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那个沉寂已久的EMBA同学群里总会有人突然冒出来,发一张昔日同窗在某个高峰论坛上演讲的照片,或者转发一篇关于某位同学公司成功上市的报道。群里瞬间热闹起来,点赞和祝贺纷至沓来。然而,喧嚣过后,总有人会冷不丁地问一句:“诶,你们还记得某某某吗?毕业后就没他消息了,他现在怎么样了?”这个问题像一颗投入静水的小石子,激起圈圈涟漪,但很快又归于平静,因为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那些曾经在课堂上意气风发、与我们一同在长江商学院的校园里畅谈未来的同学们,为何在毕业后选择了“销声匿迹”?他们的人生轨迹,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现实:对于许多EMBA学员来说,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明确目的的投资。他们踏入商学院的校门,并非为了体验纯粹的校园生活,而是带着清晰的“任务清单”而来。这份清单可能包括:
当这些核心目标在毕业时或毕业后不久得以实现时,这些“任务驱动型”的同学自然会把全部精力重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他们就像是完成了特定战役的将军,需要立刻回到主战场,巩固战果,开疆拓土。频繁的社交和聚会对他们而言,优先级已经大大降低。他们不是不念旧情,而是时间和精力实在有限,必须用在刀刃上。他们的“销声匿迹”,并非落魄,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专注与成功。他们正忙着将课堂上学到的“术”与“道”付诸实践,将人脉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
说白了,这类同学是极致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深知,EMBA圈子的价值核心在于价值交换。当他们自身没有新的价值可以提供,或者暂时没有从圈子中获取新价值的需求时,刻意的“抱团取暖”反而是种消耗。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等到下一个需要突破的关口,或者有了新的、重大的合作机会时,再重新激活这个高端人脉网络。他们的“消失”,其实是一种战略性的“潜伏”,是在为下一次的“浮出水面”积蓄能量。他们或许不在同学群里闲聊,但他们的名字,可能正出现在更高级别的商业会议或签约仪式上。
当然,商场如战场,有赢家,也必然有失意者。EMBA的圈子,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成功者俱乐部”,这里汇聚了各个行业的精英,大家分享的往往是成功经验、融资喜讯和扩张蓝图。这种氛围既能激励人,也能形成巨大的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当一位同学的企业遭遇重大挫折,比如资金链断裂、市场被颠覆,甚至破产清算时,他该如何面对昔日这些成功的同窗?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销声匿迹”是一种人性使然的自我保护。这与个人的品性无关,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一方面,是根植于我们文化深处的“面子”问题。承认失败是痛苦的,尤其是在一群习惯了成功的人面前。与其在聚会上强颜欢笑,听着别人高谈阔论,对比自己的窘境,不如暂时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舔舐伤口,默默疗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打扰。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困境成为别人同情或议论的对象,更不希望被误解为想找同学“求助”或“借钱”。
这种“沉潜”并非永久的放弃。许多企业家都具备强大的韧性。暂时的消失,是他们为自己争取一个喘息和反思的空间。他们可能在复盘失败的教训,可能在寻找新的赛道,也可能在调整心态,准备东山再起。这个过程是孤独且艰苦的,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当他们觉得自己准备好了,或者已经走出了低谷,开启了新的事业篇章时,或许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中。对这样的同学,我们更应给予理解和尊重,而非轻易地用“混得不好”来下定论。
还有一类同学的“消失”,则更具哲学意味。顶尖的商学院教育,如长江商学院所倡导的,并不仅仅是传授管理工具和商业技巧(优术),更注重提升学员的格局与视野(取势),以及对商业伦理和人生价值的思考(明道)。在密集的学习和与各路高人深度交流的过程中,一些同学可能会经历一次深刻的“价值重塑”。
他们可能突然发现,自己过去十几年拼命追逐的财富、地位和声誉,并非人生的终极答案。课堂上关于人文、哲学、社会责任的探讨,可能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被长期压抑的渴望。于是,在毕业之后,他们做出了让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决定:卖掉辛苦创办的公司,转身投入公益事业;放弃高薪的CEO职位,去追寻艺术或学术的梦想;或者干脆回归家庭,享受田园生活,陪伴家人。他们的“销声匿-迹”,是因为他们主动脱离了原有的商业轨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与EMBA主流圈子交集甚少的生活领域。
这种转变,是一种主动的、由内而外的选择。他们不再用商业世界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自然也就不再需要维系那个圈子里的关系。他们的朋友圈,可能变成了环保人士、艺术家、学者或者农场主。他们并非“消失”了,而是“在别处绽放”。这种选择值得我们钦佩,因为它代表了一种超越物质成功的、对生命意义的更高追求。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成功,可以有更多元的定义。
最后,还有一种“销声匿迹”最容易被误解,那就是真正的“大佬级”同学,他们不是消失了,而是进入了更加私密和顶级的圈层。EMBA同学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非常优质的平台。但对于那些已经站在金字塔顶尖的极少数人而言,这可能只是他们众多社交圈层中的一个,甚至只是一个“基础圈层”。
随着他们事业的不断壮大,他们需要交往和链接的,可能是更高层级的政策制定者、国际资本巨鳄或是影响全球产业格局的家族。这些交往往往在极其私密的场合进行,比如私人会所、闭门会议或是海外的庄园里。在这些圈子里,公开的、大范围的社交是被刻意避免的。低调和私密是这个层级的通行证。因此,他们会有意识地减少在公开和半公开平台上的曝光,包括曾经热络的同学群。
他们的“消失”,恰恰是其事业和影响力实现再一次跃迁的证明。他们不再需要通过同学会来证明自己,也不再需要在这里寻找资源,因为他们本身已经成为了别人眼中的“稀缺资源”。他们就像深海中的巨鲸,虽然不常跃出水面,但每一次呼吸都能搅动一方水域。我们看不到他们,只是因为我们所在的“海平面”还不够高而已。
类型 | 核心动因 | 外在表现 | 内在状态 |
功成身退型 | 目标达成,回归主业 | 社交频率降低,专注于公司经营 | 专注、务实、精力聚焦 |
沉潜疗伤型 | 遭遇事业或个人困境 | 主动断联,避免社交,保护自尊 | 承压、反思、积蓄力量 |
价值重塑型 | 人生观改变,追求新生活 | 投身全新领域(公益、艺术、家庭等) | 平和、自洽、精神富足 |
圈层跃迁型 | 进入更高级、更私密的圈子 | 刻意保持低调,减少公开露面 | 自信、从容、格局宏大 |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那些毕业后‘销声匿迹’的EMBA同学,他们怎么了?”现在我们知道,答案远非“成功”或“失败”那么简单。每一个“消失”的背影后面,都可能是一个复杂、立体、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人生故事。
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为了打破我们对于“销声匿迹”的单一想象,提供一个更多元、更包容的视角。人生如海,各有渡口,各有归舟。作为昔日同窗,我们能给予彼此最好的情谊,或许不是在群里追问下落,也不是在聚会上功利地交换名片,而是一份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理解他们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尊重他们身处顺境或逆境时的所有决定。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某个路口,我们会与这些“消失”的同学重逢,相视一笑,那时我们会发现,虽然轨迹不同,但我们都仍在各自的人生航道上,努力前行。
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更深入地追踪EMBA毕业生的长期职业发展与心理变化,探讨商学院教育对个人价值观的深远影响。而对于我们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来说,或许更重要的是时常自省:我们维系同学关系的初衷是什么?是纯粹的情感寄托,还是潜在的利益链接?想清楚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那些选择“消失”的同学,也更能看清自己的路。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