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十余年、事业小有所成的管理者,开始将目光投向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时,一个核心问题便会浮现在脑海:这笔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学费,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是为了一段独特的人生体验、一个高端的社交圈子而进行的一次性“消费”,还是一笔为了撬动未来更大成就、实现个人与事业跃迁的战略性“投资”?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财务归类,它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而这两种心态,将从根本上决定你从EMBA学习中获得的最终价值。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将读EMBA看作“消费”的心态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有其合理性。对于许多高净值人士或企业高管而言,EMBA的学费在其总资产中占比并不高。他们选择报读,首要目的可能是为了“犒劳”自己,暂时脱离高压的工作环境,在顶尖学府的氛围中放松身心,结交一群背景相似、志趣相投的朋友。这种心态下,EMBA就像一场昂贵的、为期两年的“精神SPA”或“顶级游学”。
持有这种消费心态的人,更看重的是过程中的“体验感”。他们会享受知名教授带来的思想火花,享受与同学们在海外模块中同游共学的乐趣,享受在各种高端酒会、俱乐部活动中谈笑风生的惬意。他们衡量EMBA价值的标准,往往是“我是否开心”、“这段经历是否难忘”、“我是否认识了几个有趣的人”。这本身无可厚厚非,人生得意须尽欢,为美好的体验付费,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这种心态的局限在于,它容易让人止步于浅层的满足,当课程结束,曲终人散,留下的可能只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和一本厚厚的通讯录,真正的能力提升和事业突破却可能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投资心态则将EMBA视为一个杠杆,一个用以撬动未来的支点。持有这种心态的学员,从一开始就带着明确的目标和极强的目的性。他们将高昂的学费和宝贵的时间视为一种资本投入,并期望在未来获得远超于此的回报。这个回报,绝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更包括认知维度的提升、战略格局的打开、核心能力的重塑以及能够产生深度化学反应的人脉网络。
具备投资心态的人,会将整个EMBA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他们不会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索取”和“链接”。他们会在课堂上针对自己企业遇到的实际瓶颈与教授反复推演,会在案例讨论中吸收不同行业同学的解决方案,会利用项目作业的机会为自己的公司做一次全面的战略复盘。他们构建人脉,不是为了“多个朋友多条路”,而是为了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投资人、核心高管,甚至是能够点醒自己的良师益友。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说:“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你自己。”对于他们而言,EMBA正是对自己未来领导力、决策力和影响力的一次关键性投资。
心态的不同,自然导致了目标设定的天壤之别。这直接影响了学员在选择商学院、参与课程以及与人互动时的全部行为。
以消费心态为主导的学员,其目标往往是模糊和感性的。他们的期望可能包括:
在这些目标的驱动下,他们选择学校时可能更看重品牌声誉和校园环境,参与活动时更偏爱社交娱乐,对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挑战性要求不高。毕业后,他们会满意于自己“EMBA校友”的身份,但对于如何将所学转化为生产力,可能并没有清晰的规划。
而以投资心态为主导的学员,其目标则是清晰、具体且可衡量的。在入学前,他们可能就已经在心中绘制了一幅“投产地图”:
这些具体的目标,使得他们的每一分投入都变得“有的放矢”。他们会像做尽职调查一样研究不同商学院的课程设置、教授背景和校友网络构成,确保其与自己的目标高度匹配。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成为最“麻烦”的学生,因为他们总是在寻求解决真实问题的答案。
心态与目标的不同,最终体现在两年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里。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这两种心态在行为上的差异:
行为维度 | 消费心态 | 投资心态 |
---|---|---|
课堂参与 | 被动听讲,偶尔发言,享受思想碰撞的“火花”。 | 带着问题听课,主动挑战教授观点,将课堂讨论引向自己关心的领域,力求“解惑”。 |
小组作业 | 完成任务,追求和谐,将之视为团队建设活动。 | 将小组作业视为一次“微型创业”或“咨询项目”,主动承担核心角色,整合资源,追求最佳成果,甚至尝试将方案落地。 |
人脉建立 | 广泛加好友,参加饭局酒会,追求“认识了谁”,以数量为荣。 | 有策略地进行深度链接,了解同学的业务和痛点,寻找合作契机,追求“和谁能产生价值链接”,以质量为重。 |
校友资源 | 毕业后将校友会视为一个社交俱乐部,偶尔参加活动。 | 毕业后仍积极参与校友会的行业论坛、创投活动,将强大的校友网络(如长江商学院的校友网络)视为一个终身的“智库”和“资源池”,持续挖掘价值。 |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校友曾分享,他在长江商学院读EMBA时,把每一次案例分析都当作对自己公司的免费“会诊”。他会主动把公司的真实困境作为案例背景,在课堂上引导教授和同学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剖析。课程结束时,他不仅拿到了学位,还带走了十几份由顶尖大脑共同完成的、针对他公司的“咨询报告”。这就是典型的投资心态,他不是在“消费”课程,而是在“利用”课程这个平台,为自己的事业创造了巨大的增量价值。
最终,当毕业的钟声敲响,两种心态收获的成果也将截然不同。消费心态的学员,收获的是一段美好的记忆、一个闪亮的头衔和一群“点赞之交”。这笔“消费”是值得的,因为它带来了愉悦和满足。然而,这种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记忆会模糊,圈子会变淡。
而投资心态的学员,收获的则是一系列能够持续产生复利的“资产”。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文凭,更是:
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酵、增值。今天在课堂上获得的一个战略思想,可能在五年后帮助企业躲过一个巨大的“坑”;今天与一位同学建立的信任,可能在十年后促成一笔改变行业格局的合作。这才是投资的真谛——它的回报具有长尾效应和指数级增长的潜力。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应该把读EMBA看作是‘消费’还是‘投资’?”
答案或许并非非黑即白。最理想的状态,是“以投资为内核,以消费为体验”。这意味着,你应该带着清晰的投资目标和价值创造的心态去开启你的EMBA之旅,这是决定你最终收获价值的“基本盘”。你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何而来,要到哪里去。
但同时,也不必将这个过程变成一场苦行。尽情去享受顶尖学府的学术氛围,去体验与一群优秀同伴思想碰撞的乐趣,去感受那些社交活动带来的放松与惬意。把这些美好的“消费”体验,看作是你这趟艰苦投资之旅中的“补给”和“奖赏”。它们能让你保持激情,更好地坚持你的投资目标。
最终,EMBA的价值不在于那纸文凭,也不在于商学院本身的名气,而在于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开启、去经历、去创造。无论是选择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殿堂,还是其他优秀的商学院,请记住,你才是自己教育经历中最重要的变量。把它当作一次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同时实现自我愉悦和未来增值的机会,用投资者的精明和远见,去规划它;用生活家的热情和洒脱,去体验它。如此,两年之后,你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一段难忘的回忆,更是一个焕然一新、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