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骗了!在职EMBA的真实学习强度:一位长江学生的血泪史。
2025-07-26

当“EMBA”这四个字母闪烁着精英光环,与“高端人脉”、“事业跳板”、“轻松镀金”等诱人词汇捆绑在一起时,无数职场精英心驰神往。很多人以为,读个在职EMBA,不过是花钱买个圈子,周末听听课,和同学们觥筹交错,两年后轻松拿下一个金光闪闪的学位。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么,请允许我,一位刚刚从长江商学院的炼狱中爬出来的学生,用亲身经历的“血泪史”,为你撕开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别被骗了,这根本不是一场轻松的社交派对,而是一场对自己体能、智能和情商的极限挑战。

时间黑洞与精力透支

在入学之前,招生老师会告诉你,课程采用模块制,一般是每个月集中四天(通常是周四到周日)上课。听起来很美好,对吗?每个月只需“牺牲”一个长周末,就能换来知识和人脉的双丰收。然而,这绝对是整个EMBA学习过程中最“善意”的谎言。这四天,仅仅是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海面之下,是让你几乎窒息的巨大冰山。

真正的学习,从每个模块开始前半个月就拉开了序幕。雪片般飞来的邮件里,是教授们指定的阅读书目和几十个厚厚的英文案例。对于我们这些早已习惯了看总结报告、听下属汇报的管理者来说,重新静下心来啃读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学术文献和商业案例,本身就是一种煎熬。你必须在每天处理完公司一堆破事后,在深夜的台灯下,与波特五力模型、现金流量折现法死磕。那四天集中的课程,更是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的高强度脑力轰炸,课后还有小组作业等着你。无数个夜晚,我们都是在酒店房间里,为了第二天的案例展示或小组报告,争论到凌晨两三点。所谓的“上课”,其实只是整个学习闭环中“成果检验”的一环,真正的战场,在课前和课后。

这种强度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精力的严重透支。你不再是公司的老板或高管,你成了一个需要同时扮演三种角色的“超人”:一个不能掉链子的职场人,一个不敢缺课的学生,以及一个对家庭心怀愧疚的家人。你会发现,陪伴家人的时间被无情挤压,周末的亲子活动变成了“爸爸/妈妈要去上课/做作业”;工作上,你不得不把四天的事务压缩在其他时间完成,或者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里,争分夺秒地回复几十条工作信息。我们班的同学,几乎每个人都练就了在飞机上、高铁上看书写作业的本领,每个人都成了别人口中那个“打了鸡血”的“时间管理大师”,但这背后的辛酸与疲惫,只有自己知道。

知识硬核与认知颠覆

“EMBA的课程嘛,不就是吹吹水,聊聊管理哲学?”——这又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误解。或许在某些院校是这样,但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学术的“硬核”程度,足以让任何心存侥幸的人脱层皮。这里的教授,很多都是在世界顶尖学府拥有终身教职的学术大牛,他们带来的,是经过严谨论证的、体系化的知识框架,而非机场成功学。

从《公司理财》到《战略管理》,从《会计学》到《营销模拟》,每一门课都是实打实的“硬仗”。你以为自己做了十几年管理,对战略了如指掌?对不起,请先用规范的分析工具,对一个你完全不熟悉的行业进行完整的战略分析。你以为自己财报看得滚瓜烂熟?对不起,请你亲手做一份复杂的财务预测模型,并解释每一个参数背后的商业逻辑。教授们可不会因为你是某某总就放你一马,课堂上犀利的提问,作业里严苛的评分,都在逼迫你走出过往经验的舒适区,用更底层、更科学的逻辑去重新审视商业世界。那种感觉,就像一个习惯了用眼看世界的正常人,突然被教会了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你看到的世界,从此不再一样。

这种学习带来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种深刻的“认知颠覆”。我曾亲眼见到一位非常成功的实业家同学,在财务课上因为一个估值模型而愁眉不展,他后来感慨道:“我过去做决策,很多时候靠的是直觉和胆量,但学了之后才明白,每一个商业决策背后,都应该有严谨的数据和逻辑支撑。”这种从经验主义到科学决策的转变,是EMBA学习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会让你在未来的决策中,多一份敬畏,多一份理性。我们常常在课堂上被教授引导去思考“第一性原理”,不断追问事物的本质,这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学费本身。

