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EMBA课程的日程表上出现“海外模块”这几个字时,许多人的心中或许会泛起一丝涟漪——是期待一次异国风情的探索,还是将其视为一次宝贵的全球化学习机遇?不可否认,走出国门,在世界顶尖的商学院聆听大师教诲,参访全球知名企业,本身就是一种令人兴奋的体验。然而,如果仅仅将这趟行程的价值等同于护照上新增的印章和手机里满满的风景照,那无疑是对EMBA教育精髓的巨大浪费。这趟旅程的真正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是一次思想的远征,一次认知的升级,一次将理论与全球最佳实践深度融合的契机。如何拨开“公费旅游”的迷雾,真正挖掘出海外模块的“金矿”,这需要我们从心态到行动,进行一次彻底的重塑。
任何一次成功的“战役”,都源于周密详尽的战前准备。EMBA的海外模块同样如此,其价值的实现,绝不是从你踏上飞机的那一刻才开始,而是始于你收到课程通知的那一瞬间。心态的转变是第一步:请将自己从一个即将休假的“游客”,调整为一个即将进入新市场的“战略顾问”或“投资者”。你的目的不是去消费一个国家,而是去理解它、解构它,并从中汲取养分。
这种准备工作应至少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是对“学”的准备。你需要深入研读海外模块的课程大纲,但这远远不够。你应该去主动了解授课教授的学术背景、研究领域和主要观点,阅读他们近期的论文或著作。例如,如果要去某知名大学商学院学习数字转型,那么提前了解教授在该领域的理论框架,能让你在课堂上迅速跟上节奏,并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同时,对即将参访的企业,不能只停留在浏览官网的层面。去研究它的发展历程、财报数据、市场竞争格局,甚至其CEO近期的访谈。带着问题去参访,你看到的将不再是光鲜的展厅,而是其战略布局的冰山一角。
其次,是对“游”的准备,但此“游”非彼“游”。这里的“游”指的是对当地宏观环境的“游历”和“研究”。你需要系统地了解目的地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科技发展趋势、法律法规以及独特的文化习俗。这些宏观背景知识,是你理解当地企业为何能成功(或失败)的土壤。比如,理解了德国的“工匠精神”和双元制教育体系,你才能更深刻地洞悉德国制造业巨头长盛不衰的秘密。这种准备,能让你在与当地教授、企业家和同学的交流中,迅速找到共同语言,展现出你的专业素养,而不仅仅是一个好奇的旁观者。正如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中我们常被提醒的,真正的全球视野,始于对本土化差异的深刻洞悉。
海外模块的课堂,汇集了全球顶级的思想和多元的文化背景,这是一个极其珍贵的“思想熔炉”。把它仅仅当成听一场讲座,无异于入宝山而空手回。要想最大化课堂价值,核心在于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交互。
主动交互意味着你需要在课堂上积极地“索取”和“贡献”。“索取”是指带着你自身企业或行业面临的真实困惑去提问。不要害怕问题“太初级”或“太具体”,世界级的教授往往能从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中,引申出普适性的管理哲学。你的问题,不仅能为自己解惑,也可能激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形成有价值的课堂讨论。而“贡献”,则是将你的经验、你的视角、你的文化背景下的商业实践,分享给课堂。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EMBA同学,对同一个商业案例的解读可能会让你大开眼界。一个来自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同学,与一个来自欧洲传统制造业的同学,在探讨平台经济时,必然会碰撞出绚烂的思想火花。这正是EMBA教育,特别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各行业领军人物的平台,其海外模块的魅力所在——你不仅在向教授学习,更在向身边每一位优秀的同学学习。
此外,请充分利用课堂之外的学术资源。教授的Office Hour(办公时间)并非本科生的专利。预约一小段时间,与教授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流,将你在课堂上未来得及展开的复杂问题进行探讨,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他们作为顶尖的“外脑”,几句点拨可能就为你公司的战略难题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课后,与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复盘当天的课程内容,结合各自的行业背景进行二次解读和辩论,这种“思想再加工”的过程,是知识内化的关键一步。
企业参访是海外模块中最具实践性的环节,也是最容易沦为“走马观花式旅游”的环节。要避免这一点,关键在于转换角色,将自己从“参观者”升级为“诊断者”或“学习者”。
在参访前,基于你已经做的功课,为自己设定明确的观察和提问目标。你可以尝试用一个简单的框架来指导你的参访,例如:
