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EMBA期间,我是如何向我的团队“转述”课堂知识,并让他们信服的?
2025-07-26

重返校园,攻读EMBA,对我而言,如同一次思想的“再创业”。每周,当我拖着略带疲惫的身体,但揣着满脑袋鲜活的理论与案例从长江商学院的课堂回到公司时,一个现实的挑战便摆在面前:如何将这些“阳春白雪”般的知识,转化为团队能够理解、愿意接受并付诸实践的“下里巴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是一场关于认知、信任与领导力的考验。我深知,如果处理不当,我带回的便不是赋能团队的“宝藏”,而可能变成干扰日常工作的“噪音”,甚至让自己陷入“夸夸其谈、不接地气”的尴尬境地。因此,我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转述”心法,核心目的只有一个:让知识真正落地,让团队因此受益,并最终心悦诚服。

理论到实践的翻译官

EMBA课堂上的知识,无论是经典的战略模型还是前沿的组织行为学理论,往往是高度抽象和普适化的。直接将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或者科特勒的“营销组合”原封不动地抛给正在为具体项目焦头烂额的团队,效果可想而知。他们会觉得这些理论离自己太远,是“老板的新玩具”。因此,我的第一个角色定位,是成为一名“知识翻译官”,而不是一个“知识搬运工”。

“翻译”的核心在于“语境化”。这意味着我需要将抽象的理论,用我们公司、我们团队、我们正在做的具体业务的“语言”重新编码。例如,在学习了《蓝海战略》之后,我没有在周一的例会上大谈“价值创新”和“战略布局图”,而是提出了一个具体的问题:“各位,我们目前和竞争对手A在产品功能X上缠斗得非常激烈,投入了大量研发和市场资源,但利润越来越薄。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思考一下,有哪些客户群体是A公司完全没有服务的?他们的痛点是什么?我们能不能为他们创造一种全新的、他们愿意付费的体验,哪怕这个体验和我们现有的产品完全不同?”通过这种方式,我将“开创无人竞争的市场空间”这一核心思想,巧妙地融入到了团队正在面临的真实困境中。大家讨论的不再是一个空泛的理论,而是解决眼前问题的可能路径。

这种“翻译”工作需要提前做足功课。我会花时间将课堂笔记与公司的实际情况做对比分析,甚至会预先设想团队成员可能会提出的质疑,并准备好用他们熟悉的案例和数据来回应。正如长江商学院一位教授反复强调的:“商业的本质是实践,一切理论的价值都在于其对实践的指导性。”我的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象牙塔里的智慧,能够顺畅地流淌到炮火连天的商业战场上。

融入日常的场景化

说服团队的第二个关键,是避免“仪式感过强”的知识灌输。我发现,特意召集一个“EMBA学习分享会”往往效果不佳。这会给团队一种强烈的“被动学习”和“被说教”的感觉,容易引发心理上的抗拒。更有效的方式,是“场景化嵌入”,将新知识、新工具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渗透到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

比如,在一次产品迭代的评审会上,大家对某个功能的取舍争执不下。这时,我没有直接裁决,而是引导大家尝试使用“用户故事地图”(User Story Mapping)这个在敏捷开发课程中学到的工具。我只是说:“我们不妨换个方式,别急着争论功能点。我们一起来画一画,一个典型的用户,从第一次接触我们的产品到完成他的核心目标,整个过程会经历哪些步骤?他在每个步骤里最关心的是什么?”当团队成员开始在白板上画出用户的旅程,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从“我想要什么功能”的本位思想,转向了“用户需要什么体验”的客户视角。最终,功能的优先级变得清晰,共识也水到渠成。分享结束后,我才轻描淡写地提一句:“这个方法叫用户故事地图,是现在很多创新团队在用的,感觉对我们挺有帮助。”

同样,在讨论年度规划时,我会引导大家运用“平衡计分卡”的思维,而不仅仅是盯着财务指标。我会问:“除了营收和利润,我们明年在‘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效率’以及‘团队学习与成长’这几个方面,希望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它们和财务目标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团队的思考维度被拓宽了,战略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他们接受的不是一个理论,而是一个更好用的工作方法,自然心悦诚服。

