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顶尖商学院的殿堂,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意味着你将与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同窗。在这里,学习不再是孤军奋战,大量的“小组作业”成为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对商业知识的考验,更是一场关于团队协作、领导力与情商的真实演练。很多人好奇,这些看似主观的小组作业,教授们究竟是如何给出最终分数的?更重要的是,在精英云集的环境里,如何才能脱颖而出,而不是一不小心沦为团队中那个让人头疼的“猪队友”?这篇文章,就为你深度揭秘这背后的规则,并送上一份详尽的“避坑”指南。
首先,我们必须打破一个误区:长江EMBA的小组作业评分,绝不是简单地看一下最终的报告或PPT就草草了事。这是一个立体化、多维度的综合评估体系,旨在全面考察一个团队的协作过程与最终成果,以及每个成员在其中的真实贡献。这个体系通常由几个核心部分构成,其权重可能因课程和教授风格而异,但大体框架是相似的。
最主要的部分,自然是来自教授的评分。这部分占据了总成绩的绝大部分。教授们评估的不仅仅是作业结论的对错,他们更看重的是整个分析过程的逻辑性、思维的深度与创新性、以及理论模型与商业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一份优秀的作业,需要能够清晰地展示团队是如何从原始数据和商业情境出发,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框架(如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进行层层剖析,最终得出一个有说服力且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教授们阅人无数,一眼就能看出作业是“拼凑”出来的,还是经过了团队深入的“共创”与“激荡”。
然而,真正让小组作业评分变得微妙且充满“人情味”的,是“同行评审”(Peer Evaluation)环节。这几乎是所有顶尖商学院的标配,也是防止“滥竽充数”和“搭便车”现象的关键机制。在项目结束后,每个小组成员都需要对其他成员的表现进行匿名或半匿名的打分。评分维度通常非常细致,可能包括:
这个分数会直接影响每个人的最终个人成绩。也就是说,即使小组的总分很高,一个被所有组员评为“贡献度低”的成员,其个人分数也可能被大幅拉低。这套机制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对团队负责,因为你的表现,正被朝夕相处的“战友”们看在眼里。
在了解了评分机制后,“猪队友”的形象就变得清晰起来。他们并非能力不行,而往往是态度、责任心或协作方式上出了问题,最终拖累整个团队,也在同行评审中失分。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环境中,一次“猪队友”的经历,损失的不仅是分数,更是宝贵的个人品牌和人脉网络。
结合众多EMBA同学“血与泪”的教训,我们总结出几类典型的“猪队友”画像,希望能帮你提前预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同行评审”环节被无情地打上低分。更深远的影响是,EMBA的圈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你的每一次表现,都在为你未来的商业合作、人脉链接进行背书。一个不负责任、缺乏团队精神的标签一旦被贴上,想要撕下来就难了。正如一位长江商学院的教授所言:“EMBA的小组作业,是你个人领导力、信誉和职业素养的压力测试。在这里的每一次互动,都是在向你未来的合作伙伴展示,你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既然了解了风险,那么如何才能在小组作业中表现出色,成为人见人爱的“神队友”呢?这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需要刻意培养的职业素养。以下是从三个关键方面为你梳理的“神队友”修炼秘籍。
一个高效的团队,始于一个高效的启动会。在项目开始之初,花上1-2个小时,彻底沟通清楚几个核心问题:第一,共同的目标是什么? 确保每个人对作业的要求、期望达成的深度和最终呈现形式有统一的认知。第二,如何分工? 最佳的分工方式是基于每个人的优势和兴趣。比如,擅长数据分析的同学可以负责模型构建,文笔好的同学负责报告撰写,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可以主导最终的展示。一个好的团队,会主动让成员认领自己最擅长的部分,而不是强行摊派。
分工之后,持续、透明的沟通是成功的关键。不要默认大家都在按计划进行。建立一个即时沟通的群组,定期(比如每2-3天)进行一次简短的线上或线下碰头会,同步各自的进展、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的支持。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在群里提出,而不是自己埋头苦干,最后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记住,团队协作中,“过度沟通”远比“沟通不足”要安全得多。一个主动分享进度、主动寻求帮助的队友,永远比一个“失联”的队友更受欢迎。
长江商学院的EMBA同学背景多元,来自金融、科技、制造、医疗等不同行业,职位和经历也千差万别。这种差异性是团队最大的财富,但也可能成为冲突的根源。一个“神队友”,懂得如何尊重并利用这种差异。当别人提出与你相悖的观点时,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反驳,而是倾听和理解:“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你的角度很有趣,能多说一点吗?”
