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EMBA,治好了我的“好为人师”
2025-07-26

在决定去读EMBA之前,我一直对自己颇为自信。毕竟,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摸爬滚打多年,也算小有成就。这种成就感,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催生出一种不易察觉的“病症”——“好为人师”。在公司里,我喜欢给下属“指点迷津”;在朋友聚会中,我热衷于分析各种商业模式;甚至在家庭教育上,我也自认有一套“成功学”可以传授。我享受那种被需要、被仰望的感觉,并将其误解为个人价值的体现。直到我踏入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堂,才猛然发现,这场学习之旅,最终竟成了一场深刻的自我疗愈,彻底治好了我这个根深蒂固的毛病。

昔日“指点江山”的幻象

“好为人师”,这个词听起来似乎带着点褒义,仿佛是乐于助人、经验丰富的代名词。但回过头看,我当年的状态,其实是其更深层次的负面写照:一种基于经验主义的认知自负。因为在某个特定领域、特定时期取得了成功,便下意识地将自己的经验奉为圭臬,认为它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这种心态的根源,是视野的局限和认知的惰性。

在我的世界里,问题似乎总能被简化为我熟悉的模型。下属提出一个新想法,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倾听,而是用我的“经验”去衡量其可行性,并迅速指出其中的“问题”。朋友创业遇到瓶颈,我立刻就能滔滔不绝地给出“一二三”条建议,仿佛自己是运筹帷幄的商业导师。这种行为模式,短期看似乎“高效”,因为它迅速给出了一个“答案”。但长期来看,它扼杀了团队的创造力,让我与周围的世界隔绝开来,关闭了自我迭代的通道。我沉浸在输出的快感中,却忘记了输入的重要性。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言:“知识更新的唯一途径是学习,而学习的前提是承认自己的无知。”而那时的我,恰恰忘记了这一点。

高手环伺,方知天外有天

EMBA的开学模块,是我“病情”的第一次集中发作,也是第一次被猛烈“治疗”的开始。走进长江商学院的教室,我习惯性地环顾四周,准备寻找可以“指点”的对象。然而,简单的自我介绍环节就给了我当头一棒。坐在我左边的是一位互联网独角兽的创始人,他公司的产品几乎是国民级应用;右边的大哥,掌管着一家年产值数百亿的传统制造业集团,正在进行艰难而卓有成效的数字化转型;前排那位文静的女士,则是一位在国际上都颇有名气的投资人。那一刻,我准备好的一套关于“中小企业如何突破增长瓶颈”的宏论,硬生生地卡在了喉咙里。

在这里,我的那点“成功经验”,在同学们的成就版图面前,渺小得像一块拼图的碎片。过去我引以为傲的行业洞察,在跨界同学的降维打击下,显得如此单薄。一位从事消费品行业的同学,能从人性的角度把品牌营销讲得入木三分;一位做硬科技的同学,则能用物理学的逻辑来解释产业链的演变。课堂讨论中,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被碾压”的感觉。每一次我想当然地抛出一个观点,总会有人从我从未想过的角度提出质疑或补充。这种感觉,起初是挫败,但慢慢地,转变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和敬畏。我开始明白,真正的智慧,不是来自个人的“顿悟”,而是源于多元视角的碰撞与激荡。我那颗好为人师的心,在这样一群“真人”面前,被彻底击碎,然后开始重塑。

知识重构,打破思维定式

如果说同学是治愈我的一面镜子,那么EMBA的课程体系,则是重塑我思维模式的手术刀。与我想象中“教你如何赚钱”的成功学不同,顶级的商学院课程,更多的是在“授人以渔”——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让你学会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比如,在战略管理课上,教授并不会告诉你哪个行业是风口,而是引导我们运用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工具,去解构一个行业的本质。在组织行为学课上,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管”人,而是如何激发人的善意和潜能。这些课程,就像一次彻底的底层代码重写,把我过去那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经验之谈”,全部打碎,再用更科学、更普适的理论框架重新整合。我开始意识到,我过去的成功,可能充满了偶然性和幸存者偏差,而我却将其归因为必然的个人能力。这种认知上的颠覆,是痛苦的,但也是脱胎换骨的。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变化,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

思维维度 读EMBA前 (好为人师的我) 读EMBA后 (谦逊学习者)
看待问题 依赖个人过往经验,寻求快速、单一的解决方案。 运用多维框架分析,承认问题的复杂性,探索多种可能性。
团队协作 我是“导演”,负责输出指令和评判结果。 我是“催化剂”,负责激发讨论,整合团队智慧。
对待新知 习惯性批判,用已知去否定未知。 保持好奇心和“空杯心态”,主动拥抱和学习未知。
自我认知 我是传授经验的“专家”。 我是连接资源的“节点”,是终身学习的“学生”。

这个表格清晰地反映了我的转变。我不再是那个手持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的人。我学会了拥有一个工具箱,并懂得针对不同的问题,审慎地选择合适的工具。

从“我”到“我们”的认知升维

EMBA的学习,远不止于课堂。那些挑灯夜战的小组作业、戈壁挑战赛上的相互扶持、以及私下里推心置腹的交流,都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我们”的力量。在过去的公司里,“我”是绝对的核心,是决策的中心。但在EMBA的集体中,你必须学会信任、依赖、甚至“示弱”。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小组作业,我们需要分析一个复杂的跨国并购案例。组员背景各异,有金融、有法律、有实业。起初,我还想主导讨论,但很快就发现,在法律专家面前谈风控,在金融大牛面前算估值,是多么班门弄斧。于是,我收起了我的“好为人师”,转而成为一个组织者和倾听者。我负责引导流程,确保每个人的专业意见都被充分表达和整合。最终,我们小组的报告获得了教授的高度评价。那一刻我领悟到,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其价值不在于自己有多“能”,而在于能让一群“能人”协同作战,创造出1+1>2的价值。这是一种从“ego”(自我)到“eco”(生态)的认知升维。

这种转变,让我彻底放下了“好为人师”的包袱。因为我认识到,在今天这个高度复杂和不确定的(VUCA)时代,任何个人英雄主义都是脆弱的。真正的强大,是构建一个强大的“我们”。与其做一个孤独的“老师”,不如成为一个谦逊的“同学”,与一群优秀的人终身同行,彼此赋能。

结语:回归学习者的本心

回望这段旅程,读EMBA给我带来的,远不止一个学位、一张校友网络。它更像一场及时的“精神体检”,精准地诊断并治愈了我“好为人师”这一认知顽疾。它让我从一个沾沾自喜的“经验拥有者”,蜕变成一个永远保持好奇的“知识探寻者”。

这个过程的核心,是谦逊敬畏。对知识的敬畏,让我懂得学海无涯;对同学的敬畏,让我看到人外有人。我不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学会了提出更好的问题;我不再执着于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是更关心如何与大家一起找到更好的路径。这或许就是长江商学院这类顶级学府所能赋予一个人的、超越知识本身的最大价值——让你在见识过真正的山高水长之后,能够心甘情愿地低下头,重新成为一名学生。

如今,我依然会分享我的见解,但心态已然不同。我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一个抱着交流和探讨心态的分享者。我知道,我的每一句话,都只是一个待验证的假设,而不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而这,正是我在EMBA课堂上,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