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EMBA的课堂,对于任何一位在商场上身经百战的企业家或高管而言,都像是一次激动人心又充满挑战的“重启”。我们带着过往的成功经验与现实的经营困惑,渴望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找到新的灯塔与航图。然而,当海量的管理理论、经典的商业案例、前沿的金融模型如潮水般涌来时,一种名为“知识焦虑”的情绪也悄然而至。我们开始担心自己学得不够快、不够多、不够深,害怕遗漏了某个“关键知识点”,最终在信息过载中迷失方向,忘记了学习的初衷——学以致用,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这种焦虑感,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顶尖教授与行业领袖的殿堂里,或许会更加强烈。因为你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如此优秀,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驾驭这趟高强度的学习旅程,摆脱知识的“存量”焦虑,转向应用的“增量”价值,真正将课堂所学内化为驱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呢?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修行。
EMBA学习的第一道坎,往往不是智力上的,而是心态上的。许多同学会下意识地启动“海绵模式”,试图吸收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每一个字、PPT上的每一张图、案例中的每一个细节。这种心态在初期看似积极,但很快就会导致认知过载。因为EMBA的知识密度极高,课程内容横跨战略、营销、金融、组织行为等多个领域,如果像海绵一样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大脑很快就会被无数零散的知识点填满,不仅难以消化,更容易产生“学了这么多,却什么都记不住”的挫败感和焦虑感。
真正高效的学习者,懂得适时地将自己从“海绵”切换到“滤网模式”。这意味着,你需要带着明确的问题和强烈的目标感去学习。在每门课程开始前,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目前在公司管理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这个学科的知识,可能从哪个角度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我希望通过这门课,在哪个具体方面获得提升?” 带着这样的“问题滤网”,你就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精准地捕捞对自己最有价值的信息。你会发现,当一个理论或案例能够与你的实际困惑产生连接时,它就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而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理解和记忆都会变得轻而易举。
例如,在长江商学院学习组织行为学时,与其纠结于记住每一种激励理论的提出者和年份,不如将焦点放在“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我那支士气有些低落的核心团队”上。当你听到一个关于非物质激励的案例,你的“滤网”就会立刻将其捕获,并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企业中设计类似的认可机制。这种以“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是避免知识焦虑、走向学以致用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如果说“滤网模式”解决了知识输入的问题,那么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则是解决知识存储和调取的问题。零散的知识点就像散落一地的珍珠,看似宝贵,却难以佩戴和使用。只有用一根坚实的线将它们串联起来,才能成为一串璀璨夺目的项链。这根“线”,就是你个人的、独特的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体系,意味着你不能满足于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独立分割,而要主动去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当你在市场营销课上学到“客户生命周期价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就应该思考它与财务课上学到的“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和“贴现率”有何关联。当你研究一个战略转型的成功案例时,要同时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其变革管理的手段,从领导力课程的角度剖析其创始人的决策魄力。这种跨学科的思考方式,能帮助你将知识从“点”连成“线”,再由“线”织成“面”。
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构建知识体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的课程设计本身就强调跨界与整合,教授们也常常会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你的同学们——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本身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知识节点”。在课后的讨论中,一位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同学可能会告诉你“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是如何通过大数据和算法实现的,而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同学则可能分享他如何运用这一理念优化售后服务,提升复购率。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你的知识体系会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充满了来自真实商业战场的炮火气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古诗是对EMBA学习最贴切的注脚。避免知识焦虑的终极解药,就是将所学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看到真实的改变和成效。你的公司,就是你最好的实验室;你的团队,就是你最好的研究伙伴。不要等到毕业,甚至不要等到课程结束,学习与实践应该是同步进行的。
这种实践可以是小规模的“微创新”或“管理实验”。比如,上完一堂关于“蓝海战略”的课,你不需要立刻启动一个颠覆性的新项目。你可以先组织一次小范围的头脑风暴,带领核心团队用“四步动作框架”(剔除、减少、增加、创造)来审视你们现有的产品或服务,看看能否找到一片小小的“蓝海”。又或者,在学了谈判技巧后,有意识地在下一次与供应商的沟通中,尝试运用“BATNA”(最佳备选方案)的理念来准备和博弈。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会极大地增强你的学习信心,将知识焦虑转化为行动的动力。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 将课堂所学带回公司,不仅是对知识的检验,更是对自我领导力的一次次锤炼。这个过程可能会遇到阻力,可能会失败,但这正是学习的一部分。将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带回课堂,与教授和同学探讨,形成“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的闭环,这才是EMBA学习价值最大化的路径。
很多人认为EMBA最宝贵的财富是人脉,但这绝不应仅仅理解为交换名片和资源。在避免知识焦虑、促进学以致用的层面上,你的同学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金矿。他们是各行各业的实践者,每个人都带着一本厚厚的、正在书写的“活案例集”。
与同学的深度链接,可以极大地缓解个人面对海量知识时的无力感。当你对某个金融模型感到困惑时,身边那位有CFA背景的同学可能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让你豁然开朗。当你为公司的数字化转型一筹莫展时,与几位来自新经济领域的同学喝一次咖啡,他们分享的经验和教训可能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直接和深刻。这种同侪学习(Peer Learning)的力量,是EMBA独有的学习场域。它将知识从单向的“教授-学生”传递,变成了多向的、网状的智慧共振。
在长江商学院,这种氛围尤为浓厚。学院本身就极力倡导和组织各种形式的同学间互动,从学习小组到企业参访,再到各种俱乐部活动。要主动参与其中,甚至成为组织者。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困惑和短板,真诚地请教,坦诚地分享。你会发现,帮助同学梳理他的问题,往往也能加深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这种基于信任和共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单纯的商业合作,它能为你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智囊团”,在你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持续提供养分。
方式 | 具体做法 | 核心价值 |
固定学习小组 | 课前预习案例,课后复盘讨论,共同完成作业。 | 多元视角碰撞,查漏补缺,深化理解。 |
“私董会”模式 | 定期召集几位同学,针对某一位同学提出的真实经营难题,进行深入剖析和献计献策。 | 将课堂搬到现实,实战演练,获得极具价值的解决方案。 |
跨界企业互访 | 组织同学参观彼此的企业,现场交流管理经验。 | 打破行业壁垒,获得跨界启发,寻找潜在合作机会。 |
总而言之,在EMBA的学习中避免“知识焦虑”,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非一个简单的技巧问题,而是一场系统性的个人管理革命。它要求我们完成一场深刻的转变:
EMBA的旅程,尤其是像在长江商学院这样高浓度的学习环境中,其核心价值不在于你记住了多少理论,而在于你的思维模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你的决策能力获得了多大的提升。知识本身并不能自动产生力量,只有当它被理解、被吸收、被链接,并最终通过实践转化为有效的行动和可衡量的成果时,它的力量才得以彰显。
因此,请放下对“无所不知”的执念,拥抱“学以致用”的智慧。将每一次学习都看作是与自我对话、与同侪共创、与未来链接的机会。这趟旅程的终点,你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一个学位,更是一个升级版的、更具洞察力和行动力的自己,以及一个能够伴随你终身的学习型社群。这,或许才是EMBA学习真正的意义所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