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个场景:在国内顶尖商学院的EMBA课堂里,汇聚着一群早已在商界叱咤风云的企业家、高管和创业者。他们是旁人眼中的“天之骄子”,手握着通往更高阶认知和顶级人脉圈的“门票”。然而,就在这条金光闪闪的道路上,总有一些身影,在抵达终点前,选择了悄然转身,中途退学。这个决定背后,是怎样的一番考量?放弃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学费和一张极具含金量的文凭,他们后来的故事,又走向了何方?
对于EMBA学员这个群体而言,他们的主战场永远是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而非宁静的象牙塔。学业,更像是事业的“加油站”或“孵化器”。因此,当事业本身发生剧烈变化时,学习的节奏自然要为之让路。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商业机遇,或是突如其来的企业危机。
一位曾在某知名商学院就读的朋友,我们姑且称他为李总。他的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多年,正处于技术突破和市场扩张的关键期。EMBA课程为他打开了宏观经济的视野,也让他结识了不少跨界资源。然而,就在研一的下半学期,一个国际科技巨头向他的公司抛出了战略投资的橄榄枝,并附带了极为苛刻的对赌协议,要求他在一年内将市场份额提升三倍。这意味着他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公司的运营、研发和市场搏杀中。对他而言,“机会成本”变得异常清晰:是继续在课堂上听教授讲“颠覆式创新”的案例,还是亲自下场,主导一场可能改变行业格局的“颠覆式创新”?他最终选择了后者,办理了休学手续。后来听说,他的公司成功完成了对赌,如今已是行业内不可小觑的独角兽。他常开玩笑说:“我把EMBA的学费,当成了最大一笔天使投资,投给了自己。”
反之,挑战也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另一位从事传统制造业的张总,报名EMBA的初衷是为了寻求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良方。然而,课程尚未过半,他的企业就因国际贸易摩擦和供应链断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订单锐减,现金流告急,工厂几近停摆。此时,课堂上那些关于“长期主义”和“战略定力”的教诲,显得有些遥远。他需要的是立刻回到一线,与员工一起勒紧裤腰带,一个一个地去谈客户,一条一条地去?通供应链。对他来说,拯救企业于危难之间,是一场比任何EMBA案例分析都更真实、更残酷的“实战课”。他选择了退学,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场“企业保卫战”中。虽然过程艰辛,但他的企业最终挺了过来,并且在危机中找到了新的业务模式。他后来说:“那一年,我没拿到EMBA的文凭,但我拿到了企业的‘生存许可证’,这比什么都重要。”
EMBA高昂的学费背后,承载的是学员们沉甸甸的期望。他们期待在这里获得最前沿的管理知识、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秘方”,以及构建一个高质量、高价值的社交网络。然而,当现实与期望产生较大差距时,一些务实的学员便会果断选择“止损”。
这种落差首先可能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尽管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其课程设计已经极力贴近商业实践,但理论与现实之间总有鸿沟。一些学员,特别是那些来自新兴行业或面临具体技术难题的创业者,可能会发现教授们讲授的经典管理模型和商业案例,无法直接应用于自己“小而美”或“快而变”的业务场景。他们渴望的是“术”层面的具体指导,而课程更多提供的是“道”层面的宏观思考。当他们发现花大量时间换来的知识无法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时,便会重新评估这笔时间和金钱的投资回报率。
其次,人脉网络的价值也可能被部分学员重新审视。EMBA的圈子无疑是精英荟萃,但“有效社交”并非易事。建立在课堂和酒会上的联系,能否转化为真正的商业合作或深度友谊,充满变数。有些学员可能会发现,圈子里的资源虽然丰富,但与自身行业的匹配度不高;或者,同学间的互动更多是礼节性的“点赞之交”,难以深入。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花费巨大精力去维系的“人脉”,可能只是“镜花水月”时,退学的念头便会萌生。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我们可以参考下表:
维度 | 普遍期望 (Expectation) | 部分学员感受到的现实 (Reality) |
课程内容 | 获得解决企业当下难题的“灵丹妙药”,即学即用。 | 偏重宏观战略和经典理论,与具体业务场景存在距离。 |
人脉网络 | 快速构建覆盖各行各业的、可随时变现的顶级资源圈。 | 社交圈层固化,深度合作困难,有效转化率不高。 |
个人成长 | 通过系统学习,实现认知上的颠覆性突破。 | 学习压力巨大,时间紧张,反而加剧了工作与生活的失衡。 |
EMBA的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高强度的自我审视和反思过程。在与各行各业的精英交流碰撞,以及暂时脱离日常工作的“真空”环境中,一些学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做出完全不同的人生选择。
有一位学员,在入学前是一家上市公司的CFO,典型的“金领”精英。在EMBA课堂上,他接触到了关于社会企业、公益创新的课程,还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戈壁挑战赛。在极限环境下,他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他发现,相比于追逐财务报表上不断增长的数字,他更渴望创造一些能直接触动人心的、有温度的价值。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辞去高薪职位,办理退学,投身于一个乡村儿童艺术教育的公益项目中。如今,他虽然收入锐减,生活也变得朴素,但朋友圈里分享的,都是孩子们天真的笑脸和充满想象力的画作。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真正的“财富”。
此外,个人健康或家庭原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EMBA学员大多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同时身兼企业重任。高强度的学习、工作和频繁的差旅,对身体和家庭都是巨大的考验。当个人健康亮起红灯,或是家庭出现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变故时,放弃学业,回归家庭,照顾身心,往往成为一个更理性、更人性的选择。对他们而言,事业和学业的成功,终究要为人生的幸福和安康服务。
那么,这些中途退学的EMBA学员,他们后来的发展究竟如何?答案是多元且复杂的,远非“成功”或“失败”可以简单概括。他们只是在人生的某个节点,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岔路。
综合来看,他们的去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回到最初的问题:那些“中途退学”的EMBA学员,他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答案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活成了自己人生的“最佳案例”。EMBA的经历,无论长短,都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烙印——开阔的视野、思辨的能力,以及一个曾经触手可及的精英网络。而“退学”这个行为本身,恰恰是他们运用这种视野和能力,为自己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这背后反映出一个核心观点:对于这群早已功成名就的学员而言,EMBA文凭的象征意义,远小于学习过程带来的实际价值和机会成本的考量。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更敢于为此做出取舍。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在于获得一张什么样的文凭,而在于是否始终有勇气和智慧,去选择并走好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未来,商学院或许可以更深入地研究这些“退学”案例,从中反思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价值主张的清晰度,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这群“不安分”的时代精英。因为他们的选择,本身就是商业世界最生动、最深刻的教案。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