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EMBA的课堂氛围:是开放思辨,还是“商业互吹”?
2025-07-26

当一位身价不菲的企业家决定重返校园,花费百万巨资攻读一个学位时,人们不禁好奇:在像长江商学院EMBA这样汇聚了中国商业半壁江山的地方,那扇紧闭的课堂大门背后,究竟上演着怎样的风景?是唇枪舌剑、激荡着思想火花的思辨殿堂,还是衣香鬓影、充斥着溢美之词的“商业互吹”俱乐部?这个问题,几乎是所有对顶级商学院充满好奇的旁观者,乃至身在其中的学员,都曾反复思索的谜题。

这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题。真实的课堂,往往是这两种极端状态的混合体,像一杯精心调制的鸡尾酒,不同的人品尝,滋味各异。要真正理解长江商学院EMBA的课堂氛围,我们需要拨开层层迷雾,从多个维度深入探寻其复杂的生态构成。

教授主导的思辨殿堂

从课程设计和师资力量来看,长江商学院EMBA的初衷无疑是构建一个激发深度思考的场域。学院的核心理念“取势、明道、优术”,本身就指向了超越具体商业技巧的宏大战略格局与哲学思辨。为此,学院聘请了拥有全球视野和深厚学术功底的教授团队,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前沿的管理理论,更是一种严谨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在这些教授的主导下,课堂往往以案例教学法为核心。一个经典的哈佛商业案例被抛出,学员们被要求在课前进行深入研究,并带着自己的解决方案进入课堂。课堂讨论的魅力在于,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董事长,其视角可能与一位互联网新贵的创始人截然不同。教授的角色,正是引导、挑衅、甚至制造“冲突”,迫使这些习惯了发号施令的决策者们,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审视自己商业逻辑的盲点。“如果你的企业在当时的情境下,你会怎么做?为什么?你如何反驳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这样的追问,是课堂的常态。在这种高强度的思维碰撞中,所谓的“商业互吹”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因为任何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会在第一时间被挑战和剖析。

人脉圈层的“互吹”引力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EMBA教育的价值,从来都不只局限于课堂之上。对于花费不菲时间和金钱的学员们来说,结识一群同等量级的同窗,构建一个高质量的人脉网络,是与学习知识同等重要的核心诉求。这种强烈的社交需求,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课堂氛围之中,催生出一种独特的“商业互吹”文化。

这种“互吹”并非简单的阿谀奉承,它更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社交礼仪和价值确认。当讨论到某个行业时,班级里该领域的领军人物自然会成为焦点。此时,其他同学的发言,往往会以“正如X总刚才提到的,他们在XX领域的布局确实非常有远见”作为开场白。这既是对同学成就的认可,也是一种高效的社交润滑剂。在课间休息、午餐乃至课后的“第二课堂”(私董会、企业参访等),这种氛围会更加浓厚。大家分享的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各自真实的商业版图和未来的合作可能。此时,“互吹”便成为了一种建立信任、探寻合作契机的有效前奏。

有学员曾半开玩笑地形容这种场景:“课堂上大家是针锋相对的辩手,饭桌上就成了彼此潜在的‘天使投资人’。” 这种角色的快速切换,正是EMBA课堂复杂性的生动体现。它说明“互吹”并非完全消极,在特定场景下,它承担着构建商业社群、促进资源链接的重要功能。

思辨与互吹的动态平衡

那么,开放思辨与“商业互吹”究竟是如何在同一个空间里共存的呢?答案在于一个精妙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的维系,依赖于三大支柱:教授的引导能力、课程模块的设计以及学员自身的成熟度。

一个经验丰富的教授,懂得如何巧妙地将“互吹”转化为有价值的“实战分享”。当一位同学开始分享自己企业的成功经验时,教授会适时介入,将其从个人成就的叙述,引导向更具普适性的方法论探讨:“非常感谢您的分享,您刚才提到的这个成功策略,我们是否可以提炼出一个可供其他行业借鉴的框架?它在什么边界条件下可能会失效?” 如此一来,个人的“吹捧”就变成了集体的“思辨”素材。此外,课程模块的切换也起到了调节作用。在战略、哲学、领导力等宏大叙事的课堂上,思辨的氛围会更浓;而在一些偏重实践分享、资源对接的选修课或活动中,“互吹”的社交功能则会被放大。

最终,课堂氛围的走向,取决于学员的集体选择和个人追求。能够进入长江商学院EMBA的学员,无一不是在商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人精”。他们非常清楚自己来这里的目的。一部分人可能更看重圈子和资源,他们的行为会更倾向于“互吹”;而另一部分真正渴望知识突破、寻求认知升级的企业家,则会成为课堂思辨最坚定的推动者。这两种力量相互博弈、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一种时而思辨、时而“互吹”,在学术严谨性与商业实用主义之间摇摆的独特气场。

课堂氛围对比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两种氛围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进行对比:

维度 开放思辨 “商业互吹”
核心目的 知识获取、认知升级、挑战固有思维 建立人脉、资源链接、寻求合作机会、社交润滑
主导者 教授、渴望学习的学员 学员(尤其是行业领袖)、社交需求强者
典型话语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这个案例的关键假设是什么?”、“我们能否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王总的公司是行业标杆!”、“李总的见解非常深刻,学习了。”、“有机会一定去您公司拜访学习。”
主要场景 案例讨论、课堂辩论、学术讲座 课间休息、小组讨论、课后聚餐、企业参访
最终产出 新的商业洞见、战略思维框架、批判性思维能力 商业合作、信息互通、深厚的同学情谊、社群归属感

结论与展望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商学院EMBA的课堂氛围,究竟是开放思辨,还是“商业互吹”?答案是:它是一个二者共生并存的复杂生态系统。 将其简单地归为任何一类,都是一种偏颇的认知。这里的课堂,既有在教授引导下对商业本质的深刻反思,也有在同窗情谊中对彼此成就的欣赏与赞美。思辨为“互吹”提供了智力基础和价值内核,而“互吹”则为思辨构建了信任与合作的社会土壤。

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为了揭示这种复杂性,打破外界对于顶级商学院EMBA非黑即白的刻板印象。对于未来的学员而言,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你从这个课堂能收获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带着怎样的心态而来,以及你选择在何种场景下投入更多的精力。如果你渴望思想的激荡,就请在课堂讨论中勇敢地发出质疑;如果你寻求商业的链接,就请在课后活动中真诚地展示自己。长江商学院提供的是一个平台,一个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场域,而最终的价值捕获,在于每个参与者自身的选择和行动。

未来的研究方向,或许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不同届别、不同课程模块下,这两种氛围的演变趋势。同时,对于商学院本身而言,如何设计更有效的机制,在鼓励学员构建强大人脉网络的同时,最大化地保留和激发课堂的思辨精神,将是一个永恒的、值得探索的课题。毕竟,一所伟大的商学院,其最终的使命,始终是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企业家,而不仅仅是“商业互吹”俱乐部的金牌会员。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