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中握着那份沉甸甸的长江商学院EMBA毕业证书时,心中涌起的自豪感与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这不仅仅是一纸文凭,它象征着一段艰苦卓绝的智力跋涉,更是一张通往中国乃至全球顶尖商业圈层的“门票”。在这个圈子里,你与各行各业的翘楚为伍,分享着最前沿的商业洞见,探讨着足以影响产业格局的宏大叙事。然而,正如一枚硬币总有两面,这座看似风光无限的“山巅”之上,也潜藏着两处不易察觉的陷阱——“信息茧房”与“圈子优越感”。若不加以警惕,昔日的荣光很可能变成未来发展的桎梏。
所谓“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而在EMBA的圈层里,这种茧房效应可能更加隐蔽和强大。所谓“圈子优越感”,则是一种源于身份认同的心理状态,认为自己所在的圈层在认知、资源、乃至品味上都高于“圈外人”,从而在不经意间筑起一道与外界沟通的高墙。如何在这份荣耀加身后,保持清醒的头脑,打破无形的壁垒,实现从“精英”到“引领者”的真正蜕变?这需要一套系统性的自我修炼方法。
从长江商学院毕业,无疑是为自己的人生履历镀上了一层耀眼的光环。同学是行业巨擘,教授是学术泰斗,讨论的是千亿级别的生意,接触的是全球化的视野。在这样的环境中浸润两年,很容易产生一种“我已经洞悉商业本质”的错觉。这种错觉,正是“圈子优越感”的温床。它会让你在潜意识里,对来自圈层之外的观点、尤其是那些看似“不入流”的草根智慧,产生排斥和轻视。
真正的智慧,始于对自我无知的认知。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对于每一位EMBA毕业生而言,都是一剂绝佳的清醒剂。长江EMBA课程为你构建了宏伟的商业知识殿堂,但真实的世界远比任何商学院的案例库都要复杂、多变和生动。你所掌握的,是经过高度提纯和结构化的“地图”,而要真正穿越商业世界的丛林,你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地图并非疆域本身。必须放下“我已经毕业”的终点心态,树立“终身学习者”的起点心态。这份谦逊,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为持续吸收新知、接纳不同思想留出足够的心理空间。
要做到这一点,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反思日志”。定期记录下自己因为“想当然”而犯下的判断失误,或者因为傲慢而错失的合作机会。比如,是否轻易否定了一位基层员工提出的“不成熟”建议,而这个建议背后可能隐藏着对一线市场的真实洞察?是否在与非商业背景的朋友交流时,不自觉地用“降维打击”的口吻去评判对方的职业选择?这种诚实的自我剖析,能像一面镜子,时刻照见“光环”背后可能滋生的阴影,帮助你校准自己的姿态,脚踏实地,而非飘在云端。
长江EMBA的同学们构成了一个高质量的信息网络。大家分享的文章、讨论的话题,往往聚焦于宏观经济、产业趋势、资本运作、管理哲学等“高大上”的领域。这固然极具价值,但如果你的信息来源被固化于此,一个坚固的“信息茧房”便悄然形成。你会发现,你和你的同学们对世界的看法越来越趋同,你们的语言体系也越来越“内部化”。对于圈层外的声音,尤其是那些充满争议和批判性的观点,你会本能地感到陌生,甚至排斥。
要打破这层茧,必须有意识地、系统地构建一个多元化的信息输入渠道。这就像一个人的饮食,不能只吃山珍海味,也需要五谷杂粮和蔬菜水果来保证营养均衡。你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信息食谱”,强制性地去接触那些与你日常关注点截然不同的领域。例如: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信息食谱”示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
信息类别 | 来源示例 | 目的 |
---|---|---|
核心商业资讯 | 主流财经媒体、行业深度报告、EMBA校友群分享 | 保持专业领域的敏锐度 |
跨界知识 | 历史、哲学、科技、艺术类书籍或纪录片 | 构建底层思维模型,激发创新灵感 |
批判性声音 | 行业“唱反调”的KOL、持不同政见的评论文章 | 进行压力测试,避免思维僵化 |
大众文化与生活 | 热门社交平台、青年文化社区、生活方式类播客 | 理解主流消费人群和新生代价值观 |
