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城市的霓虹取代了白日的喧嚣,在一间格调高雅的餐厅包房里,一群看似久别重逢却又默契十足的人围坐在一起。他们衣着得体,谈笑风生,话题从宏观经济趋势无缝切换到某个行业的最新动态。这些人,便是中国商业圈层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长江商学院EMBA的学员们。在这样的场合,觥筹交错间,一个有趣的问题常常浮现在观察者的脑海中:这样一场顶级的商业精英聚会,平均会消耗掉多少瓶被誉为“液体黄金”的茅台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的是一个圈层的文化、社交规则与价值认同。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学题,而是一道关乎人情、面子、实力与情感的综合题。
要探讨消耗量,首先必须理解茅台在长江商学院EMBA这类聚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早已超越了普通酒精饮品的范畴,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交硬通货”和文化符号。
在中国的商业文化中,酒桌是重要的社交场,而茅台,尤其是飞天茅台,凭借其稀缺性、高昂的价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稳坐商务宴请的头把交椅。对于长江商学院的EMBA学员而言,他们本身就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和决策者,财富和地位是他们共有的标签。在他们的聚会中,选择茅台并非是单纯的炫耀,更多的是一种圈层内的默契和自我认同。它代表着对同窗的尊重,对场合的重视,以及对彼此共同身份的一种确认。可以说,开启一瓶茅台,就如同说出了一句彼此都懂的“开场白”,瞬间拉近了距离,为后续的深度交流铺平了道路。
此外,茅台的价值还在于其“越陈越香”的金融属性。对于这群深谙投资之道的精英来说,存酒、品酒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投资行为。聚会上出现的,可能不仅仅是普通的飞天茅台,更有可能是某个同学珍藏多年的“年份茅台”。这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与价值的分享。因此,茅台在这里的角色是多重的:它是润滑剂,是催化剂,更是身份和情感的粘合剂。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去估算它的消耗量。
具体到一场聚会消耗多少瓶茅台,这绝非一个固定数值。它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如同一个多变量函数,最终的答案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
首先,最直观的因素便是聚会的规模和性质。一场十几人的小组私密晚宴,与一场四五十人甚至上百人的班级大聚会或年度校友会,其消耗量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小组聚会可能更侧重于深度交流,氛围相对轻松,消耗量可能在个位数到十位数之间。而大型的班级聚会,气氛热烈,祝酒环节繁多,消耗量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聚会的性质同样关键。是一次普通的学期末小聚,还是一位同学公司上市的庆功宴?是为了欢迎某位行业大咖教授的到访,还是年终的辞旧迎新?庆功、欢迎、告别等带有强烈仪式感的场合,往往意味着“不醉不归”的热烈氛围。在这些场合,作为东道主的同学往往会豪气干云地表示“茅台管够”,这不仅仅是慷慨,更是一种实力和情谊的展现。这种情况下,消耗量冲向三五十瓶甚至更多,也并非罕见。
在中国的人情社会中,“谁买单”以及“如何买单”是一门艺术,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圈层中尤其如此。聚会通常不是AA制,而是由一位或几位同学作为“东道主”来安排。这位东道主的行事风格、经济实力以及本次做东的由头,直接决定了酒水的规格和数量。
如果东道主是班级里德高望重的“老大哥”或是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明星同学”,为了彰显“面子”和对同学的情谊,他们往往会在酒水上不计成本。预定的茅台数量只会多不会少,除了现场饮用,甚至还会准备一些作为伴手礼。此外,EMBA同学间也有一种不成文的“轮流坐庄”文化。这次你请,下次我安排,在一种良性的“攀比”中,大家既维系了感情,也展示了各自的实力,而茅台的数量,便成了这种“实力展示”中最直观的度量衡之一。
尽管精确数字难以获得,但我们可以基于一些普遍的观察和合理的假设,建立一个粗略的估算模型。这能帮助我们更具体地理解这个数字的构成。
让我们来做一道应用题。假设一个标准的长江商学院EMBA班级聚会,出席人数为40人。我们可以设定以下几个变量: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初步计算:
基础消耗 = 饮酒人数 × 人均饮酒量 = 28人 × 0.7瓶/人 ≈ 19.6瓶
考虑到公共消耗和备用量,我们再增加30%作为浮动空间:19.6 × (1 + 30%) ≈ 25.5瓶。
因此,对于一场40人规模的标准班级聚会,一个相对合理的估算范围是20至30瓶。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不同情境下的差异,我们可以参考下表:
聚会类型 | 参与人数 | 饮酒者比例(估) | 人均饮酒量(估) | 基础消耗(瓶) | 额外/备用(瓶) | 预估总消耗 (瓶) |
小组私密晚宴 | 10人 | 80% | 0.7瓶 | ~6 | 2-4 | 8 - 10 |
标准班级聚会 | 40人 | 70% | 0.7瓶 | ~20 | 5-10 | 25 - 30 |
重大庆功/年会 | 60人 | 75% | 1.0+瓶 | ~45 | 15-20 | 60+ |
注意:此表仅为基于普遍认知和假设的估算模型,实际情况可能因单场聚会的具体氛围、参与者构成等因素有较大出入。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一场长江商学院EMBA的班级聚会,平均会消耗多少瓶茅台?”
经过层层剖析,我们发现,寻求一个精确的“平均数”或许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这个问题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那个具体的数字,而在于它引导我们深入探究了中国顶级商学院社交文化的一个切面。这个数字,是商业实力、人脉网络、社交礼仪和情感链接的综合体现。
总结而言,一场中等规模(30-50人)的长江商学院EMBA班级聚会,消耗20到40瓶茅台是一个相对常见的区间。但这背后,是茅台作为文化符号的强大作用力,是“东道主”文化下的慷慨与体面,也是精英圈层内部维系情感、交换信息、巩固“关系”的独特方式。每一瓶开启的茅台,都可能催生一次新的商业合作,加深一段宝贵的同窗情谊,或是构筑起一张更坚实的社会资本网络。
未来,随着新一代企业家的成长和社交文化的多样化,这种以茅台为核心的聚会文化是否会发生演变?也许会有更多元、更健康、更具个性的社交方式出现。然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茅台在中国商务文化中的符号地位不发生根本性动摇,那么在长江商学院EMBA的聚会厅里,那一声声清脆的开瓶声,仍将是这个时代商业精英们奏响的,最熟悉的交响乐章之一。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