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手中拿着那本印刷精美、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精英气息的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手册时,内心是否会涌起一丝疑虑?宣传册上的课程设置、教授天团、成功校友案例固然光彩夺目,但这些官方辞藻背后,真实的就读体验究竟是怎样的?两年或更长时间的学习,高昂的时间与金钱投入,这笔“投资”的回报真的如预期般丰厚吗?要拨开这层精心包装的迷雾,找到最接近真相的答案,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走进校友圈,聆听那些已经走过这条路的前辈们最真实的声音。这篇文章,就将带您一步步探索,如何通过长江EMBA校友,获取那些宣传册上永远不会告诉你的,最鲜活、最真实的就读体验。
想要获取信息,第一步自然是找到信息的源头——长江EMBA校友。这并非大海捞针,只要方法得当,你完全可以精准地“捕获”到目标人群。关键在于多渠道并行,既要利用官方资源,也不能忽视非官方的社交网络力量。
首先,官方渠道是最可靠的起点。长江商学院的招生部门通常乐于为有潜力的申请者牵线搭桥。你可以主动联系招生老师,表达你希望与校友深入交流的愿望。他们可能会在征得校友同意后,为你推荐几位背景相近或行业相关的校友。此外,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线下开放日、线上分享会等活动,这些场合不仅是了解项目的好机会,更是直接接触校友、建立联系的绝佳平台。在活动中,不要害羞,主动上前交换联系方式,一个真诚的微笑和一句“师兄/师姐,方便向您请教一些关于就读体验的问题吗?”往往能打开沟通的大门。
其次,善用强大的社交与人脉网络。在当今这个时代,领英(LinkedIn)等职业社交平台是寻找特定人群的利器。你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长江商学院 EMBA”或“CKGSB EMBA”,筛选出海量校友。在发送连接请求时,附上一段言辞恳切的个人介绍,清晰说明你的意图,成功率会大大提高。同时,别忘了盘点自己的人脉圈。你的同事、朋友、合作伙伴中,或许就有人是长江的校友,或者认识相关校友。人际关系的“六度分隔理论”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次不经意的询问,可能就会为你链接到宝贵的资源。
找到了校友,仅仅是成功的第一步。如何进行一场高效、有价值的对话,避免把天聊死,或者只得到一些“挺好的”、“不错”之类的敷衍回答,则是一门真正的艺术。核心在于:做好功课,尊重对方,问对问题。
在联系校友之前,请务必做好充分的准备。花时间仔细阅读长江EMBA的官方网站和招生简章,对课程结构、教授背景、项目特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可以避免提出一些通过公开信息就能轻易找到答案的“蠢问题”,这不仅浪费对方的时间,也会让你显得不够真诚。同时,如果可能的话,也简单了解一下你将要交流的这位校友的背景,比如他/她所在的行业、公司职位等。这能帮助你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也能让对方感觉到你对这次交流的重视。
提问的方式直接决定了你能获取信息的深度。相比封闭式问题,开放式、引导故事性回答的问题,更能激发对方的表达欲,让你听到那些生动的细节和真实的情感。与其问“课程实用吗?”,不如问“在所有课程中,哪一门课对您后来的工作或思维方式改变最大?能具体讲讲是为什么吗?”。前者可能只会得到一个“实用”的答案,而后者则可能引出一段关于某个教授、某个案例、某个课堂讨论的精彩故事。下面这个表格,可以直观地展示“低效提问”与“高效提问”的区别:
低效提问(应避免) | 高效提问(推荐) |
---|---|
长江的校友网络好吗? | 您能分享一个通过校友网络解决实际商业难题,或者获得宝贵机会的具体案例吗? |
上课累不累? | 您是如何平衡繁重的工作、EMBA的学习压力以及家庭生活的?有没有什么特别难忘的“至暗时刻”? |
学费值得吗? | 从您毕业后的视角看,您认为这笔投资最大的回报体现在哪些方面?是知识、人脉还是思维模式的提升? |
教授水平高吗? | 哪位教授的授课风格或学术观点给您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可以讲一个课堂上的小故事吗? |
记住,你的姿态应该是谦虚的求教者,而非苛刻的面试官。交流的氛围应该是轻松的生活化聊天,而不是严肃的商业谈判。在交流的最后,别忘了真诚地感谢对方付出的宝贵时间。
在与校友的交流中,你需要有策略地引导话题,深入挖掘几个核心维度的真实体验。这些维度共同构成了长江EMBA就读体验的全貌,远比一句“很好”要来得具体和有价值。
宣传册上的课程名称听起来都非常“高大上”,但实际课堂是怎样的?你需要了解的是课程内容的“含金量”。可以这样提问:“长江商学院一直强调‘取势、明道、优术’,在课程中这是如何体现的?有没有一些课程是听起来很棒,但实际收获比较有限的?”或者“除了那些明星教授,有没有一些相对低调但水平极高的‘宝藏教授’?”
