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论EMBA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紧张的课程、激烈的案例讨论和频繁的社交活动。这固然是学习生活的主旋律,但对我而言,真正让这次求学之旅升华为一次深刻自我蜕变的,却是在那看似“空白”的寒暑假。在长江商学院的求学岁月里,每一个假期都不是学习的中止,而是另一场更深邃、更个人化的修行。它是我将知识内化、将视野拓宽、将身心重塑的黄金时期,是我从一名忙碌的管理者,向一名从容的思考者和生活家转变的关键催化剂。
EMBA的课堂是知识的海洋,教授们用最前沿的理论和最经典的案例,为我们构建起宏大的商业认知框架。从战略管理到组织行为学,从市场营销到财务决策,每一个模块都像一块块精美的拼图。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散落的拼图,在自己的企业和管理实践中,严丝合缝地拼接起来,形成一幅独一无二的成功蓝图。寒暑假,恰恰为我提供了这样一块宝贵的“试验田”。
记得有一年暑假前,我们刚刚结束了“战略创新”模块的学习。课堂上,教授关于“第二曲线创新”和“颠覆式增长”的论述,深深地触动了我。我的企业当时正处于一个平稳但增长乏力的阶段,陷入了“第一曲线”的舒适区。带着课堂上的思考,我没有选择去海边度假,而是利用整整一个月的假期,在公司内部发起了一场小规模的“战略共创工作坊”。我将课堂上学到的分析工具,如SWOT矩阵、波特五力模型等,原汁原味地带给我的核心团队。我们不再是简单地讨论明年的KPI,而是第一次系统性地审视我们所在的行业生态,寻找那些被巨头忽略的边缘地带和潜在的新兴需求。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争论与质疑,但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它让我从一个指令的下达者,变成了一个共识的催化者。
更重要的是,这次实践让我对“知行合一”有了切肤的理解。理论在书本上是完美的,但在现实中却会遇到各种阻力——人的惯性、组织的惰性、资源的限制。假期的实践,让我有机会去试错、去调整。比如,我们最初设想的一个新业务方向,在经过小范围的市场调研后发现,时机尚未成熟。这次“失败”的探索,在开学后与教授和同学的交流中,反而成了最有价值的案例。我明白了,战略的落地,需要的不仅是远见,更是灰度认知和在不确定性中持续迭代的耐心。这个假期,我的企业没有立刻实现飞跃,但我作为企业领导者的认知,却完成了一次关键的跃迁。
如果说课堂学习是纵向的知识深潜,那么假期就是横向的认知破圈。长江商学院一直强调其人文精神,鼓励我们超越商业的局限,去历史、哲学、艺术中汲取智慧。寒暑假,给了我从容实践这一理念的时间和空间。
我利用一个寒假,进行了一次“文化溯源”之旅。我没有去热门的旅游城市,而是沿着古代茶商的足迹,从云南的茶山走到了藏区的古道。一路上,我拜访了许多世代制茶的匠人,倾听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的坚守;我与寺庙里的僧人交谈,感受信仰的力量和内心的宁静。这次旅行,让我对“品牌”二字有了全新的感悟。一个长盛不衰的品牌,其内核绝不仅仅是优质的产品或巧妙的营销,更是一种深植于文化土壤的价值观和精神传承。这比任何市场营销课程带给我的冲击都要大。
另一个暑假,我则沉浸在阅读之中。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非功利性阅读”计划,书单里没有一本管理书籍,全是历史、传记和科幻小说。阅读阿西莫夫的《基地》,让我思考在宏大的历史尺度下,个体与组织如何应对“谢顿危机”般的宿命与挑战;研读王阳明的心学,则让我在处理复杂的人事关系和内心焦虑时,多了一份“致良知”的从容与坚定。这种跨界的知识输入,像催化剂一样,激活了我大脑中许多沉睡的神经元。它让我看待商业问题的视角,不再局限于二维的损益表,而是提升到了一个包含时间、空间、人性在内的多维立体框架中。这是一种底层操作系统的升级,是一种认知飞轮的开启。
EMBA的同学情谊,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在紧张的学期中,我们的交流往往是碎片化的,围绕着课程、案例和商业机会。寒暑假,则为这份情谊的“巩固与深化”提供了绝佳的契机,让它从“人脉”升华为“心脉”。
