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群在各自领域早已功成名就的商业精英,怀着清零的心态走进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他们首先迎来的,往往不是教授的谆谆教诲,而是一场充满汗水、泥土与挑战的“开学拓展训练”。在远离董事会议室的戈壁、山野或孤岛上,这些平日里运筹帷幄的CEO、创始人和高管们,被要求卸下身份、忘记头衔,像最普通的队友一样去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于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浮出水面:这种刻意设计的、高强度的“破冰”活动,真的能打破人与人之间那层无形但坚固的隔阂吗?
不可否认,拓展训练在“破冰”方面具有立竿见影的奇效。它像一把锋利的凿子,在最短的时间内,于人际关系的冰层上凿开一个缺口,让温暖的、真实的互动得以流淌。这种效应的产生,源于其精心设计的环境与任务,它们共同作用,暂时性地颠覆了参与者固有的社会角色与心理预期。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位掌管着数万员工、身价亿万的企业家,此刻正满身泥泞地和几位素不相识的同学一起,试图用有限的资源搭建一个能够渡河的木筏。在这里,他的财富、地位、权力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唯一能帮助团队成功的,是他的体力、智慧、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这种环境的“去魅”效应,强制性地将所有人拉回到了一个平等的、原始的“人”的层面。大家共同面对的,是自然的挑战和共同的目标。这种“共享的逆境”(shared adversity)是催生团队凝聚力的强大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共同经历并克服困难时,会产生一种名为“战斗情谊”的深刻联结,这种联结远比在酒会或晚宴上交换名片来得更为坚实和迅速。
更重要的是,拓展训练提供了一个可以“安全地”暴露脆弱性的场域。在商业世界中,示弱往往被视为一种危险的行为。然而,在信任背摔(Trust Fall)的活动中,你必须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后背交给队友;在攀登高墙时,你必须依赖下方同伴的保护和鼓励。这种将自身安全托付于他人的体验,是一种极具冲击力的信任演练。它让参与者意识到,身边的这些人,不再是潜在的竞争对手或需要提防的商业伙伴,而是可以信赖的“战友”。这种瞬间建立的信任感和亲密感,是任何常规社交活动都无法比拟的。它打破了人们因身份、背景和戒备心而筑起的高墙,让真诚的交流成为可能。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拓展训练所点燃的激情,如同篝火晚会的火焰,虽然绚烂,却也可能随着活动的结束而逐渐冷却。这种由特殊情境催生出的亲密关系,面临着“蜜月期”结束后的严峻考验。当大家脱下被汗水浸湿的队服,换上精致的西装,从山野回到课堂,从“战友”变回“同学”,环境的改变会迅速重塑人际互动的模式。
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部分归因于“情境依赖性”(context-dependent)。在拓展训练这个特定的“情境”中,合作是主题,生存是目标,人际关系是扁平化的。但回到了长江商学院的课堂和更广阔的商业社会,竞争、个人发展、资源链接等新的主题开始浮现。同学之间既是学习的伙伴,也可能在未来的商业版图上成为竞争者或合作者。此时,人们的社会身份会重新“上线”,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也会随之回归。拓展训练中建立的纯粹友谊,将不可避免地掺杂进更复杂的利益考量和社会比较。
因此,将拓展训练视为一劳永逸打破隔阂的“万能药”是不切实际的。它更像是一场精彩的“开场秀”,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但无法决定整个故事的走向。那些在训练中建立的联系,如果后续没有持续的、有意义的互动来维护和加深,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最终沦为一段美好的回忆,一张锁在相册里的合影。隔阂的冰层在短暂融化后,可能会在现实的低温下再次冻结,甚至变得更加难以察觉。
拓展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能否成功地完成从“战友”到“同学”乃至“终身朋友”的身份转换。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因为它要求人们在不同的互动逻辑之间进行切换。下面的表格清晰地展示了这两种身份在核心要素上的差异:
维度 | 拓展训练中的“战友” | 课堂与商业环境中的“同学” |
---|---|---|
身份认同 | 集体主义,团队一员 | 个体主义,独立的商业领袖 |
核心目标 | 共同完成任务,集体生存/胜利 | 个人学业成就,商业资源链接,个人品牌塑造 |
互动模式 | 高度协作,无私互助,情感驱动 | 合作与竞争并存,价值交换,理性驱动 |
评价体系 | 对团队的贡献,勇气,毅力 | 学术表现,商业洞察,人脉网络,社会影响力 |