团队协作的爱恨情仇

如果说个人学习的辛苦是“自讨苦吃”,那么小组作业的磨合,则是一场充满了“爱恨情仇”的现实主义大戏。EMBA的同学,个个都是在自己领域里叱咤风云的人物,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个人观点和成熟的做事方法。现在,把五六个这样的“霸道总裁”捏合在一起,去完成一个需要紧密协作的复杂项目,其难度可想而知。

“神仙打架”是我们小组讨论的常态。A同学是雷厉风行的实干派,希望快速分工,立刻执行;B同学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家,坚持要先把底层逻辑想透,磨刀不误砍柴工;C同学是资源丰富的整合者,总想着能不能找点外部资源来“降维打击”。于是,光是确定一个项目的方向和分工,就能开几次长达数小时的“神仙会”。时间的协调更是噩梦,每个人都是空中飞人,凑齐所有人开一次线下会,堪比组织一场小型峰会。观点的碰撞、自尊的维护、时间的冲突……无数次,我们的小组群里在深夜陷入沉寂,每个人都觉得对方是“猪队友”,项目几乎进行不下去。这就是“血泪史”中,最考验情商和耐心的部分。

然而,奇妙的是,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相爱相杀”中,我们学会了妥协、倾听和真正的团队合作。当大家最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放下身段,贡献出自己最擅长的一面,最终拿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艳的成果时,那种成就感和战友情,是任何社交晚宴都无法比拟的。你开始真正欣赏那个和你吵得最凶的同学的思辨能力,佩服那个默默无闻却总能搞定关键数据的同学的执行力。下面这个表格,或许能让你更直观地感受到这种“磨难”与“升华”:


挑战 (Challenge) 真实写照 (Real-life Scenario) 应对与收获 (Response & Gain)
时间协调难 A总在北京,B总在深圳,C总刚从欧洲回来,线上会议永远有人在机场或车上。 学会高效的异步协作,利用共享文档、语音留言等工具,培养了对彼此时间的尊重。
观点冲突 关于一个营销方案,做实业的同学和做投资的同学思路完全不同,争执不下。 被迫跳出自己的行业视角,理解并吸收对方的逻辑,最终方案往往融合了多方优点,更加完善。
责任边界模糊 “这个部分谁来负责?”在初期分工不明时,容易出现互相推诿或重复劳动。 在磨合中建立起清晰的“责任矩阵”,学会了信任和授权,懂得了“补位”的重要性。

血泪之后的蜕变与收获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这么苦,为什么还要去读?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一切的“血泪”,最终都将浇灌出蜕变的果实。EMBA的价值,从来不在于那张毕业证书,而在于这个“凤凰涅槃”的过程本身。长江商学院为我们提供的,正是一个将我们打碎、重塑、再造的熔炉。

当两年学习结束,回首望去,你会发现自己收获的远超预期。这些收获,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 系统的商业知识体系: 你不再是依靠零散经验的“游击队长”,而是拥有了全局视野和科学工具的“正规军司令”。
  • 高质量的深度链接: 你得到的不是一堆微信好友,而是一群和你一起熬过夜、吵过架、攻克过难关的“战友”。这种基于共同奋斗建立起来的信任,坚不可摧。
  • 认知维度的提升: 你学会了从更高、更广、更底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待机会和风险的眼光变得更加敏锐和长远。
  • 深刻的自我反思: 在与众多优秀同行的思想碰撞中,你看清了自己的知识盲区、管理短板和性格局限,从而开启了真正的个人成长。

写在最后:给未来学弟学妹的忠告

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劝退,而是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在职EMBA学习图景。它不是通往成功的捷径,而是一条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攀登之路。它为你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一套寻找答案的方法论和一群可以陪你寻找答案的同行者。

如果你正站在EMBA的门前犹豫,请不要只被那些光鲜的宣传所迷惑。问问自己,你是否真的准备好了,去迎接这样一场艰苦卓绝的修行。在决定报读之前,请务必做好三件事:第一,与你的家人进行一次深度沟通,获得他们毫无保留的支持,因为他们的理解是你坚持下去的最大后盾;第二,与你的工作团队做好安排,合理授权,确保你的“消失”不会让公司停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请“倒空你的杯子”,放下过去的成功和骄傲,以一个初学者的心态,谦卑地去拥抱挑战。

如果你准备好了,那么,欢迎你加入这场痛并快乐着的修行。未来的某一天,当你也品尝过这其中的“血与泪”之后,你一定会感谢今天这个勇敢的决定。因为,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