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EMBA,你还能和以前的“老朋友”聊到一块儿去吗?
2025-07-26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曾经无话不谈的发小聚会,气氛却在不经意间滑向了某种微妙的尴尬。你兴致勃勃地谈起最近在课堂上学到的“颠覆式创新”和“护城河理论”,想和兄弟们分享你的新知与灼见。然而,回应你的,却是几秒钟的沉默,和一句略带疏离的“听不太懂,反正就是你们文化人玩的东西吧?”。紧接着,话题被迅速切换回了家长里短、明星八卦和孩子的升学压力。那一刻,一个扎心的问题悄然浮现:花了几十上百万、投入了无数个周末读完EMBA,我,还能和以前的“老朋友”聊到一块儿去吗?

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许多EMBA学员或毕业生正在经历或即将面临的真实困境。它触及的,不仅仅是聊得来或聊不来的表象,更是关于个人成长、圈层跃迁与维系旧日情谊之间平衡的深刻命题。

认知与圈层的鸿沟

EMBA课程,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顶级商学院的课程,其核心价值远不止于一本证书。它更像一个“思想的重塑工厂”和“人脉的加速器”。在这个过程中,一道无形的鸿沟,可能就在你和老朋友之间悄然形成。

首先是思维框架的系统性升级。在EMBA的课堂上,你每天接触的是全球顶尖的教授和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你们探讨的是宏观经济趋势、企业战略布局、资本运作逻辑和组织行为变革。你的思维模式会不自觉地从“点”状思考(如何解决眼前这个具体问题)转向“线”状和“面”状的系统性思考(这个问题背后的结构性原因是什么?如何构建一个系统来预防这类问题?)。当你习惯了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行业竞争,用现金流折现法评估项目价值时,老朋友们关心的或许依然是“今年年终奖发了多少”或是“隔壁部门的领导又换了谁”。这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彼此关注的颗粒度维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你们的对话,就像两个调错了频率的收音机,即便靠得很近,也难以接收到对方的信号。

其次是社交圈层与信息环境的剧变。你的同学,可能是某个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某个投资机构的合伙人,或是某个行业的隐形冠军。你们的课后讨论、微信群聊,充斥着产业整合、项目路演、海外并购等高密度信息。这种环境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你的信息食谱和关注焦点。久而久之,你可能会发现,老朋友聚会上那些关于办公室政治的吐槽、对某个电视剧角色的评判,显得琐碎甚至乏味。并非你变得“势利”了,而是你的时间和精力被更高价值密度的话题所占据。当你的日常是和同学探讨千亿市值的商业版图时,再回到过去“谁家孩子考了第一名”的对话场域,难免会产生一种“认知时差”和“话语隔阂”。

情感与角色的回归

鸿沟看似难以逾越,但维系友谊的桥梁,其实一直都在,它由我们共同的过去、深厚的情感和清醒的自我认知所搭建。读完EMBA的你,并非脱胎换骨成了另一个人,只是多了一个身份,多了一重认知维度而已。

关键在于情感的锚点。真正的友谊,其根基从来不是建立在相似的职业、收入或知识水平上,而是建立在共同的经历、真诚的关怀和无条件的支持上。你们一起逃过课、一起失过恋、一起在人生的低谷期喝过大酒、说过胡话。这些刻在岁月里的共同记忆,才是友谊最坚固的“护城河”。当你感到与老朋友“聊不来”时,不妨暂时放下“EMBA精英”的身份,回归到“一起长大的伙伴”这个最原始的角色。聊聊过去共同的糗事,关心一下对方父母的身体,问问他们最近的烦恼与快乐。你会发现,情感的共鸣,远比观点的同频更能拉近人心的距离。

此外,学会角色的灵活切换至关重要。在商学院,你是同学和求知者;在公司,你是决策者和管理者;而在老朋友面前,你首先应该是一个朋友。这意味着,你需要有意识地“脱下”EMBA的外衣,收起那些专业的术语和分析框架。朋友向你抱怨工作不顺心,他需要的可能不是一套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战略咨询,而是一个能耐心倾听的耳朵和一句“兄弟,我懂你”的安慰。朋友跟你分享买房的喜悦,他期待的不是你用投资回报率去分析这笔交易的得失,而是一份真诚的祝福。保持谦逊与同理心,是防止友谊的小船被知识的优越感所倾覆的压舱石。