我至今仍记得那个夏天,我和几位不同行业的同学相约,进行了一次为期一周的戈壁徒步。白天,我们在烈日下相互扶持,丈量着无垠的荒漠;夜晚,我们在星空下围坐篝火,分享的不再是商业模式或融资进展,而是各自创业路上的迷茫、家庭生活的困惑,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与恐惧。在那种极致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防御会自然卸下,建立起一种基于真实和信任的深度链接。我们发现,尽管行业千差万别,但作为企业家的孤独与压力却是相通的。这种共鸣,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心理支持网络,远比任何商业联盟都更加牢固。
此外,假期也让我有时间进行更具深度的“跨界拜访”。我会梳理同学录,选择几位在我想深入了解的领域里深耕的同学,利用假期专程登门拜访。这种非正式的、沉浸式的交流,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有一次,我拜访一位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同学,在他公司的实验室里待了整整一天。他深入浅出地为我讲解了AI技术的发展脉络和应用场景,让我对这个看似遥远的领域有了直观的认知。这次拜访直接促使我在半年后,下决心在自己的传统制造企业中引入了AI质检系统,效率提升了近40%。这种学习,是任何课堂都无法替代的。
在读EMBA之前,我像许多创业者一样,长期处于高压和透支的状态。健康,似乎是成功路上最容易被牺牲的代价。长江EMBA的课程中虽然没有直接的“健康课”,但教授们和身边同学们的状态,却时时提醒我:卓越的成就,离不开健康的体魄和强大的心力。寒暑假,正是我系统性地“修复”和“重塑”自己身心健康系统的关键时期。
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详尽的“假期健康KPI”,并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追踪改变:
项目 | 蜕变前 (Before) | 蜕变后 (After) |
---|---|---|
睡眠 | 凌晨2点后入睡,睡眠不足6小时,质量差 | 建立规律作息,11点半前入睡,保证7.5小时高质量睡眠 |
运动 | 几乎为零,以“没时间”为借口 | 每周至少3次有氧运动(跑步/游泳),2次力量训练,将运动融入生活 |
饮食 | 三餐不规律,重油重盐,应酬多 | 学习营养学知识,自己动手做简餐,注重均衡营养,减少不必要应酬 |
心力 | 焦虑、易怒,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 每日清晨冥想15分钟,练习正念,学会与压力共处,内心更加平和 |
这个过程,起初是痛苦和需要极大意志力的。但当我在假期结束,带着充沛的精力和稳定的情绪回到工作岗位时,我发现自己的决策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我不再轻易被琐事激怒,面对挑战时也多了一份从容和韧性。我深刻地认识到,管理好自己的精力,比管理时间更为重要。健康的重塑,不是一次性的“充电”,而是为人生这台精密的仪器,更换了一套更强大、更可持续的动力系统。这或许是整个EMBA学习期间,对我个人而言,最根本的一次蜕变。
回望在长江商学院的求学路,那些在寒暑假里发生的点滴,共同构成了我自我蜕变的核心篇章。这次蜕变,远不止于商业知识的增长,它是一次全方位的重塑:
因此,对于正在或即将在EMBA启航的朋友们,我的建议是:请务必珍视并精心规划你的“寒暑假”。它不是学习的暂停键,而是你个人蜕变的加速器。在这段宝贵的“留白”时间里,去实践、去远行、去交心、去关照自己的身心。因为真正的蜕变,往往就发生在那些你为自己创造的,不被定义的时光里。这或许,才是EMBA教育所能赋予我们的,超越知识本身的最大价值。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