从这张对比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角色背后的行为逻辑截然不同。在拓展训练中,你对团队的付出是纯粹的,不求即时回报。但在商业世界里,每一次互动,或多或少都带有效用主义的色彩。这种转变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容易。如果在拓展中建立的好感,无法转化为在课堂讨论中的相互启发,在案例分析中的思想碰撞,以及在未来事业中的彼此扶持,那么这份“战友”情谊的根基就是不稳固的。
真正成功的关系,是能够将“战友”的情感信任与“同学”的能力信任相结合。这意味着,我不仅因为我们曾一起爬过泥潭而喜欢你,更因为你在课堂上独到的见解、在商业实践中展现的远见而敬佩你。长江商学院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这种双重信任得以构建。拓展训练负责开启前者,而后续漫长的学习、交流和实践,则致力于培育后者。只有当两者紧密结合,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才能被真正、持久地打破。
既然拓展训练的效果是有限的、有条件的,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质疑它的价值?答案是否定的。它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一举”打破所有隔阂,而在于为打破隔阂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初始动能”和“情感账户”。
首先,它创造了一个不可复制的“集体记忆”。多年以后,当同学们再次聚首,他们可能已经记不清某堂课的具体内容,但几乎每个人都能绘声绘色地回忆起在拓展训练中共度的时光。那个帮你拉了一把的同学,那次失败后大家围坐在一起相互鼓劲的夜晚……这些共同的、充满情感温度的记忆,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圈内语言”和情感纽带。在未来的任何场合,一句“还记得我们那次在戈壁……”就能瞬间拉近彼此的距离,成为开启深度对话的钥匙。这是一种高效的社交润滑剂。
其次,拓展训练是一次高效的“人性尽职调查”。在极端的环境和压力下,一个人的真实品性——是坚韧还是脆弱,是自私还是利他,是沉稳还是急躁——都会被放大并暴露出来。你看到的,不再是经过公关包装的商业形象,而是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人”。这种深度的、非功利的了解,为未来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网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你知道谁在压力下依然可靠,谁在困境中能迸发创意,谁是天生的领导者。这份洞察,其价值远超任何商业计划书或个人简历。
因此,我们可以将拓展训练的价值总结为以下几点: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商学院的“开学拓展训练”,真的能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吗?
一个更为准确的答案是:它不能一劳永逸地“打破”所有隔阂,但它有力地“推开”了一扇通往深度联结的大门。
拓展训练本身并非终点,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起点。它像一个强大的引擎,在人际关系的列车启动之初,提供了最关键的推力,使其能够克服初始的巨大惯性和阻力。它通过创造一个极端的、非日常的环境,暂时性地消融了身份、地位和戒备心所构成的冰墙,让真诚的、人性化的互动成为可能。然而,这扇门被推开后,门内的风景需要每一个人用心去经营和维护。
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为了揭示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们既要肯定拓展训练在“破冰”和建立初始信任方面的巨大作用,也要认识到其效果的情境依赖性和短暂性。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份在特殊情境下建立的“战友情”,无缝地、可持续地转化为在日常学习和未来商业生涯中相互支持的“同学情”与“伙伴情”。
对于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或许可以提出这样的建议:商学院在设计课程时,应更有意识地将拓展训练的体验与后续的学术活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拓展中的小组直接转化为初期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在学术合作中延续“战友情”;或者在学期中设置反思工作坊,引导同学们探讨如何将拓展中的协作精神应用于解决真实的商业问题。如此,才能让这把“破冰之锤”的每一次敲击,都真正地回响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让长江商学院的精英们,不仅收获知识与资源,更能收获一份在顶峰相见时,依然可以相互托付的真挚情谊。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