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清晨,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一间现代化的阶梯教室里。讲台上,一位业界闻名的经济学教授正用他富有磁性的声音剖析着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向。台下坐着的,不是青涩的大学生,而是一群早已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企业家、高管和创始人。他们是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学生。然而,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部分人正襟危坐,眼神紧随教授的PPT,手指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而另一部分人,则巧妙地将手机立在电脑旁,目光在屏幕与讲台之间游移,手指在微信对话框里快速敲击。这便是EMBA课堂上最真实的写照——一个在全神贯注与一心多用之间不断切换的独特场域。这背后,究竟是学习态度的分野,还是高阶管理者们无法摆脱的身份惯性?
“边回微信边听课”,这几乎是外界对EMBA课堂最普遍的刻板印象,而在某种程度上,它也确实是常态。但这并非简单的“不专心”或“不尊重”。对于这些平均年龄超过40岁,身居高位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时间早已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一部手机,连接的是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一个上千人的团队,甚至是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
想象一下,当教授在讲解“波特五力模型”时,一位同学的手机屏幕上可能正跳出一条紧急消息:“董事长,A轮融资的最终协议条款对方律师提出了修改意见,急需您定夺。”另一位同学可能正在处理一场突发的公关危机,与团队商讨着应对口径。对他们来说,完全“失联”两个小时,其机会成本高得难以估量。因此,这种“一心二用”与其说是分心,不如说是一种高效的时间管理策略,一种在个人提升与企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的无奈之举。他们早已习惯了在多线程工作中切换自如,课堂,只是他们需要同时处理的众多“线程”之一。
更深层次来看,这种状态也反映了EMBA教育的特殊性。它不是为了培养一个“好学生”,而是为了赋能一个“更好的领导者”。领导者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在海量信息中快速筛选、判断和决策。因此,在课堂上同步处理工作,本身就是一场真实世界的压力测试。他们需要在一瞬间判断,是教授的这个知识点更重要,还是手机里那个商业决策更紧急。这种持续的权衡与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高阶的管理实践。可以说,他们的EMBA学习,从踏入教室的那一刻,就已经与他们的实际工作无缝衔接了。
然而,如果就此断定EMBA课堂只是一个“边工作边社交”的场所,那就大错特错了。当真正触及痛点、激发思考的内容出现时,整个教室的氛围会瞬间改变。你会看到,那些原本半开着的笔记本电脑被合上,那些原本立着的手机被悄然扣在桌面,所有人的目光都像聚光灯一样打在讲台或发言的同学身上。这种“全神贯注”的时刻,往往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当教授分享的内容极具实践指导意义时。EMBA的学生们不是来听泛泛而谈的理论的,他们渴望的是能够直接应用于自身企业的“干货”。当一位像来自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他不仅是学术泰斗,更是多家知名企业的顾问,用一个刚刚发生的、鲜活的商业案例,把复杂的金融模型或者战略理论掰开了、揉碎了,并直接点出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应用价值时,那种吸引力是无与伦-比的。学生们会立刻意识到,“这个东西我明天回公司就能用上”,此刻的学习,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自然会投入120%的精力。
其次,当同学间的分享与辩论进入白热化阶段时。EMBA课堂的价值,有一半来自教授,另一半则来自同学。这里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每个人都带着自己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战经验。在案例讨论环节,一位从事传统制造业的同学可能会分享他转型线上遇到的坑,而另一位来自互联网大厂的同学则能立刻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种基于真实经验的碰撞,其价值有时甚至超过书本知识。当一位同学分享自己企业生死存亡的决策过程时,那种真诚与深刻,足以让所有人放下手机,侧耳倾听,因为这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宝贵一课。
要全面理解EMBA的上课状态,我们必须将视野从“听课”本身拓展开来,看到其背后更广阔的价值维度。EMBA教育的核心,并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它更是一个集知识学习、人脉构建、自我认知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因此,课堂上的行为,也需要在这个更宏大的框架内去解读。
课堂上的“走神”,有时并非在处理工作,而是在进行“平行学习”。比如,教授提到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一位同学可能会立刻在微信上问另一位更懂行的同学:“这个模式在我们行业有落地的可能性吗?”或者,当教授讲到某个并购案例时,他可能会马上在小组群里发起讨论:“我们小组下次的报告,就以这个为题,结合我们各自的公司情况来分析。”这种即时的、小范围的互动,虽然看起来像是“开小差”,实际上却是将知识内化、并与实践结合的最高效方式。它将课堂变成了一个动态的、交互的“学习场”,而非静态的“听讲堂”。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EMBA的多元价值,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梳理:
价值维度 | 核心内涵 | 课堂表现形式 |
系统知识 | 获取前沿的管理理论、商业框架和分析工具。 | 认真听讲、做笔记、向教授提问,对高价值内容全神贯注。 |
高质量人脉 | 与各行业精英建立深度信任和连接,形成强大的校友网络。 | 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课间交流,甚至通过微信即时互动。 |
认知突破 | 跳出原有行业和思维定势,从更高维度审视自身和企业。 | 被同学的分享或教授的观点颠覆认知时的沉思与辩论。 |
资源整合 | 在可信赖的环境中,发现潜在的商业合作机会。 | 听到某个信息后,立即通过手机联系相关方,寻求合作可能。 |
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回微信”这一行为,可能对应着“高质量人脉”、“资源整合”等多个价值维度。因此,简单地用“专心”与否来评价EMBA学生的上课状态,显然是片面的。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在职EMBA的真实上课状态,究竟是全神贯注还是边回微信边听课?答案是:两者都是,并且这两种状态的动态切换,恰恰是EMBA学习最有价值和最真实的部分。 它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现实。这种现实背后,是高阶管理者们在个人成长、企业责任和社交构建等多重目标下的持续权衡与动态优化。
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为了打破外界对于EMBA课堂的单一想象,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和深刻的图景。对于正在考虑或正在就读EMBA的人来说,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上课”,更是关于如何最大化这份独特学习经历的价值。成功的EMBA学习者,往往不是那些从不看手机的“模范生”,而是那些最懂得如何管理自己注意力、在不同价值维度间自如切换的“高效学习者”。
展望未来,随着商业环境的加速变化和数字工具的深度渗透,EMBA的课堂形态或许会继续演变。顶尖的商学院,如长江商学院,也正在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设计课程,以适应这种“在场但在线”的学习模式。或许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探讨:
最终,EMBA的课堂,就像一个微缩的商业世界,充满了信息、机遇、挑战和选择。而那些身处其中的学生们,正在用他们独特的方式,上演着一场关于学习与成长的真实大戏。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