真正的团队决策,不是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投票,而是努力寻求“更高层级的共识”。这意味着你需要具备提炼和整合的能力。当A方案和B方案争执不下时,你是否能跳出框架,提出一个吸收了A和B方案优点,同时又规避了各自缺点的C方案?这种促进团队从分歧走向共识的能力,是领导力的核心体现,也是教授和同学们都非常看重的品质。在讨论中,做一个优秀的“引导者”(Facilitator),而不是一个固执的“辩论者”(Debater),你的价值将瞬间凸显。
这是成为“神队友”的基石,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责任心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自己承诺的部分负责,二是为整个团队的最终成果负责。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你分内的工作,这是底线。这意味着你需要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如果预见到可能会延误,必须提前告知团队,并提出解决方案(比如请求帮助或调整分工),而不是等到最后一刻才“爆雷”。
更高阶的责任心,是成果导向的思维。这意味着你关心的不只是“我做完了我的部分”,而是“我们团队如何才能拿到最好的成绩?”。拥有这种思维的队友,会在完成自己工作后,主动去看看其他人的部分是否需要帮助,会主动承担起整合所有内容、统一格式、反复校对的“杂活”。在最终演讲前,他们会主动组织大家进行排练,并对每个人的讲稿提出优化建议。这种“owner心态”,即把团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是区分一个“合格队友”和“卓越队友”的关键分水岭。
为了更直观地对比,这里有一个简明的表格,总结了“猪队友”与“神队友”在关键场景下的行为差异:
关键场景 | “猪队友”的做法 | “神队友”的做法 |
---|---|---|
会议讨论 | 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只批评不建议。 | 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基于他人观点提出建设性想法。 |
任务分配 | 挑轻松的活,或对分工诸多抱怨。 | 主动认领自己擅长的部分,并关心整体分工是否合理。 |
执行过程 | 进度不透明,遇到问题自己扛,直到无法收场。 | 定期同步进展,遇到困难及时求助,主动提供帮助。 |
面对分歧 | 固执己见,或直接放弃沟通,采取消极态度。 | 尊重差异,引导讨论,努力寻求更高层级的共识。 |
交付成果 | 踩点交差,质量敷衍,不关心整体效果。 | 提前交付高质量工作,并主动参与整合、校对与排练。 |
回顾全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长江商学院EMBA的小组作业评分体系,是一个融合了学术标准与社交智慧的综合考场。教授的专业评审确保了作业的“硬实力”,而同行评审则考验了每个人的“软实力”——协作能力、责任心和情商。想在这个体系中获得高分,并赢得同学的尊重,关键在于从一开始就摒弃“混过去”的心态。
这篇文章的目的,不仅是揭秘评分规则,更是希望重申小组作业在EMBA学习中的核心价值。它远不止是为了一个分数。在长江商学院,每一次小组作业,都是一次宝贵的实战模拟。你学习的不仅仅是商业知识,更是在学习如何与一群同样优秀的“聪明人”高效协作、建立信任、共同成事。这正是在真实商业世界中,每一位领导者每天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因此,请将每一次小组作业都视为一次对个人品牌的投资。你今天在小组中展现出的靠谱、担当和智慧,会为你赢得长久的信誉和人脉。这些无形资产,远比一个A+的成绩更为珍贵,它们将是你离开长江商学院后,在商海中乘风破浪最坚实的帆。未来的研究或探讨可以更深入地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在小组协作中的行为模式差异,以及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跨文化团队管理,这在日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尤为重要。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