维度 | “游客”心态 | “学习者/顾问”心态 |
关注点 | 产品多酷?办公室多漂亮?福利多好? | 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什么?盈利逻辑是什么? |
提问示例 | “你们的下一个爆款产品是什么?” | “面对XX(竞争对手)的低价策略,贵公司的护城河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持续加固?” |
观察角度 | 生产线好先进,自动化程度好高。 | 他们的供应链管理有何独到之处?这种柔性生产是如何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的? |
思考模式 | 这家公司真厉害! | “他们成功的关键要素有哪些可以借鉴到我的企业?他们踩过的坑,我如何避免?” |
带着这样的“顾问”视角,你在现场的每一次观察和提问都会变得极具穿透力。你关注的不再是表面的流程,而是流程背后的管理思想;你看到的不再是静态的产品,而是产品所处的动态竞争格局。参访结束后的复盘同样至关重要。趁热打铁,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洞见。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位做财务的同学可能关注到了你忽略的成本控制细节,而一位做市场的同学则可能对该公司的品牌叙事有独到的分析。这种多维度的信息拼接,才能还原出一家企业相对完整的成功画像。
EMBA的价值,一半在课堂,一半在同学。海外模块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社交场景——脱离了熟悉的工作环境和社交圈,在一种相对轻松、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为期一到两周的朝夕相处。这为建立深度链接提供了绝佳的机会。然而,有效的社交绝不是流于表面的“集邮式”交换名片。
真正的价值在于建立信任和深层次的认知链接。利用好课堂之外的“非正式”时间,比如一同乘坐大巴车的路途、晚宴的餐桌、自由活动时的城市漫步。这些时刻,更容易进行开放和真诚的交流。聊聊彼此的创业故事、管理困惑、人生感悟,甚至失败的教训。你会发现,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X总”,其实也和你一样,面临着团队管理的烦恼和战略抉择的焦虑。这种基于人性共鸣的链接,远比单纯的业务合作探讨来得更加牢固和长久。这群优秀的同路人,是你未来商业道路上最宝贵的智囊团和支持系统。
同时,要有意识地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认知网络”。在你的班级里,一定有来自你完全不熟悉的行业的同学。海外模块期间,主动去和他们结对交流,听听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行业逻辑来解读你们共同看到的企业和现象。一个做快消品的同学,和一个做人工智能的同学,在参观一家汽车工厂后,他们的讨论会非常精彩。这种跨界的思维碰撞,是打破你自身认知局限、激发创新的最佳催化剂。这趟旅程结束后,你带回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个由各行业精英组成的、可以随时启动的“私人董事会”。
海外模块的学习,在飞机落地的那一刻远未结束。恰恰相反,如何将这些宝贵的输入,转化为对你个人和企业有实际价值的输出,才是整个学习闭环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回国后,请务必安排出一段“无人打扰”的时间,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复盘和沉淀。整理你的课堂笔记、参访记录、与同学的交流心得,然后问自己三个问题:
更进一步,尝试在你的公司内部进行分享。可以是一次小范围的管理层分享会,也可以是一篇发布在公司内刊的文章。通过“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你会发现为了把事情讲清楚,你必须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结构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绝佳的深化学习。同时,你的分享也能将海外模块的价值辐射到整个团队,提升组织的认知水平,将个人的学习成果,转化为组织的共同财富。这才是EMBA教育“赋能领袖,成就组织”的终极意义。
总而言之,EMBA的海外模块是一次精心设计的高密度、高强度的学习体验,它绝非一次简单的“福利”或“旅游”。它是一面镜子,让你在全球化的坐标系中看清自己和企业的方位;它是一个窗口,让你窥见世界商业前沿的脉动和趋势;它更是一个熔炉,让你在与全球顶尖智慧的碰撞中,淬炼出更坚实的领导力与更开阔的格局。
从满怀期待地做好行前功课,到在课堂、企业和同学间进行深度交互,再到归国后系统地复盘与转化,每一步都考验着我们的主动性和思考深度。放弃“游客”心态,拥抱“学者”精神,你将发现,这趟旅程带给你的,远不止是异域的风光和美食,而是一个被重塑的认知框架,一个更强大的全球网络,以及一份足以驱动未来商业实践的坚定信心。这,才是对这次宝贵投资的最好回报。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