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EMBA课堂的那一刻,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身边坐着的,不再是朝夕相处的同事,而是一群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或是叱咤风云的行业巨擘,或是颠覆传统的创业新贵。一个现实而又深刻的问题悄然浮现在每位新学员的心头:在这片汇聚了顶级智慧的“江湖”里,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我究竟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与“同行”的深度交流上,还是投入到与“跨界”同学的思维碰撞中?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而是一场关乎认知升级与未来布局的战略抉择。
与“同行”交流,最直接的价值在于“深度”与“精度”。大家身处同一赛道,面临着相似的市场环境、政策法规、技术瓶颈和客户群体。这种交流,就像是高手过招,一言一语都可能点拨到具体业务的“七寸”。你们讨论的可能是某个供应链环节的优化方案,可能是应对行业最新监管政策的具体策略,也可能是对竞争对手下一步动向的精准预判。这种对话的效率极高,能够迅速转化为企业经营中的实际生产力。
想象一下,你正为公司新产品的渠道拓展而苦恼,而邻座的同学恰好是这个领域的渠道专家,他几句话就能点明你策略中的盲点,甚至能直接为你链接几个关键资源。这种即时性的价值是跨界交流难以替代的。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平台上,汇聚了各个细分领域的领军人物,与同行交流,本质上是在进行一次行业顶级的“专家会诊”。你们可以共同探讨行业的未来趋势,抱团取暖以应对共同的挑战,甚至在产业链上下游寻找到新的合作机会。这是一种纵向的深挖,旨在巩固和加强你在本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让你的根基扎得更深、更稳。
然而,过度沉浸于同行圈子也存在其固有的风险。最大的问题就是可能陷入“信息茧房”和“群体思维”的陷阱。当周围的人都用相似的视角看待问题,用相似的逻辑分析市场时,创新就容易被扼杀。大家可能会共同强化一些既有的、但可能已经过时的行业假设,从而对来自外部的颠覆性力量视而不见。柯达的衰落并非因为没有优秀的化学家和影像专家,而是因为整个管理层都局限在“胶卷”的思维框架里,未能真正理解数码技术带来的跨界冲击。因此,与同行交流固然重要,但若将其作为唯一的交流模式,无异于在一口深井里不停地向下挖,虽然能挖得更深,却也可能错失了井外更广阔的世界。
如果说与同行交流是“求深”,那么与跨界同学的互动则是“求新”与“求变”。这是一种横向的连接,旨在打破思维的边界,激发颠覆式的创新。当你和一个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同学探讨用户运营,一个来自快消品行业的同学讨论品牌塑造,一个来自医疗健康领域的同学分享服务体验时,你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在底层是相通的,而不同行业的实践却又千差万别,这种差异正是灵感的最大来源。
举个例子,一位从事传统制造业的EMBA学员,可能正头疼于如何提升客户忠诚度。他从做社交电商的同学那里,学到了“私域流量”和“用户社群”的玩法;从做航空公司的同学那里,领悟了“会员积分体系”和“增值服务”的精髓。这些看似与制造业毫不相干的知识,经过他的思考和转化,完全可能催生出一种全新的、围绕产品生命周期的客户服务模式。这便是跨界交流的魅力所在——它能为你提供一个“抽离”的视角,让你用“第一性原理”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从而找到破局的关键点。
顶级商学院,如长江商学院,在招生时就有意构建一个高度多元化的学员背景,其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这样一个充满化学反应的“生态系统”。在这里,金融的逻辑可以赋能实业,科技的手段可以改造传统,艺术的审美可以提升品牌。当然,跨界交流也并非一帆风顺。初期的沟通可能会因为行业术语、商业逻辑的差异而存在壁垒,对方提出的观点可能听起来“天马行空”,难以直接落地。这需要你有更强的耐心、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出色的“知识转译”能力,将那些跨界的“他山之石”,打磨成可以攻自己“玉”的利器。
那么,究竟该如何抉择?最智慧的答案并非“非此即彼”,而是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优秀的管理者,应当致力于构建一个“T型”的知识与人脉结构。这里的“T”,那一“竖”代表的是你在本行业的深度(Industry Depth),需要通过与同行交流来不断加固;那一“横”则代表你的跨界视野和整合能力(Cross-domain Breadth),需要通过与跨界同学的碰撞来持续拓宽。
