新的、近乎苛刻的要求。这不再是一个只需要精通财务和管理的“通才”就能胜任的角色,而是一个需要具备科学家思维、金融家远见和哲学家情怀的“新物种”。EMBA的大健康课程,其终极目标之一,正是要催化和培养这样的未来领袖。
首先,是科学素养与商业直觉的融合能力。未来的领导者无需成为科学家,但必须能听懂科学家的语言,理解技术的基本原理、潜力和风险。他们需要能够在浩如烟海的科研进展中,敏锐地识别出哪一项技术最有可能转化为颠覆性的产品。这种判断力,无法从书本上简单获得,需要在课程中通过大量与前沿科学家的互动、实验室参观、技术路演评估等实践环节来培养。这要求EMBA课程的设计者,必须拥有强大的跨界资源整合能力,将顶尖的科学资源引入商学院的殿堂。
其次,是驾驭高度不确定性的战略定力。生物科技领域的创新,周期长、风险高,从一个想法到产品上市,十年磨一剑是常态。这要求企业家必须具备极强的“延迟满足感”和长线思维。他们面对的决策,往往不是下个季度的财报数字,而是关乎公司未来十年生死存亡的技术路线选择。因此,EMBA课程需要超越传统的战略分析工具,更多地引入情景规划、博弈论、复杂系统理论等,训练学员在信息极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高质量决策的能力。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投资生物科技,投的不是财报,而是科学家的梦想和企业家的坚韧。”
对于EMBA学员来说,无论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还是投资者,理解资本市场的变化都是必修课。生物科技的突破,正在重塑大健康产业的投融资逻辑,EMBA课程必须敏锐地捕捉并传授这些新知。
传统的医药投资,模型相对成熟,可以通过对标已上市药品、分析临床数据、预测市场规模来进行估值。然而,对于一项处于实验室阶段的基因编辑平台技术,或是基于AI的药物发现公司,传统估值模型几乎完全失效。它们的价值核心是其“平台”的潜力——未来可能衍生出无数款药物的潜力。如何为这种“可能性”定价?如何评估其技术壁垒和专利布局的坚固程度?这为EMBA的金融和投资课程带来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课程可以设计专门的模块,探讨“耐心资本(Patient Capital)”的运作模式,分析顶级VC和产业资本是如何对早期生物科技公司进行尽职调查的。可以邀请成功的生物科技投资人,分享他们失败与成功的案例,让学员身临其境地学习如何识别“伪科学”和“真突破”,如何在技术、团队、市场、政策等多重变量中寻找确定性。此外,随着越来越多拥有产业背景的EMBA学员(如长江商学院的许多同学)成为家族办公室的掌舵人或CVC(企业风险投资)的负责人,教会他们如何构建一个符合生物科技产业特性的投资组合,如何进行投后管理和赋能,将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最后,也是最为深刻的一点,生物科技的突破将“伦理”这个看似务虚的议题,推到了商业战略的核心。当技术可以编辑生命、预测未来、甚至“设计”后代时,每一个商业决策背后都可能牵动着复杂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ELSI)。一个忽视伦理风险的企业,可能在瞬间被舆论和监管的浪潮所吞噬。
因此,一门顶级的EMBA大健康课程,必须将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课堂上需要探讨的,将是极具争议性但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EMBA课程的目的不是给出答案,而是要通过案例辩论、伦理困境角色扮演、与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律专家的对话,来构建学员们的伦理决策框架。要让他们深刻理解,在生物科技时代,负责任的创新(Responsible Innovation)不仅是一种道德选择,更是一种核心的竞争优势和风险管理能力。一个能够在技术、商业和伦理之间找到精妙平衡点的领导者,才能带领企业行稳致远。
综上所述,生物科技的突破为EMBA的“大健康”产业课程带来的,绝非仅仅是几门新课或几个新案例的增补,而是一次全方位的、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刻变革。它要求课程体系进行跨学科的颠覆性重构,引导学员探索全新的商业模式范式,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战略定力的新型企业家,教授适应产业特性的新投资逻辑,并最终将伦理与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家的核心DNA。
对于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通过前瞻性的课程设计,整合全球最顶尖的科技与商业资源,EMBA课堂将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地,而将成为一个“未来健康产业的孵化器”和“思想的碰撞场”。在这里,未来的产业领袖们将不仅学习如何驾驭已知的商业世界,更将学习如何去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公平、更具想象力的未来。这,或许就是生物科技为商科教育带来的最激动人心的想象空间。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