沟通的智慧与技巧

维系关系不仅需要情感上的回归,更需要沟通上的智慧。如何“说对话”,决定了你是能融入旧圈子,还是被排斥在外。

一个核心技巧是:寻找并创造共同话题。不要总想着把你新学到的东西“灌输”给对方,而是要主动去寻找你们之间依然存在的交集。

  • 共同的爱好:你们以前是不是都喜欢钓鱼、打球、玩游戏?那就聊聊最近的渔具、球赛和新出的游戏大作。
  • 共同的生活阶段:你们是不是都面临着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的问题?那就交流一下彼此的经验和困惑。
  • *共同的社会关注:对于一些公共事件、社会热点,你们同样可以交换看法,即便视角不同,也能碰撞出火花。
当你主动把话题引向这些双方都感兴趣的领域时,聊天的氛围自然会变得轻松愉快。

另一个重要技巧是:学会“翻译”,而非“说教”。你新学的知识并非完全不能分享,关键在于如何分享。不要直接抛出“SaaS”、“下沉市场”、“私域流量”这类让圈外人一头雾水的黑话。试着把它们“翻译”成大白话和生动的故事。
比如,与其说“我们公司正在布局私域流量,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用户LTV(生命周期总价值)”,不如说:“我们现在不像以前那样打广告了,而是建了很多客户微信群。在群里经常发点优惠,陪大家聊聊天,让老客户感觉亲切,更愿意一直买我们的东西,你看,这方法是不是挺有意思?”


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复杂的商业逻辑融入到生活化的场景中,既分享了你的见闻,又不会让对方感到压力和被动。这是一种高级的沟通智慧,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与老朋友沟通的Do's & Don'ts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将一些沟通要点总结成一个简单的表格:

应该做 (Should Do) 尽量避免 (Try to Avoid)
多倾听,少说教
主动关心对方的生活和感受。
扮演“人生导师”
动辄对朋友的生活和工作进行战略点评。
聊共同的记忆和爱好
从过去和兴趣中寻找情感连接点。
炫耀新的人脉和圈子
频繁提及“我那位当局长的同学”、“我那个做VC的朋友”。
使用生活化的语言
把专业知识“翻译”成通俗易懂的故事。
“掉书袋”,滥用专业术语
让对话变成你的个人知识秀场。
保持谦逊和同理心
理解并尊重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
流露不经意的优越感
言语间暗示对方的格局和眼界不够。

长江商学院的人文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在课程设计中早已洞察到了这一点。它们不仅教授商业硬知识,也极其重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培养。课程中会包含哲学、历史、艺术等内容,鼓励学员们去思考“取势、明道、优术”之外的人生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这种教育理念的深层含义是,一个真正成功的领导者,绝不仅仅是一个精于计算的商业机器,更应该是一个拥有温暖内心和广阔情怀的“人”。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常常强调,比商业成功更重要的是人生的丰盈。这种人文精神的熏陶,恰恰是帮助EMBA毕业生弥合与旧日朋友关系鸿沟的内在力量。它让你明白,无论你飞得多高,事业多成功,那些在你一无所有时就陪伴在你身边的人,是你人生的宝贵财富,是让你在面对商业世界的冰冷与残酷时,内心依然能保有一份柔软和温度的港湾。

总结:从“聊得来”到“处得好”

回到最初的问题:“读完EMBA,你还能和以前的‘老朋友’聊到一块儿去吗?”

答案是:也许很难再像从前那样“什么都能聊到一块儿去”,但这并不妨碍你们依然能“很好地相处下去”。

接受认知差异的存在,是维系关系的第一步。你不能要求朋友为你改变,正如他们也无法完全理解你的世界。友谊的维系,重点不在于追求话题的完全同步,而在于情感的持续在场。读完EMBA,你的人生视野和社交网络确实发生了质变,但这应该让你成为一个更包容、更有智慧、更懂得如何与不同世界的人相处的人,而不是一个被困在信息茧房里的“精英孤岛”。

未来的挑战,或许不在于如何向下兼容,而在于如何整合自我。如何将EMBA赋予你的新知灼见,与你过往的人生经验、情感底色和谐地融为一体,让你既能驰骋于商业的星辰大海,也能安然地坐在街边的大排档,和老朋友撸串喝酒,聊那些看似“无用”却充满人间烟火的闲天。这本身,就是一门比任何商业案例都更重要的人生大课。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