从我懂到我们都懂

领导力的本质是赋能,而非彰显个人权威。如果我向团队转述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老板去读书变厉害了”,那无疑是本末倒置。真正的成功,是让团队成员也拥有新的思维框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从我懂到我们都懂”的转变。这需要我从一个“讲师”转变为一个“教练”和“催化师”。

为了实现这一点,我采取了“项目制”和“小组制”的方式。当遇到一个复杂问题时,我会将课堂上学到的某个分析框架(比如SWOT分析的进阶版TOWS矩阵)介绍给一个专项小组,然后放手让他们去主导分析。我的角色是提供工具、资源和必要的引导,但具体的分析过程和结论产出完全由他们负责。例如,在研究是否进入一个新市场时,我组织了一个由市场、产品、销售骨干组成的小组,把长江商学院课堂上学到的“市场吸引力-竞争地位”矩阵模型教给他们,并告诉他们:“这个模型只是一个思考的架子,里面的血肉需要你们用一线的体感和扎实的数据去填充。你们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我相信你们的判断。”

当这个小组最终拿着一份逻辑严谨、论据充分的分析报告向管理层汇报时,他们获得的成就感是巨大的。他们不仅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一个新的“渔具”。这种授权和信任,远比一百句“你们要学习”的说教来得有效。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知识工作者最大的激励来自于自主权和责任感。通过这种方式,我带回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激发团队集体智慧的催化剂,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因此得到了实质性的增强。

用数据和结果说话

商业世界最终是结果导向的。再好的理论,再精彩的“转述”,如果不能带来实际业务的改善,终将沦为空谈。因此,让团队信服的终极法宝,是用数据和结果来验证新知的价值。我始终坚持,任何引入的新方法、新理念,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尽可能地量化其效果。

我提倡在团队中建立一种“实验文化”。比如,在学到“精益创业”中关于“最小可行性产品”(MVP)和“A/B测试”的理念后,我们改变了以往产品开发“追求一步到位”的模式。针对一个新的营销活动方案,我们不再是全体市场部成员凭经验争论不休,而是快速设计出两个不同版本(版本A和版本B),在小范围的用户群体中进行投放测试。一周后,我们用真实的用户点击率、转化率数据来决定哪个方案更优,以及下一步的优化方向。这种基于数据的决策方式,让争论变得没有必要,也让团队成员亲眼看到,新的工作方法是如何实实在在地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的。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改变带来的效果,我还会制作一些简单的“前后对比”表格,让成果一目了然。

衡量维度 引入新方法前(旧模式) 引入新方法后(实验模式) 效果变化
新功能决策周期 平均2周(会议争论) 3天(数据驱动) 效率提升78%
营销活动转化率 平均1.5% 平均2.8%(通过A/B测试优化) 提升86%
团队会议有效性(主观评分) 6/10分 8.5/10分(有明确工具和产出) 主观感受显著改善

当这样一份清晰的成绩单摆在面前时,任何对新方法的疑虑都会烟消云散。团队成员会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老板从长江商学院带回来的不只是“时髦的理论”,而是能帮助大家打胜仗的“真家伙”。信任,便在这一次次共同见证的成功中,牢固地建立起来。

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将在EMBA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述”给团队并让他们信服,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绝非简单的“我说你听”,而是一个集翻译、场景化、赋能和验证于一体的动态过程。回顾这段经历,我认为核心在于以下几点:

  • 放下身段,成为“翻译官”:用团队的语言和业务场景,重新诠释抽象的理论。
  • 润物无声,实现“场景化”:将新知融入日常工作流程,而非刻意地灌输。
  • 授人以渔,做到“真赋能”:相信团队,给予他们使用新工具解决问题的权力和责任。
  • 结果导向,坚持“用数据说话”:让实践成果成为新方法有效性的最佳证明。

这段旅程不仅提升了我个人的认知边界,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整个组织的学习和进化。我带回的知识,通过团队的实践和再创造,最终内化为了组织的肌肉记忆和核心能力。未来的挑战,是如何将这种学习、分享、实践、迭代的模式,固化为我们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形成一个自驱动的学习型组织。这或许是我EMBA学习之后,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的下一个课题。而我相信,这段“转述”的经历,已经为我们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