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刚处理完一天工作的你,揉了揉疲惫的眼睛,思绪却从纷繁的报表和邮件中抽离,飘向了即将到来的EMBA期末考试。一个不大不小却至关重要的问题浮上心头:“这在职EMBA的期末考试,究竟是开卷还是闭卷?” 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一位踏入商学院的在职高管都会思考的。它不仅仅关乎复习策略,更深层次地,它反映了EMBA教育的核心理念与价值所在。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跳出“开卷”与“闭卷”的二元对立思维,去探究其背后的教育哲学。在职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教育目标,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本科或学术型硕士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并非致力于培养理论研究的学者,而是旨在锻造能够在复杂商业环境中运筹帷幄、解决实际问题的商界领袖。因此,其考核方式必然要服务于这一核心目标。
传统的闭卷考试,更多地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能力。这在基础学科教育中是必要的一环。然而,对于一群平均工作经验超过十年、早已在商业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高管来说,单纯考察他们是否记住了某个理论模型或公式,显然意义不大。他们需要的不是“记住知识”,而是“运用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因此,EMBA的考核理念更倾向于评估学生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以及资源整合的能力。这种理念,自然而然地影响了考试形式的选择。
当然,说EMBA考试完全是开卷或完全是闭卷,都是不准确的。具体采用何种形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本身的性质。不同类型的课程,其考核重点和评估方法也大相径庭。
我们可以大致将EMBA课程分为两大类:
这类课程,如《会计学》、《公司金融》、《数据模型与决策》等,包含了大量的公式、模型和计算。它们的学习重点在于掌握核心的分析工具和底层逻辑。对于这类课程,教授们有时会采用闭卷或半开卷(例如,允许携带一张A4纸的公式表)的形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学生真正内化了这些基础工具,能够在没有外部参考的情况下,独立、迅速地进行财务分析或数据解读。这就像考验一位外科医生,必须在手术台上不翻书就能完成关键操作一样,是对其核心技能掌握程度的“压力测试”。
与量化课程相对的,是《战略管理》、《领导力》、《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等偏向质性分析和思辨的课程。这类课程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更看重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框架、逻辑的严谨性和观点的创新性。因此,这类课程的期末考核,绝大多数会采用开卷考试、案例分析报告,甚至是“Take-home Exam”(带回家完成的考试)的形式。例如,在长江商学院的战略管理课程中,期末考试很可能就是给你一个真实企业的复杂困境,要求你在限定时间内,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所有理论框架,为这家企业制定一套可行的战略转型方案。这考察的,早已不是记忆力,而是你的商业洞察力与决策智慧。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
课程类型 | 考核重点 | 常见考试形式 | 考察能力 |
量化分析类(如:会计、金融) | 核心概念、公式运用、计算准确性 | 闭卷、半开卷(允许携带公式表) | 基础知识掌握度、快速计算与分析能力 |
战略思辨类(如:战略、领导力) | 理论框架应用、逻辑思辨、观点创新 | 开卷、案例分析报告、Take-home Exam | 信息整合、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
一听到“开卷”,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太好了,不用背书了”。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可能就掉入了EMBA考试最大的“陷阱”。EMBA的开卷考试,绝非将书本和资料带入考场照抄那么简单。恰恰相反,它往往比闭卷考试更具挑战性,也更能筛选出真正学有所成的学生。
想象一下,你面对的不是“请简述波特五力模型”,而是“请结合某新能源汽车公司当前的内外部环境,运用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及价值链理论,分析其核心竞争力,并为其未来三年的国际化扩张提出至少三种战略选择,论证其优劣并给出你的最终建议”。在有限的3-4个小时内,你需要迅速定位问题、筛选有效信息、搭建分析框架、组织论证逻辑,并最终形成一份高质量的商业报告。这时,你带来的书籍和讲义只是你的“弹药库”,而如何快速、精准地找到合适的“弹药”并组织起有效的“火力攻击”,才是成败的关键。如果你对知识体系没有一个全局性的理解,你甚至会迷失在自己带来的资料海洋里,最终因时间耗尽而一无所获。
可以说,EMBA的开卷考试主要考验以下几种高阶能力: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个人化但又十分重要的因素——任课教授的风格和教学目标。每一位教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对学生能力的期望。有的教授可能认为,某些核心概念必须烂熟于心,他会选择闭卷来“夯实基础”;而另一位教授可能更看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他会设计一个极度开放的开卷题目,鼓励学生“脑洞大开”。
因此,最聪明的做法,不是去猜测考试形式,而是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仔细聆听教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重点,理解他希望你通过这门课程收获什么。他是在强调某个公式的推导,还是在引导大家对一个商业案例进行反复辩论?他是在推崇某一种理论的普适性,还是在鼓励大家挑战权威、提出质疑?这些信号,远比打听“开卷还是闭卷”更有价值。真正理解了教授的教学意图,无论面对何种考试形式,你都能游刃有余。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在职EMBA的期末考试,是开卷还是闭卷?” 答案是:它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由课程理念、课程性质和教授风格共同决定的一个动态结果。
这篇文章的目的,不仅是为你揭示EMBA考试形式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希望引导你思考其背后的深层逻辑。EMBA的学习之旅,其核心价值绝不在于通过一场场考试,而在于系统性地提升你的商业认知框架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都只是检验这一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一种“形式”。
因此,我给出的最终建议是:
未来的商业世界,对领导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拥有者,而是智慧的运用者。EMBA的考核方式,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或许,未来的考核将更加趋向于项目制、模拟实践和真实商业咨询,从而彻底超越“开卷”与“闭卷”的讨论。但无论形式如何演变,其检验我们“学以致用”的本质,将永远不变。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