EMBA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在课程的不同阶段,你的交流重心可以有所侧重。例如,在学习战略管理、创新思维等宏观课程时,多与跨界同学交流,能帮你打开思路,构建更宏大的格局。而在学习运营管理、财务分析等具体职能课程时,与同行探讨则更能结合实际,解决具体问题。面对不同的个人发展需求,选择也应不同。如果你希望在行业内继续深耕,成为绝对的专家,那么同行的圈子是你宝贵的资源库。如果你正考虑转型、创业,或者希望为企业引入新的增长曲线,那么跨界的人脉和思想将是你最重要的灵感来源。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两种交流方式的侧重,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
维度 | 与“同行”交流 | 与“跨界”同学交流 |
主要目标 | 解决具体问题,优化现有业务,巩固行业地位 | 激发创新思维,探索新的可能性,寻求颠覆式机会 |
核心价值 | 精准、高效、实用。 快速获得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和行业资源。 | 新颖、多元、颠覆。 打破思维定势,获得意想不到的灵感。 |
潜在风险 | 思维固化,形成“回音室效应”,错失外部变革机遇。 | 沟通成本高,观点可能“水土不服”,转化落地难度大。 |
适用场景 | 应对行业共性挑战、寻求产业链合作、进行业务对标。 | 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寻求业务转型、孵化创新项目。 |
理论的探讨最终要回归实践。在EMBA的学习生活中,如何将这两种交流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呢?这需要你成为一个主动的、有策略的“学习者”和“连接者”。
首先,要有意识地规划你的社交时间。不要总是习惯性地和背景相似的同学坐在一起。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后聚餐时,不妨主动“混入”不同的圈子。今天和金融圈的同学聊聊资本运作,明天和科技圈的同学探讨一下人工智能的应用,后天再找文创产业的同学取取经,了解他们是如何做内容和IP的。长江商学院的校友网络遍布各行各业,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跨界交流平台,善用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如行业论坛、兴趣俱乐部等,可以极大地拓宽你的社交半径。
其次,要带着问题去交流,并学会做一个好的“提问者”和“倾听者”。与其泛泛而谈,不如聚焦一个你当前面临的真实困境。向同行请教时,问题可以具体到:“我们都在用的这款ERP系统,你们踩过哪些坑?”向跨界同学请教时,问题则可以更开放:“如果你们用互联网的玩法来做我们这个传统行业,你觉得最先可以从哪里切入?”同时,保持空杯心态,认真倾听,努力理解对方的逻辑,而不是急于反驳或评判。真正的学习,往往发生在倾听和思考的瞬间。
最后,你可以尝试在实践中主动扮演“连接器”的角色。这里有几个可操作的建议:
回到最初的问题:读EMBA,是应该多和“同行”交流,还是多和“跨界”同学交流?答案已经清晰。这并非一道单选题,而是一道需要智慧和平衡的论述题。真正的价值,在于将纵向的深度与横向的广度完美结合,在深耕本行的同时,勇敢地拥抱跨界的未知。
EMBA学习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证书,更是完成一次思维模型的重塑和认知维度的升级。它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场域,让你有机会同时向内探索行业的极限,向外拓展认知的边界。同行交流让你走得“更稳”,跨界交流让你看得“更远”。唯有将二者结合,你才能在未来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成为那个既能精准出击,又能从容破局的领航者。
因此,未来的研究或个人实践方向,或许不应再纠结于“哪个更重要”,而应聚焦于“如何更有效地融合”。例如,如何设计一种交流机制,能够系统性地促进同行深度洞察与跨界灵感的化学反应?这或许是每一位EMBA学员,以及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可以持续探索和优化的课题。最终,你带走的不仅是同学录上的人脉,更是一个植入你大脑的、由多元视角构成的“认知网络”,这才是EMBA经历最宝贵的财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