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商学院的殿堂前,我曾以为,那是一个将商业世界所有成功范式、管理模型和经典案例浓缩提纯的地方。我期待着能学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武功秘籍”,一套可以按图索骥、精准复制的成功“规则”。然而,在长江商学院两年高强度的学习、思辨与碰撞之后,掩卷沉思,我却得出了一个似乎有些“离经叛道”的结论:那些真正推动时代、重塑行业的“创新”,几乎无一例外,都发生在既定“规则之外”。
在EMBA的课堂上,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学习“规则”。这些规则包罗万象,从波特的五力模型到科特勒的营销哲学,从财务报表的精算到组织行为学的洞察。每一个理论,每一个案例,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商业世界得以高效运转的底层代码。它们像一张巨大的地图,标明了已知的山川、河流与通途,告诉我们哪里有宝藏,哪里有险滩。
掌握这些规则至关重要,它能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避免重蹈覆辙。一个不了解基本会计准则的创业者,很可能在现金流上栽跟头;一个不熟悉竞争战略的经理人,可能会在市场搏杀中迷失方向。规则为我们提供了共通的商业语言和分析框架,是我们进行决策、管理风险、建立秩序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对规则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我们甚至连参与牌局的资格都没有。它构筑了我们职业能力的基石,但绝不应该是我们思维视野的天花板。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企业和企业家时,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成功路径,往往是对现有规则的公然“冒犯”。规则,本质上是对过去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固化。它擅长解释已经发生的事情,却往往对即将到来的未来保持沉默,甚至成为阻碍。创新,恰恰是要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去创造一个全新的品类、一种新的模式,这必然意味着要挣脱现有规则的束缚。
想一想,当整个汽车行业都在优化内燃机效率、依赖经销商网络时,特斯拉却另起炉灶,用“电力驱动 + 直营模式”重写了游戏规则;当酒店业还在为评星、选址和标准化服务绞尽脑汁时,爱彼迎用“分享闲置房间”的模式,凭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新市场;当所有人都认为内容必须由专业电视台和制片公司生产时,抖音和B站却让普通用户成了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彻底颠覆了内容生态。
这些创新者,无一不是在当时主流商业规则的“边缘地带”找到了突破口。他们没有在红海中拼杀得更努力,而是直接选择“跳出”红海,去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 创造顾客,很多时候就需要创造新的价值主张和交付方式,而这,恰恰是现有规则无法覆盖的领域。我们在长江商学院复盘这些案例时,学到的早已不是这些公司成功的“术”,而是他们敢于挑战和重构规则的“道”。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规则毫无用处,我们应该彻底抛弃它,天马行空地去“创新”呢?恰恰相反。真正的“规则之外”的创新,并非盲目的破坏和无序的冲撞,而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它的高明之处在于:深刻理解规则,才知道如何打破规则;洞悉系统边界,才知道从何处越界。
这正是EMBA学习赋予我们的独特价值。它让我们系统地掌握了商业世界的“镣铐”——法律法规、行业惯例、资本逻辑、人性弱点等等。只有懂得了这些限制条件,我们的创新才不会是空中楼阁。一个伟大的创新者,必然是一个高明的“系统思考者”。他能看清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运行逻辑,找到那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节点,然后用最小的力气,实现最惊人的“破局”。
这其中,“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是一个极其有力的思想工具。它要求我们回归事物的本质,从最基础的公理出发,层层向上推导,而不是用类比或沿用现有经验的方式去思考。埃隆·马斯克是这一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在造火箭时,他没有去想“如何把现有火箭的成本降低10%”(规则内优化),而是问“造一枚火箭的物理原材料成本是多少?”(回归本质)。这个问题的答案,让他发现成本有巨大的压缩空间,从而催生了SpaceX这家颠覆性的公司。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
维度 | 规则内思维 (优化) | 规则外创新 (颠覆) |
起点 | 基于现有模式、产品和竞争对手。 | 基于事物的本质和用户的根本需求。 |
方法 | 类比、模仿、渐进式改良。 | 分解、重构、跨界整合。 |
目标 | 做得更好、更快、更便宜。 | 做得完全不同,创造新物种。 |
典型问题 | “我们的竞争对手在做什么?” | “如果我们从零开始,这件事会是什么样?” |
回过头看,读EMBA的真正价值,或许并非是获得了一堆确定的“答案”或“工具包”。如果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读书或在线课程来获取。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通过与顶尖的教授、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同学们的深度链接和激烈碰撞,重塑了我们的认知框架。
在长江商学院的日子里,我身边坐着的是传统制造业的巨头、互联网新贵、金融界的翘楚和隐形冠军企业的掌舵人。在课堂讨论和课后“私董会”中,我听到的不仅仅是成功的经验,更多的是他们在突破规则时遇到的困境、付出的代价和最终收获的洞见。一个做传统零售的同学,从做社交电商的同学那里获得了流量密码的启发;一个做重资产工业的同学,从做SaaS的同学那里学到了轻资产运营的精髓。这种跨界的、鲜活的、源自一线的“破规则”案例,远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震撼和深刻。
这种环境迫使你跳出自己熟悉的行业“规则”,用更宏大、更多元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事业。你开始明白,你所固守的“常识”,可能只是另一个行业的“笑话”。你学会了质疑一切理所当然,你获得了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底气。EMBA并没有直接教我如何去创新,但它给了我一个能够孕育创新思维的“场”,以及一群可以共同探索“规则之外”的同行者。它把我们的认知从一个“点”提升到了一个“面”,甚至一个“体”。
总而言之,这段宝贵的学习旅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商业世界的发展,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在“规则之内”优化与在“规则之外”创新之间的交替演进。我们耗费巨大的时间与金钱成本去学习规则,不是为了成为规则最忠实的奴仆,而是为了获得打破和创造新规则的资格与能力。
真正的创新,源于对现状的深刻不满和对未来的极致想象。它发生在无人区,发生在地图未标绘的领域。而EMBA的教育,尤其是像在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取势、明道、优术的地方,其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这些在商场上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实践者,完成一次关键的蜕变:从一个被动接受和应用规则的优秀执行者,转变为一个能够洞察未来、主动定义和创造新规则的领导者。
对于未来的探索,我不再满足于寻找现成的答案。我更愿意向自己和团队提出这样的问题:
因为我终于明白,真正的远方,永远在规则之外。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