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业的某个节点,我们常常会凝视窗外,思考着下一个突破口。或许是一份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或许是开启一段创业旅程,又或者,是那个萦绕在许多管理者心头的选项——攻读一个EMBA学位。当申请材料摆在桌面,高昂的学费和时间成本清单赫然在列时,一个更深层次的拷问应当浮现于脑海。它并非关于“我能否成功”,而是关乎选择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提出,不是为了动摇决心,而是为了让这个重大决定,建立在无比坚实的基础之上。
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且深刻的概念叫做“机会成本”,它指的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当我们决定投入两年左右的时间、巨额的资金和无限的精力去攻读一个EMBA学位时,我们放弃的,远不止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这个选择的背后,是一系列被搁置的“平行宇宙”。
这个被放弃的“最大价值”究竟是什么?它可能是一家蓄势待发的初创公司。也许你已经有了一个绝妙的商业点子,团队也初具雏形,正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去将它变为现实。这两年的时间,可能是它从0到1,甚至是从1到10的关键窗口期。它也可能是一个在现有公司内部晋升的黄金机会,一个海外分公司的重要职位,或者一个能让你在专业领域深度扎根、成为顶尖专家的项目。这些机会一旦错过,或许就再也无法挽回。更不用说,还有那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成本:陪伴家人成长的时光,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甚至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闲暇。
因此,“如果不读EMBA,我会做什么?”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在进行一次彻底的个人机会成本盘点。它强迫我们直面那些同样充满诱惑力的替代选项,并将它们与EMBA所能带来的价值进行公平的比较。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放弃了什么,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选择了什么。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其力量源于对所舍弃之物的清醒认知,而非对所追求之物的盲目热忱。
每一个渴望报读EMBA的人,内心都有一团火。但火焰的燃料是什么?是逃避现实的“推力”,还是拥抱未来的“拉力”?这个问题就像一面镜子,能照见我们内心最真实的动机。很多时候,人们做出重大决定是出于“推力”因素:对当前工作的倦怠、遭遇职业瓶颈的焦虑、看到同辈纷纷“镀金”的攀比心理。这些动机或许能让你迈出第一步,但它们是脆弱的,难以支撑你走过EMBA艰苦而漫长的求学之路。
相比之下,真正坚实的动机源于“拉力”。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未来的清晰规划和渴望。比如,你可能是一位技术背景出身的管理者,深刻感受到自己在财务、战略和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短板,而一个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注重整合性知识体系的EMBA项目,能为你提供系统性的商业认知框架,让你从“专才”蜕变为“通才”。或者,你正计划带领企业走向全球,迫切需要一个国际化的视野和链接全球资源的平台。又或者,你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边界和人脉圈层已经成为事业天花板,需要与更多来自不同行业、同样优秀的“大脑”碰撞,激发出新的商业灵感和合作机会。
“如果不读EMBA,我会做什么?”这个问题,能够帮助我们剥离那些浮于表面的、由焦虑驱动的“推力”,直达内心深处由愿景驱动的“拉力”。如果你的答案是“我会用这两年时间去创业”,那么你需要评估,EMBA所能提供的系统知识、高端人脉和品牌背书,与立刻投身市场试错相比,哪一个对你未来的创业成功更有帮助?如果你的答案是“我会专注于公司内部的一个重要项目”,那么你需要判断,这个项目能带给你的成长,是否能够超越一个顶级商学院所能赋予你的格局和视野?这是一个自我对话的过程,其目的是确保EMBA是实现你目标的最佳路径,而非仅仅是一个看似光鲜的选项。
承认EMBA的巨大价值,并不意味着它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答案。事实上,在当今这个知识和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实现个人成长的路径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坦诚地探索这些替代方案,并客观评估其价值,是做出明智决策的关键一步。