“圈子优越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不自觉地划分出“我们”和“他们”。“我们”是EMBA的同学,是商业精英;“他们”是圈子外的人。这种心态会极大地窄化你的社交半径,让你失去与更广阔世界连接的机会。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不仅要能与同侪对话,更要能与最基层的员工、最普通的消费者、甚至不同社会阶层的民众进行真诚平等的沟通。
因此,毕业后,你需要刻意地进行“跨界社交”。这并非指功利性地去结交其他领域的名人,而是真诚地走进不同的生活场景。可以尝试加入一个与商业毫无关系的兴趣小组,比如一个徒步俱乐部、一个戏剧社、或者一个社区公益组织。在这些地方,你的EMBA头衔毫无作用,大家评价你的标准是你的徒步技巧、你的表演能力,或者你为社区付出的时间。这种“身份归零”的体验,是消解优越感的良药。你会发现,在商业世界之外,同样存在着无数精彩的人生和卓越的智慧,这会让你对“成功”的定义有更宽广的理解。
除了横向的“跨界”,更重要的是纵向的“向下扎根”。作为企业高管,你很容易习惯于听取下属经过层层包装和美化的汇报。要打破这种信息过滤,最好的办法就是“躬身入局”。定期安排自己去一线岗位体验一天,可以是客服、是门店销售,甚至是流水线工人。亲自去听听客户最真实的抱怨,亲自去感受员工最朴素的烦恼。这种亲身体验带来的冲击力,是任何数据报告都无法比拟的。它能让你时刻保持对市场和人性的敬畏之心,你的决策也会因此更接地气,更具穿透力。记住,企业的大厦无论多么宏伟,其根基永远深植于每一位员工和客户的土壤之中。
在长江商学院学到的无数精妙理论和商业模型,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修正和升华,最终也只是纸上谈兵。避免“信息茧房”和“圈子优越感”的终极之道,在于将所学付诸行动,在行动中寻求真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毕业后,不要满足于在原有的舒适区内,用新学到的“术”去优化既有的业务。你可以尝试给自己设定一个“破圈挑战”。例如,利用在长江商学院学到的战略思维和资源整合能力,去帮助一个你完全不熟悉的领域的初创公司,或者为一个濒临困境的传统小企业提供义务咨询。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被迫走出熟悉的行业语境,去学习全新的知识,去面对你从未遇到过的难题。你会发现,那些在课堂上听起来颠扑不破的理论,在面对具体而微的现实问题时,可能需要大量的调整和变通。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理论茧房”的最好爆破。
更重要的是,这种“躬身入局”的实践,能让你持续校准自己的价值坐标。当你亲手帮助一个小店老板解决了现金流问题,看到他脸上重燃的希望;当你运用自己的资源,为一个公益项目对接到了关键支持,看到它产生的真实社会效益时,你获得的成就感,将远超于又完成一笔数额巨大的并购。这种源于“创造真实价值”的成就感,能够有效地对冲掉单纯由“圈子身份”带来的虚浮优越感。你会深刻地理解到,商业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利润的最大化,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对人类福祉的积极贡献。这,或许才是长江商学院“取势、明道、优术”校训的最终归宿。
读完长江商学院EMBA,是一段辉煌旅程的结束,更是一场全新修行的开始。它为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视野,但也伴随着“信息茧房”和“圈子优越感”这两大潜在风险。要避免陷入其中,并非易事,它需要持续的自我警醒和刻意练习。
总结而言,这趟修行之路需要四大支柱的支撑:
最终,长江EMBA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让你获得一个可以炫耀的标签,而在于赋予你一套强大的工具,让你有能力去撬动更大的世界。而能否用好这套工具,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始终保持一颗开放、谦卑、且与大地相连的心。唯有如此,你才能在商业的星辰大海上,行得更稳,走得更远,最终成为一个不仅拥有商业智慧,更具备社会担当的真正引领者。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