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和中欧商学院的校友,在“慈善捐款”上谁更大方?
2025-07-26

在中国商界,有两所院校的名字总是如雷贯耳,它们不仅是培养顶尖商业领袖的摇篮,其校友群体的一举一动也常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便是长江商学院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当这些掌握着巨大财富和社会资源的精英校友们将目光投向慈善事业时,一个有趣的问题便浮出水面:长江商学院和中欧商学院的校友,在“慈善捐款”这件事上,究竟谁更大方?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两所顶级商学院的内在文化、价值观乃至校友生态的深层差异。与其说这是一场捐款数额的竞赛,不如说是一次对中国新生代企业家慈善理念与实践方式的深度剖析。

学院基因:慈善理念的源头

要理解两校校友在慈善行为上的差异,首先需要追溯到各自学院的“出厂设置”——即其创办理念与核心价值观。这如同两棵大树的根系,决定了它们将以何种姿态向社会输送养分。

长江商学院:人文精神与社会担当

长江商学院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基因。其创办院长项兵教授提出的“取势、明道、优术”理念中,“明道”被放在了核心位置,强调企业家不仅要精通商业技巧,更要理解商业伦理与社会道义。这种理念深刻地影响了长江的课程设置和文化建设。长江商学院是全球第一家将人文课程系统地引入商学教育的学院,哲学、历史、宗教等课程的设置,旨在提升企业家的精神格局和人文情怀。

更具标志性的是,长江商学院将公益实践作为EMBA等项目的必修环节,要求学员必须完成一定时长的公益服务才能毕业。这一“硬性规定”无疑将慈善从一种个人选择,升华为一种群体共识和制度化的责任。因此,对于长江校友而言,做慈善不仅仅是财富再分配,更是一种自我修行和对“贵族精神”(这里的“贵族”指精神上的高贵和责任感)的践行。这种源自学院顶层设计的慈善文化,使得长江校友的慈善行为带有一种理想主义和使命驱动的色彩。

中欧商学院:全球视野与企业责任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作为中国政府与欧洲联盟联合创办的机构,其基因中烙印着“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特点。它的教学体系更偏向于国际主流商学院的模式,强调专业化、国际化和战略思维。在慈善领域,中欧校友的理念更多地与国际上流行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和“环境、社会及管治”(ESG)等概念接轨。

在中欧的语境下,慈善往往被看作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是一种能够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共赢的“可持续发展”行为。校友们更倾向于用商业的逻辑和工具来运作慈善项目,强调效率、透明度和可量化的影响力。他们可能会设立专业的家族基金会,或者将慈善项目与企业主营业务相结合,形成一种“商业向善”的闭环。因此,中欧校友的慈善行为,往往表现出更强的专业性和务实性,他们眼中的“大方”,不仅是捐出多少钱,更是如何用好这笔钱,创造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行动路径:组织化与个体化

理念的差异,直接导致了行动路径的不同。在如何组织和实施慈善捐赠上,两校校友也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一个是“抱团取暖”的集体行动,另一个是“星光璀璨”的个体闪耀。

集体行动的“长江力量”

得益于学院强烈的社群文化和制度化的公益要求,长江校友在慈善行动上表现出惊人的组织力和集体性。长江商学院校友会及旗下的公益委员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重大自然灾害或社会公共事件发生时,我们常常能看到长江校友会发起的集体募捐倡议,校友们一呼百应,迅速集结起庞大的资金和物资。这种集体行动不仅放大了单一个体的捐赠效果,更形成了一种名为“长江”的公益品牌。

这种集体主义的慈善模式有几个显著特点:

  • 响应迅速: 依托紧密的校友网络,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合力。
  • 规模效应: 汇集众多校友的资源,能够承接大型公益项目。
  • 品牌背书: 以“长江校友”的名义进行捐赠,为慈善行为提供了信誉保障,也强化了校友的身份认同感。

可以说,长江校友的“大方”,很多时候是以一个强大集体的面貌呈现出来的,这种“聚是一团火”的力量,在特定情境下显得尤为震撼。

精英个体的“涟漪效应”

相比之下,中欧校友的慈善行为则更具个体化和精英化的特征。虽然中欧校友会同样活跃,但在慈善领域,更多的是看到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校友企业家,以个人或其企业的名义,独立开展大规模、高影响力的慈善活动。他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几颗星,以自身的行动引领着一股风潮。

这些精英个体往往将慈善事业作为自己人生和事业的延伸。他们投入巨大的个人财富,建立起架构完善、运作专业的个人基金会,深度介入教育、医疗、扶贫等领域。他们的慈善行为更像是一种“涟漪效应”,通过自身的标杆作用,影响和激励身边的企业家朋友、合作伙伴乃至整个行业。这种模式强调的是个体的远见、决心和领导力,其“大方”体现在捐赠的绝对金额和项目的长期性、战略性上。

标杆人物:慈善风格的缩影

分析知名校友的慈善实践,是观察两所商学院慈善文化最直观的方式。他们不仅是捐赠者,更是各自学院慈善理念的“代言人”。

代表性校友慈善实践对比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直观对比几位来自两所学院的知名校友的慈善风格:

校友 所属商学院 慈善代表作 慈善特点
牛根生 长江商学院 捐出全部个人股份成立“老牛基金会”,推动环保与教育。 彻底的奉献精神,将个人财富与慈善事业完全绑定,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和示范效应。
刘强东 中欧商学院 向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巨款,并以京东集团名义开展“京东公益”,如“跑步鸡”等产业扶贫项目。 战略性与实用性结合,慈善行为与个人经历、企业战略紧密相关,注重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商业模式创新。
冯仑 长江商学院 参与创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推动企业家群体参与环保。 平台化与社群化,热衷于搭建平台,凝聚企业家群体力量,共同解决社会问题,体现了长江的集体行动风格。
郭广昌 中欧商学院 通过复星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抗疫援助、乡村医生等项目。 全球化与专业化,其慈善布局与复星集团的全球化战略同步,项目运作高度专业,体现了中欧的国际视野。

通过这个简单的对比不难发现,长江校友的慈善行为更侧重于精神感召和社群动员,而中欧校友则更强调战略布局和专业运作。这并非优劣之分,而是两种不同路径的殊途同归。

结语:超越数字的“大方”之辩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商学院和中欧商学院的校友,在‘慈善捐款’上谁更大方?”。经过一番探讨,答案已经清晰:这是一个无法,也不必用单一金额来衡量的伪命题。“大方”的内涵,远比数字要丰富得多。

长江商学院的校友们,其“大方”体现在一种由人文精神驱动的、有组织、有温度的集体担当。他们的慈善行为,是学院价值观的延伸,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集体宣誓。而中欧商学院的校友们,其“大方”则展现在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战略性、专业化的个体引领。他们的慈善实践,是商业智慧的社会化应用,是一种对可持续价值的理性追求。

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中国顶级企业家群体在慈善领域两种不同但同样宝贵的探索:

  • 长江模式: 以人文关怀为内核,通过社群力量,推动“公益文化”的普及。
  • 中欧模式: 以商业逻辑为工具,通过精英引领,探索“公益事业”的效能。

这两股力量,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图景。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财富观的成熟和公民意识的觉醒。因此,与其争论谁更“大方”,不如去欣赏和研究这两种模式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未来的研究方向,或许可以更深入地探讨这两种模式对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社会创新以及普通民众慈善观念的具体影响。毕竟,这并非一场零和博弈,而是一场关于财富、责任与社会进步的“双向奔赴”。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