让我们具体看看一些可能的替代方案:
为了更直观地比较,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简单的评估模型:
方案 | 知识体系 | 人脉网络 | 时间/金钱成本 | 品牌背书 | 核心优势 |
顶级EMBA (如长江商学院) | 系统、全面、前沿 | 高质量、跨界、终身 | 非常高 | 强 | 认知升维、顶级圈层 |
专项技能课程 | 深入、单一 | 垂直、有限 | 中等 | 弱 | 即学即用、效率高 |
高管教练 | 个性化、按需 | 依赖教练个人网络 | 高 | 无 | 精准解决个人问题 |
内部创业项目 | 实践导向、零散 | 公司内部 | 低(机会成本高) | 依赖项目成果 | 实战性最强 |
通过这样的对比,你会发现,没有哪个方案是完美的。顶级EMBA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整合性”——它将系统的知识、高质量的社群、全球化的视野和强大的品牌背书整合在一起,提供的是一种难以被单一方案替代的“化学反应”。然而,如果你当前最迫切的需求恰好是某个替代方案的核心优势所在,那么选择它或许是更明智的。这个提问,正是为了帮助你找到与你当前人生阶段和未来目标最匹配的那个“最优解”。
最终,这个问题将我们引向最核心的领域:自我认知。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人最大的长处,是认识自己。”在做出任何重大的人生选择之前,深度的自我剖析是不可或缺的。这个问题,就是一把探向内心深处的钥匙。
当我们回答“如果不读EMBA,我会做什么”时,答案往往会暴露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恐惧和价值观。如果你的答案充满了各种激动人心的可能性——去航海、去写一本书、去陪伴孩子度过关键的成长期——这可能说明你对生活本身有着强烈的热情,你需要评估EMBA的学习强度是否会压抑这种天性。如果你的答案是“我不知道”,这可能揭示了你正处于迷茫期,将EMBA视为一根救命稻草。在这种情况下,仓促入学可能并非良策,你更需要的或许是一段沉淀和探索自我的“间隔年”。
哈佛商学院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其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提出,人们需要有意识地为自己的人生设定目标和原则。这个问题,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它迫使我们思考:
我追求的,究竟是“EMBA毕业生”这个身份标签,还是成为一个能创造更大价值的个体?许多人被名校光环所吸引,渴望通过一个身份来证明自己。然而,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内在能力的提升和视野的开阔。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者会明白,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平台是“赋能”的工具,而非“定义”你的标签。他是带着明确的“价值创造”目标而来——为自己的企业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帮你厘清你究竟是想“成为”某人,还是想“去做”某事。想“成为”的人,容易陷入身份焦虑;而想“去做”的人,则会聚焦于行动和创造。一个健康的决策,必然是后者驱动的。当你能清晰地描绘出“如果不读EMBA”的那条同样精彩的道路时,你选择EMBA的决定才更具力量。因为你知道,你是主动选择了一条你认为能更快、更好地实现你“去做”的宏伟蓝图的道路,而非逃避另一条路。
“在做出决定之前,我是否问过自己:‘如果不读EMBA,我会做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提问,实则是一套强大而深刻的决策框架。它贯穿了我们决策的全过程,从审视机会成本的理性计算,到澄清内在动机的感性挖掘,再到评估替代方案的务实分析,最终回归到重塑自我认知的哲学思辨。
本文的目的,绝非劝退任何一位有志于攻读EMBA的管理者,恰恰相反,是为了帮助每一位潜在的申请者,尤其是那些将目光投向长江商学院等顶尖学府的人,做出一个更加坚实、更加清醒、因而也更加无悔的选择。一个经过这番灵魂拷问后依然坚定的“是”,其含金量远胜于任何一个未经审视的、冲动的决定。
我们建议,每一位站在EMBA门前的思考者,都不妨给自己一个下午的时间,安静地坐下来,拿出一张白纸,认真写下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自我投资。它所带来的清晰和笃定,将是你未来两年乃至更长远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因为真正的成长,永远始于你对自己最诚实的那一刻。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