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请看下面为您精心撰写的文章:
创业这条路,就像一场漫长的婚姻,充满了激情、挑战,也离不开彼此的信任和扶持。当你的“另一半”——创业伙伴,突然提出要去读EMBA时,你的心里或许会咯噔一下。那感觉,复杂又微妙,既为他追求上进感到高兴,又隐隐升起一丝不安。尤其是当“他会不会‘学野了心’?”这个念头冒出来时,原本坚固的信任似乎也开始出现一丝裂痕。这不仅仅是对伙伴的担忧,更是对公司未来、对彼此关系的深度拷问。面对这种局面,逃避和猜忌是最糟糕的选择,而如何进行一场高质量的沟通,则成了维系合作关系、乃至决定公司命运的关键一步。
“学野了心”这四个字,像一根刺,扎在你的心头。但我们必须冷静下来,拨开情绪的迷雾,看清这根刺到底是什么。它很少是单一的情绪,而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你的担忧,可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创业过程中那些真实存在的脆弱性。
首先,你担心的可能是资源的重新分配。一个EMBA项目,尤其是顶尖商学院的项目,意味着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在初创公司资源本就紧张的情况下,伙伴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是否会影响他对公司业务的投入?公司是否要为他的学费买单?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你害怕的,是公司的发展节奏因为他的“个人提升”而被拖慢,是本该投入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的资金,流向了看起来“务虚”的课堂。
其次,更深层次的恐惧,源于对“圈子”和“眼界”变化的不可控。EMBA课程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和成功人士。你的伙伴将在那里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更诱人的机会、更强大的资本。你担心他听多了“风口”和“独角兽”的故事,会反过来看我们现在苦心经营的事业,觉得“格局小了”;担心他结识了新的、看起来更“牛”的潜在伙伴,动了“单飞”或者“换船”的念头。这种恐惧,本质上是对现有合作关系稳定性的不自信,害怕自己和公司成为他向上攀登的“垫脚石”,而非终点站。
在我们沉浸于自己的担忧时,不妨先按下暂停键,尝试站到伙伴的角度,去理解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初衷。一个人愿意投入百万级的学费和数年的周末时光去读书,绝不仅仅是为了“学野了心”这么简单。
对于许多走到一定阶段的创业者来说,他们面临着实实在在的能力瓶颈和知识焦虑。创业初期,大家凭着一腔热血和某个领域的专业技能往前冲。但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从“做事”到“管人”,从“管人”到“定战略”,需要的能力模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财务、法务、资本运作、组织行为学、宏观经济分析……这些都是野蛮生长中难以系统学习的。他想去读EMBA,很可能是感受到了自身知识体系的短板,希望通过系统性的学习,为公司的下一阶段发展储备弹药。这是一种对公司负责任的表现,而非逃离。
此外,高端的商业网络对初创公司而言,是极其宝贵的无形资产。我们不能狭隘地将EMBA的“圈子”视为威胁。事实上,一个高质量的校友网络,比如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大量成功企业家和投资人的平台,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你的伙伴可能想通过这个平台,为公司链接到潜在的客户、战略合作伙伴,甚至是关键的下一轮融资。他不是去“另觅高就”,而是想为我们这艘船,接入一个更强大的“航母战斗群”。根据一些商学院的调研,超过60%的EMBA学员表示,在读期间或毕业后,通过校友网络为自己的企业带来了直接的商业机会。这并非虚言,而是实实在在的价值。
理解了双方的立场和担忧后,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环节——沟通。一场成功的沟通,不是审判,也不是谈判,而是一次真诚的信息交换和情感对齐。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步骤:
千万不要在日常工作的间隙,或者情绪激动的时候,抛出这个沉重的话题。选择一个双方都比较放松、时间充裕的时刻,比如约一次正式的晚餐,或者在办公室之外的安静环境中。创造一个“安全”的对话氛围,让彼此都能卸下防备,坦诚交流。
沟通的艺术在于如何表达。避免使用“你为什么要去?”、“你是不是觉得公司没前途了?”这种带有审判意味的“你”句式。尝试用“我”句式来开启对话:
这种表达方式,将你的担忧呈现为一种个人感受,而非对他的指责。这更容易让对方产生共情,从而开启一场有建设性的对话,而不是一场辩论赛。
在表达完自己的担忧后,把话语权交给他,并认真倾听他的想法。可以提出一些具体、开放式的问题,引导他分享更深层的思考:
通过这些问题,你们的谈话就能从“情绪”层面,进入到“事实和规划”层面,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如果沟通顺利,你会发现,伙伴去读EMBA这件事,完全可以从一个潜在的“威胁”,转变为公司发展的“催化剂”。关键在于如何建立共识,并制定出能将个人成长与公司发展紧密绑定的行动方案。
我们可以主动将这件事变成一个“公司级”的项目。与其被动担忧,不如主动参与。可以和他一起研究不同商学院的课程设置,看看哪个项目(比如长江商学院的创业课程或金融EMBA)与公司未来的战略方向最契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共同规划公司未来的过程,能极大地增进彼此的信任。
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将学习成果“内部转化”的机制。这不仅能打消你的顾虑,更能让整个公司受益。下面这个表格,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将担忧转化为机遇:
我的担忧(The Fear) | 共同制定的机遇转化方案(The Opportunity Plan) |
时间/精力投入影响业务:他没时间管事,我压力山大。 | 制定“代理人计划”:在他上课期间,明确其工作的代理人或分工方案,甚至可以借此机会培养团队的二号人物。同时,约定好每日/周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通畅。 |
高昂学费拖累现金流:公司为个人发展买单,不公平。 | 明确“投资回报”协议:如果公司出资,可以签订协议,将学费视为公司对他的长期投资,并约定服务年限或股权激励绑定。如果个人出资,则更能证明其个人投入意愿。 |
“学野了心”,眼界变高:他接触了新圈子,看不上现在的“小庙”。 | 建立“知识分享”机制:要求他定期(如每月一次)在公司内部举办分享会,将学到的最新管理理论、经典案例、宏观趋势分享给核心团队。这不仅让他“学以致用”,也提升了整个团队的认知水平。 |
被外部机会诱惑:他可能被同学、投资者“挖走”。 | 共建“公司外部智库”:鼓励他将EMBA的同学、教授资源,转化为公司的“外部顾问团”。遇到战略、融资等难题时,可以邀请这些“高人”来做分享或诊断,让他的新网络为公司所用。 |
通过这样的方式,你们不再是“你”和“我”,而是重新回到了“我们”。他的学习,变成了整个公司的学习;他的网络,变成了整个公司的网络。这件事,从一个可能导致分裂的导火索,变成了一个重新审视公司战略、完善内部管理、绑定核心利益的绝佳契机。
创业伙伴想去读EMBA,引发的这场内心风暴,归根结底,是对“变化”的恐惧和对“失控”的担忧。然而,对于一家初创公司而言,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创始团队的认知升级,是公司突破天花板的必要条件。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我们无法左右变革,我们只能走在变革的前面。”
因此,与其担心伙伴“学野了心”,不如反思一下,我们共同的事业,是否提供了足够大的“草原”,让他这匹“野马”能够尽情驰骋?这场沟通的核心,不仅仅是解决“要不要去读EMBA”的问题,更是一次深度校准彼此愿景、巩固信任、共同规划未来的机会。处理得好,你们的合作关系将因此变得更加坚韧,公司也将在创始人的共同成长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这或许,正是这次“危机”背后,隐藏的真正价值。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