更重要的是,了解学习的真实状态。EMBA的学习绝非轻松过关,它要求学员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课前预习、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你可以问:“一个典型的学习模块(Module)是怎样的时间安排?课后的小组作业通常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有没有让您感到压力特别大的时候?”这些问题能帮助你评估自己是否能够应对这样的学习强度,还原一个真实的“学生”视角,而非“老板”视角。
EMBA的一大核心价值在于同学圈层。但这个圈层的真实面貌是怎样的?是功利化的资源互换,还是能够产生真挚友谊的平台?你可以试着问:“大家在谈论长江的同学圈时,都说资源很强。您觉得这种‘强’主要体现在哪里?是商业合作,还是更深层次的思想碰撞和终身友谊?”这个问题能帮你分辨,这个圈子是否符合你对人脉的期待。
同时,也要敢于触及一些潜在的挑战。比如,同学背景的多元化既是优势,也可能带来沟通壁垒。你可以委婉地问:“班级里的同学来自各行各业,背景差异很大,这种多元性在带来启发的同时,会不会也存在一些挑战,比如形成小圈子或者价值观冲突?”了解这些,能让你对未来的人际互动有一个更现实的预期。真实的圈子,既有光环,也有磨合,这才是常态。
两年的学习,对于一个事业有成的管理者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机会成本”。因此,了解个人成长的“得”与“失”至关重要。关于“得”,不要只关注职位晋升或公司营收增长这类外在指标,更要关注内在的成长。可以问:“回顾这两年,您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是解决了某个具体的管理难题,还是整个人的思维格局、看待问题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而关于“失”,则是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话题。你可以坦诚地请教:“为了完成学业,您在工作和家庭方面做出了哪些牺牲?您的家人是如何看待和支持您这段求学经历的?”这些问题能帮助你全面评估就读EMBA对个人生活可能带来的冲击。一位校友曾分享,他虽然收获了事业的突破,但也错过了孩子成长中的许多重要时刻。这种真实的“失去”,是任何官方材料都不会提及,却对你的决策至关重要的信息。
在与几位校友交流后,你可能会得到一些非常宝贵但又可能相互矛盾的信息。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每个人的背景、期望和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张三认为价值千金的海外模块,在李四看来可能只是舟车劳顿。因此,避免“单点故障”,进行多方验证和信息整合,是形成客观判断的最后一步。
力求样本多样性。尽量与来自不同届别、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甚至不同企业性质(国企、民企、外企)的校友交流。毕业不久的校友对课程细节记忆犹新,而毕业多年的校友则更能从长远角度评估EMBA的价值。不同行业的校友,对课程的实用性、人脉的有效性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通过与至少3-5位背景各异的校友沟通,你可以描绘出一幅更加立体和全面的图景,而不是被某一个极度正面或负面的个例所影响。
寻找共性,关注差异。在整合信息时,重点关注那些被多位校友共同提及的优点和缺点,这些往往是长江EMBA项目最核心的特质。例如,如果多位校友都提到了“人文课程带来的思维启发”或者“某个教授的案例分析极其深刻”,那么这些很可能就是项目的真正亮点。同时,也要留意那些充满差异性的评价。当出现矛盾信息时,试着去分析背后的原因。是不是因为校友的行业背景不同,导致对同一门课程的评价天差地别?是不是因为个人性格差异,导致对社交活动的感受有好有坏?理解了这些差异背后的逻辑,你就能更好地判断,哪一种体验更可能在未来的你身上发生。
总而言之,选择是否就读长江商学院EMBA,是您职业生涯中的一项重大决策。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财力,更需要基于真实信息的审慎判断。通过精准定位校友、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深入挖掘核心体验并进行多方验证,你将能够穿透信息的表层,触及就读体验的内核。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实践——它考验你的信息搜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当你带着一幅由真实故事和鲜活细节拼成的“长江EMBA体验地图”去做决策时,你的选择无疑会更加坚定、从容和明智。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