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商学院的殿堂之前,我曾以为即将开启的是一场关于商业模式、资本运作与宏观战略的头脑风暴。我期待着从那些已经在中国商业版图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同学们身上,学到点石成金的秘诀。然而,两年光阴荏苒,当我回望这段旅程,发现沉淀在心底、对我影响至深的,并非某个精妙的财务模型或颠覆性的商业计划,而是在无数次推心置腹的交流中,从那些身价亿万的同学身上学到的、关乎人性的最重要一课:如何清醒地、主动地“管理你的贪婪”。
这堂课不曾在任何一间教室里正式开讲,它的“教授”们是我身边那些在商海中几度沉浮的企业家同学。它的“教材”,是他们用真金白银、不眠之夜甚至惨痛失败换来的真实故事。它让我明白,对于一个追求卓越的领导者而言,驾驭资本、洞察市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能否驾驭自己内心的欲望,才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能抵达何种高度的终极命题。
在当今这个推崇“无限游戏”和“指数级增长”的时代,“停下来”似乎成了一种原罪。我们被各种成功学叙事包裹,仿佛不把企业做到行业第一、不把估值推向新高,就是一种失败。然而,我在长江商学院的一位同学,我们暂且称他为“李兄”,用他的亲身经历,给我上了关于“知止”的第一课。
李兄曾创办一家在细分领域极具潜力的科技公司。在资本最疯狂的那几年,他的公司是无数顶级VC追逐的对象,估值一路水涨船高。所有人都认为,他应该继续融资、扩张,奔着敲钟上市的目标一路狂奔。然而,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他却把公司卖给了行业内的一家巨头,价格虽然不菲,但远未到大家预期的“巅峰”。饭局上,有人惋惜,有人不解。李兄却只是淡然一笑,他说:“我创业的初心,是想证明自己的一个技术构想,并获得财务自由。那个数字,我心里有数。现在,目标达到了,而再往前走,公司将卷入我无法掌控的资本漩涡,我可能会为了财报上的数字,去做很多违背初心的事情。我不想被人性的贪婪‘绑架’,所以选择在自己最清醒、最舒服的时候,按下暂停键。”
他的这番话,如同一记警钟。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和自身的欲望推动着,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不断追求更高的销售额、更大的市场份额、更炫目的头衔。但很少有人会静下来问问自己:“我的‘止境’在哪里?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研究也表明,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幸福感并不会随之线性增长。李兄的“知止”,并非不思进取,而是一种深刻的自省和智慧。他主动为自己的欲望设定了一个边界,从而获得了比无尽追逐更大的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
“雄心是驱动世界进步的引擎,而贪婪则是让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的元凶。”这是另一位做实业的同学张姐,在一次小组讨论中分享的观点。她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有雄心,但必须时刻警惕雄心异化为贪婪。
张姐的企业是一家传统的制造工厂,在行业普遍追求“短平快”、甚至不惜牺牲品质来压缩成本的大环境下,她却反其道而行之。她将大量的利润投入到引进德国的先进设备和培养高级技工上,这在短期内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利润率,甚至让她错失了好几个“赚快钱”的机会。很多人都说她傻,不懂得资本运作。她却说:“我的雄心,是打造一个能流传下去的、代表中国制造高品质的品牌,而不是一个只会在财报上跳动的数字。贪婪会让我去偷工减料,去压榨员工,去透支未来;而雄心,则让我愿意为更长远的目标,忍受当下的阵痛。”
这两者的区别在哪里?通过和同学们的深入探讨,我总结出了一个简单的分辨标准:
沃伦·巴菲特曾说:“建立声誉需要20年,而毁掉它只需要5分钟。”那些因为贪婪而倒下的商业帝国,无一不是在某个节点,为了短期利益而放弃了长期主义的原则。张姐的故事让我明白,管理贪婪,就是要时常审视自己的动机,确保自己始终行驶在“创造价值”的轨道上,而非“攫取利益”的歧途上。
仅仅依靠个人意志力去对抗贪婪,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性中对更多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尤其当你身处一个充满诱惑和压力的环境中。真正高明的领导者,都懂得为自己建立一套“防火墙”系统,用机制来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贪婪。
在长江商学院的课程和私下交流中,我观察到成功的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构建了以下几种“防火墙”: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套系统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两种不同的决策思维模式:
维度 | 被贪婪驱动的决策 | 被“防火墙”管理的决策 |
时间视角 | 关注当下、本季度、本年度的收益最大化。 | 关注3年、5年甚至10年后的长期价值。 |
利益相关方 | 股东/个人利益至上,其他方(员工、客户、社会)皆为工具。 | 寻求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共赢,相信利他即是最好的利己。 |
风险偏好 | 高风险、高杠杆,追求“一把赢所有”。 | 控制风险,确保企业在任何极端情况下都能生存。 |
决策依据 | 直觉、市场情绪、短期数据。 | 原则、价值观、长期战略、诤友意见。 |
这或许是关于“管理贪婪”这堂课的最高阶篇章。当你学会了知止,分清了雄心与贪婪,并建立了防火墙系统之后,你会发现,人生的终极目标并非财富的无限积累。财富只是工具,而非目的。那么,目的是什么?
在长江商学院的同学圈里,我看到了丰富多彩的答案。一位早已实现财务自由的学长,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环保公益事业中,他调侃自己是在做“第二次创业”,这次不为盈利,只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另一位同学,在公司走上正轨后,转身成为了一名天使投资人,但他投资的唯一标准,不是项目有多大的回报潜力,而是创始人的品行以及项目是否能解决某个真实的社会问题。他享受的,是陪伴年轻人成长、用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去“赋能”他人的过程。
这些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管理贪婪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我们从对物质的无尽欲望中解放出来,去追寻更高层次的生命意义。这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谋而合。当生理和安全需求(对应财务自由)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自然地向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迈进。那些能够主动管理自己贪婪的人,实际上是更快地走完了这个过程,他们没有在财富的泥潭里打转,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是创造、是奉献、是传承、是爱。
回首在长江商学院的求学之路,这堂关于“管理贪婪”的无形课程,是我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它并非一套冰冷的理论,而是由一群鲜活的、在商场上真刀真枪拼杀过的企业家们,用他们的智慧、远见甚至伤疤,共同为我谱写的“人生操作手册”。
我学到了,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满足地扩张,而是在喧嚣中拥有“知止”的定力;真正的成功,不是将雄心变为吞噬一切的贪婪,而是在创造价值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真正的智慧,不是依赖超人的意志,而是为自己构建一套理性的“防火墙”系统;而人生的终极幸福,则是在超越了对财富的执念后,找到并投身于能让你热泪盈眶的、更大的意义。这堂课的重要性,远超过任何商业技巧,因为它关乎的,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时代的品格与走向。
对于每一位走在奋斗路上的我们而言,或许都应该时常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内心的“贪婪之兽”,是被缰绳牢牢掌控,还是正在失控的边缘?我的“防火墙”系统,是否坚固?在财富的数字之外,我的人生,又在追寻着怎样的星辰大海?对这些问题的持续反思与探索,或许才是我们通往真正富足与自由的必经之路。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